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峰沟里的大王庙
(2013-09-02 12:52:41)
标签:
大王庙吴玠吴璘双峰沟杨从仪文化 |
分类: 文化 |
巨侃
一条名不见经传的小沟,一个毫不起眼的孤独小庙,三尊足以让宝鸡人世代铭记的人物塑像!
7月10日,濛濛细雨,记者走进位于渭滨区秦岭北麓的谭家村,在一个叫双峰沟的沟里拜访了大王庙。
对宝鸡人来说,大王庙不是普通的神仙庙,“大王”这个称谓也不是泛泛而言,而是特有所指。
800多年前,宝鸡秦岭、西山地区及渭河两岸一带硝烟弥漫,抗金名将吴玠吴璘兄弟率领凤翔籍大将杨从仪在此固守,屡次将企图南犯的金人阻击,力保大宋延续百余年半壁江山。金人望吴胆寒,宝鸡地方百姓奉吴玠为“宋世大王”,世代建吴公祠享祭至今,在民间,百姓一直把吴公祠称作“大王庙”。
宝鸡地方志记载的大王庙约有五六处,这座位于双峰沟口的大王庙是其中塑有抗金英雄神像、保存完整并且仍在祭拜的一处。
这是一所独门小庙,庙门题联“鸟宿荒岗夜月寒,三龙藏海秋云淡”,点染出小庙幽僻的环境。跨进庙门,迎面三员身披红袍的戎装武将,威风凛凛、器宇轩昂地端坐在一幅青松瑞雪图下。左边的黑脸武将,两眼圆睁,似在呲口喊杀;中间的武将留着三缕美髯,年龄稍长,神色平静,颇有一股了然于胸、指挥若定的大将风度;右边的年轻武将脸上没甚髭须,看上去英气飒爽。
香案上没有神位,据谭家村90岁的何应宽老人讲,按照西府一带老人的习惯,大王庙供神像就不必再供神位。老人一一指出,中间供奉的神像即“宋世大王”吴玠,右边年轻的武将是他的弟弟吴璘,左边黑脸武将是他手下大将、凤翔天兴人杨从仪——一名农民出身的南宋著名将领。
谭家村里为啥有大王庙?老人讲,谭家村距离当年吴玠抗金的战场二里关不远,谭家村一带是吴氏兄弟曾经浴血保卫的地方。吴玠死后,朝廷追封涪王。同时朝廷下令建祠堂于益门镇。后来南宋朝廷明谕降旨,进一步明确,凡大王吴玠屯兵放马的地方,所收获的地方特产,变卖作价后,一律都作为吴玠大王祠的收入,平常用度,也可用于修建吴公祠。吴公祠能在宝鸡兴起,不仅出于宝鸡百姓对英烈们功勋的追念,更是出于宋金前线的广大军民祈求和平的美好愿望,所以他们视吴玠吴璘为保护神,广建庙宇,以求地方太平。
双峰沟大王庙大概建于100年前,上世纪六十年代,大王庙重修了一次,何应宽老人参加了那次重修;2006年,四方村民出资出劳,又将破败的小庙重新修葺,并重塑了抗金英雄的神像。每年农历二月十五和七月十二,四方村民都来到这条幽僻的所在,缅怀、祭拜这个曾给宝鸡百姓带来福祉和精神寄托的宋世大王。
今年七月的庙会马上到了,村里的文化人何惠民早已为大王庙拟好了新对子,庙会会长刘素玲说,大王庙一直缺乏进一步的装饰,有钱了,她最想把庙里的壁画先搞起来。她呼吁人们在热衷于兴修各类神仙庙同时,也别忘了大王庙。因为吴玠吴璘兄弟的名字,已和宝鸡的历史密不可分!
古人凭庙吊古抚今,今人又何尝不如此?探寻宝鸡的大王庙,记者深感历史和现实之间的巨大差距。那些历史典籍和金石文字上记载的“宋世大王”庙,一百年前,二百年前,甚至更多年前,就像大散雄关上吴玠军队射出的箭矢,遍布宝鸡的川原沟壑。而如今,它们之中的绝大部分都难觅踪迹。
昨日之于今日,注定是消逝的影子。所以双峰沟里的大王庙,它的存在就愈显珍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