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额上的“澶渊之盟”

标签:
澶渊之盟石额萧太后宋使边境 |
分类: 收藏世界 |


“澶渊之盟”是我国历史上发生的一个影响深远的外交事件,公元1004年,大宋王朝与入侵者契丹辽国在澶州城下签订和约,从此奠定了中原长达百余年的太平盛世。记者近日看到一块老石门额,石额上面的图案再现了“澶渊之盟”这一重要的历史场景。
这块石额呈长条状,长、宽、厚分别为198厘米、36厘米和18厘米。额面上用浅浮雕錾刻三组图案,其中左右两端是宝瓶和花卉,居中一组一共刻画了10个神态、动作各异的古代人物,他们虽然从左至右依序排列,却明显分成两个阵营,有的拔剑怒目,有的趾高气扬,有的畏畏缩缩,有的战战兢兢,形成鲜明的对比。据石额收藏者李晓敏介绍,这幅人物故事图,反映的正是大宋使者到辽营中会晤辽国萧太后,签订澶渊之盟的场景。
你看,画面左端有一个大帐,帐内宝座上端坐着一个器宇不凡的妇人,身旁有一女官陪侍,妇人两目圆睁,此刻正在倾听一名佩剑的部下向她禀报。大帐之外,宋使到了,三名全副披挂的辽将出迎,其中两名持节、腰挎弯刀的武将,迈着八字步,仰头腆肚,显出一副傲慢自矜的模样;那名领头的辽将,衣冠、佩剑与别人不同,表明他不一般的身份。你看他,张牙舞爪地走到宋使跟前,一把就攥住宋使的手,面上的表情,好像是抓住了一只肥鹅,兴奋之中透露着一股子贪婪。可怜的宋使,不知是刻画者忠于历史的缘故,还是刻意为之,竟被描画为矮辽将半截的“小人”,一副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的模样。显然,辽人的嚣张跋扈让其他的三名宋使感到不安。一名年轻的随从睁着惶恐的眼睛,他背后的一名宋将则怒目圆睁,磨刀霍霍,随时准备发作。关键时刻,另一个年老的宋使扭头向他丢去一个眼神,那意思是说:“忍一下吧,大局为重……”
记者看到,除了刻画生动的图案,这块石额的石材也很出色。石质摸上去密、光、润,属于北方比较好的黑青石。这种石头,多见于乾陵石雕,唐代以后,逐渐在民间使用,像西府一带家传的炕狮,用的就是这种黑青石。
石额是安放在大门上的东西,石额的跨度,大体相当于门的宽度。这块石额长近两米,说明大门的设计,至少能容一辆马车通过。李晓敏认为,西府地域作为边境,在宋辽“澶渊之盟”后相当长一段历史时期,属于汉族和西北游牧民族的杂居、融合之地,至今这种民族融合的文化仍有遗存,比如说凤翔大海子和曲家山。这块“澶渊之盟”石额,很可能是民族大融合的一个久远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