加载中…
个人资料
巨侃
巨侃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4,748
  • 关注人气:158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们老祖宗是这样生活的

(2015-08-21 15:45:35)
标签:

西府先人

起床

做饭

请安

出门

分类: 发现宝鸡
 巨侃
公制礼,孔子记之,是为《礼记》。《礼记》实乃放大镜下的《周礼》,它不仅放大了西周王朝之礼仪典章制度,更系统地、深入地、鲜活地还原了西周子民的生活起居和饮食习惯。饮食是最直观的文化,西府人食不厌精,脍不厌细,作为西周文明的策源地,这里的人民至今还保留有一些周礼遗风,垂范华夏。我们遥远的西府先人,究竟是如何生活的?他们的日常起居,与今人有何不同呢?我们无需展开想象的翅膀,因为一切都有迹可循。

起床了!
一个闻鸡起舞的清晨
要点:鸡叫就起,收拾衣冠,打扫庭院。
 
出处:《礼记·内则》“后王命冢宰,降德于众兆民,……鸡初鸣,咸盥漱,栉縰笄总,拂髦冠緌缨,端韠绅,搢笏。左右佩用……偪,屦着綦。”
“妇栉縰,笄总,衣绅。左佩纷帨、刀、砺、小觿、金燧,右佩箴、管、线、纩,施縏帙,大觿、木燧、衿缨,綦屦。”
“男女未冠笄者,鸡初鸣,咸盥漱,栉縰,拂髦总角,衿缨,皆佩容臭……”
“凡内外,鸡初鸣,咸盥漱,衣服,敛枕簟,洒扫室堂及庭,布席,各从其事。孺子蚤寝晏起,唯所欲,食无时”
解读:周天子命令家宰官,对万民百姓降下教令。作为儿子应该在鸡叫头遍时就洗手漱口,然后梳头,用淄帛束发作髻,用一条丝带束住发根而垂其末于髻后,戴上假发做的刘海,戴上帽子,系好帽带,穿上玄端,系上蔽膝,系上大带,把笋插入带间。身上左右佩上常用之物。打好绑腿,穿好鞋子,系好鞋带。 
媳妇也是鸡叫头遍的时候,起床洗手洗脸漱口,然后梳头,用绪帛束发作髻,插上替子,用一条丝带束住头根而垂其末于髻后,穿上玄色绢衣,系上大带。身上佩戴针、笔管、线、丝绵、大腻、木隧六样东西。其中的针、笔管、线和丝绵都装在一个小袋子里。发上系条五彩丝绳,系好鞋带。
子女尚未成年者,在鸡叫头遍时,也都起床洗手漱口,然后梳头,用细帛束发作髻,戴上用假发做的刘海,把头发札成总角式样,身上都用带子系个香囊。
家中所有的人,不论男女上下,在鸡叫头遍的时候,都要起来洗手漱口,穿戴整齐,把枕席收起来,洒水扫地,室内、堂上、庭中都要打扫,铺设坐席,各人做自己分内的事。还没有上学的小孩子可以早睡晚起,随他高兴,吃饭也没有固定的时间。
点评:鸡叫头遍,大约是在太阳出来前1小时左右,也就是清晨5点多,夏天可能更早,此时勤劳的西府先民们已经起床了。不过《礼记》描述的可能是个大户人家,男女穿戴也忒讲究了!古代人留长发,所以无论男女都留刘海,这倒不怪;奇怪的是,成年男子和小孩留假刘海,媳妇却没提,难道女的是真刘海不用提?还是压根不留刘海?
一家子梳洗干净,院子也扫了,接下来干吗?


请安了!
一声体贴周详的问候
要点:高堂在上,子媳问安,小心服侍。
 
出处一:《礼记·内则》“昧爽而朝,慈以旨甘,日出而退,各从其事,日入而夕,慈以旨甘。”
解读:天刚明的时候到父母那里去请早安,献上好吃的东西表示孝敬。太阳出来以后才可向父母告退,然后各人干各自分内的事。太阳落了以后,还要到父母那里去请晚安,也要带上好吃的东西献上。 
出处二:《礼记·内则》 “以适父母舅姑之所,及所,下气怡声,问衣燠寒,疾痛苛痒,而敬抑搔之。出入,则或先或后,而敬扶持之。进盥,少者奉盘,长者奉水,请沃盥,盥卒授巾。问所欲而敬进之,柔色以温之。枣、栗、饴、蜜以甘之,堇、荁、枌、榆免槁薧滫以滑之,脂膏以膏之……”
父母舅姑将坐,奉席请何乡;将衽,长者奉席请何趾。少者执床与坐,御者举几,敛席与簟,县衾箧枕,敛簟而襡之。
在父母舅姑之所,不敢哕噫、嚏咳、欠伸、跛倚、睇视,不敢唾洟;父母唾洟不见;衣裳垢,和灰请浣;衣裳绽裂,纫箴请补缀……
解读:到了父母公婆的卧室,要柔声细气地问暖问寒;如果他们身上疼痛或疥癣作痒,就要恭敬按摩爬搔患处。他们出入走动时,有时要走在他们前边,有时要走在他们后边,并且恭敬地或拉住手,或搀住胳膊。请他们洗手时,捧着脸盆在下面接水,手执匡器从上方往他们手上浇水,洗过之后递给他们擦手巾。然后问他们想吃什么,恭恭敬敬地进上,和颜悦色地应承。在烹调粥饭的时候,要加上枣子、栗子、糖稀、蜂蜜使其甘甜,用新鲜的或干燥的董、宣、白榆浸泡在粉芡汤里使其柔滑,用油脂拌和使其香美……
早晨起来以后,父母公婆如果将要坐下休息,儿子媳妇就要捧着席子请示朝哪边铺;他们如果要更换卧处,子辈中的年长者要捧着卧席请示脚朝哪头,再由子辈中的年少者移动坐榻,由家子家妇侍坐。这时候,侍者搬来几案让父母公婆依凭,然后为他们整理内务,将大席和贴身的竹席收起来,把被子悬挂起来,把枕头放进箱子,把贴身竹席收藏起来。
在父母公婆跟前,不敢打饱嗝,不敢打喷嚏、咳嗽,不敢打呵欠、伸懒腰,不敢东倒西歪左靠右倚,不敢斜视,不敢吐唾沫、摸鼻涕。发现父母脸上有口水和鼻涕,要及时帮助擦掉。他们的衣裳脏了,就蘸着灰汁洗灌;他们的衣裳有裂口,就穿针引线把它缝好补好……
点评:那时候的西府老人也太幸福了!那时候的儿子儿媳也太孝顺了!记者在啧啧感慨的同时,脑海里迅疾浮现一幅画面:清晨,老妈在厨房里忙碌。儿子儿媳吃完早饭撇下碗筷去上班。人行道上,公交车上,学校门口,爷爷背着书包,牵着孙子的手去上学……现在的老人,正在和儿子媳妇孙子孙女并肩战斗。你也不能说他们不幸福,你也不能说现在的儿子媳妇不孝顺。就拿请安来说,现在也不是完全没有,就是注意不要流于形式,“妈,昨晚睡得好吧?”儿子问,老妈刚要答应,发现儿子已经闪人了。时代在变,生活节奏在变,我们不必苛求今人像古人,唯一要求的,是一颗亘古不变的赤子之心。

吃饭了!
一桌精细和谐的午餐
要点:材料讲究,营养搭配,健康饮食。
 
出处一:《礼记·内则》“饭:黍,稷,稻,粱,白黍,黄粱,稰,穛。”
“膳:膷,臐,膮,醢,牛炙。”
“饮:重醴,稻醴清糟,黍醴清糟,粱醴清糟,或以酏为醴,黍酏,浆,水,醷,滥。”
“酒:清、白。”
解读:吃饭所用的谷物有六种:黍、麦、稻、粱、白黍、黄粱。肉食一般有牛肉羹、羊肉羹、猪肉羹、烤牛肉四种。饮料有六种:一是重醋,即清糟兼有的甜酒。这种重醋,有用稻酿制的,有用黍酿制的,有用粱酿制的。二是稀粥,有时就以稀粥为醒,例如用黍煮的稀粥。三是浆,四是水,五是梅浆,六是凉粥。酒有两大类:清酒和白酒。
出处二:《礼记·内则》“凡食齐视春时,羹齐视夏时,酱齐视秋时,饮齐视冬时。凡和,春多酸,夏多苦,秋多辛,冬多咸,调以滑甘。牛宜稌,羊宜黍,豕宜稷,犬宜粱,雁宜麦,鱼宜菰。春宜羔豚膳膏芗,夏宜腒鱐膳膏臊,秋宜犊麑膳膏腥,冬宜鲜羽膳膏膻。”
解读:调和食物的温热凉寒,要根据食物的种类来决定。凡是饭食一类,要像春天那样的温;凡是羹食一类,要像夏天那样的热;凡是酱类,要像秋天那样的凉;凡是饮料一类,要像冬天那样的寒。凡调味,春季可以让酸味多些,夏季可以让苦味多些,秋季可以让辛味多些,冬季可以让咸味多些。但无论哪个季节,都要同时加些枣栗怡蜜,使其甘甜;再加些粉芡汤和蔬菜,使其柔滑。主食和肉类的搭配也要注意使二者气味相成,具体地说就是:牛肉配稻,羊肉配黍,猪肉配樱,狗肉配粱,鹅配麦子,鱼配雕胡。春天适合吃小羊小猪,用牛油来烹调;夏天适合吃千难干鱼,用狗油来烹调;秋天适合吃小牛小鹿,用猪油来烹调;冬天适合吃鱼鹅,用羊油来烹调。
出处三:《礼记·内则》“肉曰脱之,鱼曰作之,枣曰新之,栗曰撰之,桃曰胆之,柤梨曰攒之。牛夜鸣则庮,羊泠毛而毳、膻,狗赤股而躁、臊,鸟麃色而沙鸣、郁,豕望视而交睫、腥,雏尾不盈握弗食,鸡肝,雁肾,鸨奥,鹿胃。肉腥细者为脍,大者为轩……”
解读:吃肉要剔骨去筋,所以叫做“脱”。吃鱼要刮去鳞片,所以叫做“作”。枣子易沾尘土,吃时要擦净,所以叫做“新”。栗子好生虫,吃时要挑捡,所以叫做“选”。桃子多毛,吃时要拭去其毛,所以叫做“掸”。吃山喳、梨子时要去掉其核,所以叫做“钻”。 
牛经常夜里鸣叫的,它的肉一定恶臭;羊毛稀少而且有的毛纠结在一起的,它的肉一定膻味重;狗的大腿内侧无毛而且走动急躁的,它的肉一定有臊味;鸟的羽毛暗淡无色而且叫声沙哑的,它的肉一定会有腐朽的臭味;猪的眼老是向着远处看而且上下睫毛相交的,它的肉一定腥味重;尾巴不足一手握长的小鸟,不能吃。鸭尾、鸡肝、鹅肾、鸭的脾脏和小肠、鹿胃,这些部位都对人体有害,所以不能吃。凡是把生肉切碎搀菜煮吃时,不管是哪种牲肉,切得较细的就叫脍,切得较粗的就叫轩……
点评:看到这,记者半晌无语……任性,就这么任性,我们老祖先吃饭简直太任性了!一顿午饭,老祖先吃出了材料学、营养学、物候学、动物学、养生学,甚至语言学(材料的加工命名),还有一些说不清道不明的边缘科学。
早餐吃营养粥,中餐丰盛讲究,晚餐《礼记》上根本未提,想必是比较简单,不值一提。
这说明先人重视早、中两餐,至于晚餐,先人习惯于日落而息,早早要睡觉了,吃那么多干吗?我们现在才明白要科学饮食,尊重身体内循环,才懂得一些阴阳养生之道,其实老祖先早就作出榜样了!

出门了!
一副闲雅从容的仪表
要点:腰板要直,面色要和,注意场合。
 
出处:《礼记·玉藻》“凡行容愓愓,庙中齐齐,朝庭济济翔翔。君子之容舒迟,见所尊者齐遬。足容重,手容恭,目容端,口容止,声容静,头容直,气容肃,立容德,色容庄,坐如尸……戎容暨暨,言容詻詻,色容厉肃,视容清明。立容辨,卑毋谄,头颈必中,山立时行,盛气颠实,扬休玉色。”
解读:凡在道路上行走,身体要直,步子要快;在宗庙中行走,神态要恭敬诚恳;在朝廷上行走,神态要庄重严肃。君子在平常时神态闲雅,从容不迫,见到了所尊敬的人就要显得恭敬收敛。抬脚要稳重,手不乱指画,目不斜视,口不妄动,不乱咳嗽,不乱倾顾,在庄重的场合要屏气敛息,站立时应是俨然有德的气象,面色要庄重,坐要如尸一般的端正。身着戎装时就要神态果毅,发号施令,表情严厉,虎虎生威,眼神明察秋毫。在尊者面前,虽然站立时应有自我贬卑的姿态,但也不能过火,以致近乎诌媚。平常站立时头颈必保持正直,如山一般地屹立,当行则行,显得浑身是劲,扬美于外,脸色温润如玉。
点评:人是社会群体,出门了就要社交,所以给人的第一印象很重要。老祖宗显然极其重视第一印象,他希望他的子民人人能具有君子的风范和标准,从仪表上他要求你玉树临风,闲雅从容;从行走上他要求你有阳刚之气;从坐立上他要求你站如松,坐如钟;从待人接物上他要求你做到不卑不亢,当然对尊者要保持适当的“敬”。
孔子曾对弟子感叹:“我很久没梦见周公了,可见我真的是衰老了!”孔子对周公周礼的膜拜,穷其一生。总结西府老先人的日常起居和饮食特点,可用“精”“净”“敬”三字概括。“精”,指食不厌精,脍不厌细,比如臊子面的做法,要把鸡蛋饼切成细小的菱形块,混合细碎的韭菜做成漂花。比如臊子肉的切法和对许多菜品的处理方法,让外人看来,莫不精细得有点过头;“净”指居住环境和着装的干净整洁井井有条。西府人还是很爱干净的,此基因一直保持至今;“敬”指家庭关系及社交生活中的孝敬、尊敬、敬爱、敬畏等等。
有“精”“净”“敬”,又有“风”“雅”“颂”,我们西府先人,分明就是雅士嘛!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