苟文华

几年前的一个秋天,与朋友上凤翔游玩,路经先秦雍城马家庄宗庙遗址。八十年代初期,陕西省考古队和雍城考古队联合对马家庄宗庙遗址进行发掘,曾揭露出车马坑、人坑、羊坑、牛坑等祭祀坑以及宗庙建筑、鹅卵石甬道、散水等春秋中晚期遗迹。马家庄宗庙遗址后来复垦,有的地方继续为农民耕地,有些地方成为建筑取土的土场。
秋日艳阳照耀着田野,宗庙遗址上茂盛的玉米即将成熟收获。我们从遗址旁边的土路经过,几位农民正在遗址上的土场取土。土场一侧,堆积着农民历年取土时挖出的甬道上拳头大小的卵石,其间生长出许多野草。我无意间踢动一颗核桃大小的鹅卵石,鹅卵石在滚动的时候,忽然看见这块鹅卵石上似乎有文字,遂捡拾起来,用手拂去粘土,果然一面有两个篆刻小字。惊喜之后,折来树枝,与朋友一起将土场的卵石逐个翻检,可再也没有发现一个有文字的卵石。
这块鹅卵石黑褐色,扁圆形,直径3厘米,厚1.5厘米,重19.7克,腰部一道天然白线圈,石质细腻坚硬。卵石的一面,篆刻“圜石”二字,字迹清晰,刻画流畅,字体是秦小篆,笔画细劲有力,结体舒展自如,充分展现了秦小篆的艺术魅力。
为了搞清楚这一无意间的发现,我专程到雍城考古队,询问了当年马家庄宗庙遗址发掘时的有关甬道卵石的情况。考古队员说,当年揭露出鹅卵石甬道之后,他们拍了照片,但从没有发现过有刻字的卵石。至于甬道鹅卵石上为何刻字,没有相关文字记载,也没有其他相关发现。
先秦刻石,目前已知的,有著名的石鼓文,最早也是出土于秦的发祥之地宝鸡;秦统一之后,李斯小篆为全国统一规范文字,泰山秦刻石据说是李斯所刻,极其珍贵。我在马家庄宗庙遗址捡拾的“圜石”,估计应当属于体积最小的秦刻石,虽仅仅两字,但也弥足珍贵。
由于缺少相关文史资料,无法考证当时刻石的具体情况。有藏友猜测,这块卵石是圆的,故古人在上面刻上“圜石”二字,随意而刻,随意扔掉,属于游戏之作。但我个人分析,“圜”,有“纪元”、“开始”之意,这块“圜石”,可能就是在当年修筑宗庙卵石甬道开工的时候,管理官员在这块质地细密而体小漂亮的卵石上郑重刻字,作为奠基石埋入其他卵石之中,既为奠基,又有纪念之意。虽则区区两字,却对研究秦代文字演变、书法艺术和秦代建筑施工奠基,具有重要的实物价值。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