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个秀才为一个人竖碑

标签:
周家庄德教碑秀才周瀛海谭善述 |
分类: 寻找散落民间的老碑 |
寻找散落民间的老碑系列报道之二十一
巨侃
位于宝鸡金陵川一带的金河镇周家庄是个特别的村子,去年8月的一个晚上,村里专门组织纳凉晚会,在全村父老乡亲的见证下,给考上大学的5名学子发放路费和行李箱。说起这里重视教育和文化的传统,还和在村里文化广场竖立的一块德教碑有密切关系。
笔者4月8日走进周家庄看到,这是一通距今118年仍然保存完好的清光绪年间德教碑。碑文记载了周瀛海老先生在父亲影响下创办义学、一生教书育人、德泽四方的事迹。
周家是书香门第。周瀛海的父亲松斋公以孝廉闻名乡里,最初在华阴县县学教书,后来中了举人,远赴浙江东阳县任知县。当时,任礼部侍郎的东阳人李品芳记述了松斋公的“十大美政”:一曰勤慎民事;二曰清如玉壶;三曰判断公允;四曰振兴文教;五曰爱民如子;六曰用刑得中;七曰不宠役使;八曰毫不徇情;九曰严禁盗贼;十曰谷熟催粮。还曾写诗以颂之。从李品芳的评价可以看出,松斋公是个勤政爱民、重视文教的好官。
这样一名好官,后来因“方政不合于时”,索性辞官回到故里,在家乡金陵川设教讲学并被聘为金台书院主讲,带出了许多富有成就的学生。当时宝鸡的读书人提起松斋公来没有不称道的。在松斋公的影响下,周家子孙三代都从事教育工作。他的儿子将他的事业发扬光大,桃李满门;他的孙子曾任宝鸡县教育局局长,同时还是民国时期的书法家,写得一手好字。周家三代人倡导读书、厉行教育的良好传统,至今让周家庄百姓念念不忘,该村尊师重教之风,实赖于此。
战乱之中子承父业
碑文记载,周瀛海是松斋公的第三个儿子,从小聪慧,他继承了家学渊源,所以学有根底,“不为趋投时好”。这里的“趋投时好”是什么意思呢?据笔者理解,就是科举制度末期流行泛滥的读书功利主义,读书不是为做学问,而是为镀镀金,为了买官便利,简言之,读书不过是做给别人看的欺世盗名之举。显然,在父亲影响和熏陶下,周瀛海从小就树立了一个正确的读书观。
父亲死时,正值1863年陕西回乱,民不聊生,瀛海勉强度日之余,手不释卷,他的学问造诣,很快名闻乡里,后来他考上廪生,成为秀才里的优等生,享受政府的钱粮补贴。他看到,长期的战乱不宁,人心散了,失业的人多了,于是决定凭己之长,继承父亲的衣钵,在金陵川创办学堂,广收学生,并对有志读书的贫困生予以免费资助。学堂创办后,名声远播,连外地人都来上学,“邑中之负笈从游者相率不绝”。撰碑人丙子举人宝鸡县训导马用章感叹,在兵荒马乱的年代,金陵川上下数十里存活下来的学校很少,这里的百姓尚知读书的可贵,全赖先生的教谕!
学在务本,不可逐末
培根曾说,把学问过于用作装饰是虚假;完全依学问上的规则而断事是书生的怪癖。
那么,对于读书和教学工作,周瀛海先生有什么独到的见解呢?
碑文记载,周先生有一次得病了,马用章去他家看他,见其治家严整,大小和顺。马先生请教周先生的育人之方,先生告诉他说:“学在务本,不可逐末;学必求实,不可循名。”
这16个字,不仅对马先生,对后来的教育工作者也启发很大。曾有40年教学经验的宝鸡教育学院退休教授张智峰谈了自己的看法,他说:“孔子有个话叫‘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身为教师,首先要务本,本立则万法可成。何谓本?其一是以德为本,修身立德,这也是教师的社会责任所决定的。作为一名教师,第一要务是加强学习和立德,既要有才,又要有德。要注重自己的一言一行,身教重于言传。其二,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为本,只要学生有了一定的学习能力,那么,他们就能随时获取知识,但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都想急不可待地教会学生必要的知识,忽略他们获取知识的过程,忽略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这样,我们在无形中就偏离了教学之本。其三,以教本为本,这是一个更加具体的教学要求,然而也是十分重要的。近几年,受社会各种综合因素的影响,不管是老师还是学生都忽视了课本在教学和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将大量的时间花费在课外的辅导资料上,而大多数资料都有大量总结的公式和所谓的捷径,表面是省时,省力,其实质是在浪费时间,浪费精力,到时候还是一无所获,这就是舍本逐末所带来的后果!因此,我们教学时要以课本为本,让学生在学习,钻研,挖掘课本的同时,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总之,教学和学习都是务实的工作,不能走任何的捷径。”
张教授的这番话,就像百余年前那个声音的回响。
十三个秀才给一个人竖碑
德教碑碑阴边框除了典雅庄重的“回”纹装饰外,朴实无华,碑阳“恩师蓬公”等几个大字在阳光照射下熠熠生辉,让观瞻者心生敬意。石碑由25名周先生的门生联名敬立,笔者一数,其中有庠生、廪生和增生13个,13个秀才给他们的恩师树碑立传,这在笔者所见过的德教碑中,实在是罕见。
这批秀才虽然绝大多数现在已经查无出处,但无疑是那个年代的佼佼者,因为一个一般家境的人家,不用功、没有点真才实学,是考不上秀才的。这里顺便简单介绍一下清代的秀才考试。在清代,考秀才要经过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院试是每三年举行两次,由皇帝任命的学政到各地主考。通过院试的童生都被称为生员,有邑庠生和郡庠生之分,俗称秀才,算是有了功名,进入士大夫阶层,有免除差徭,见知县不跪、不能随便用刑等特权。秀才分三等,成绩最好的称“廪生”,由公家按月发给粮食;其次称“增生”,不供给粮食,“廪生”和“增生”是有一定名额的;三是“附生”,即才入学的生员。生员经科试合格后才能取得参加乡试的资格。如果院试不通过,只能算童生身份。鲁迅小说《孔乙己》、《白光》中的主人公孔乙己、陈士成在前清多次童子试均考不上,人已老了,还是童生,或称老童生。可见,秀才不好考。周先生本人的学历和职衔是“钦加六品职衔儒学廪膳生员”,翻译过来就是:享受政府津贴的秀才里的优等生,六品县学教官职称。
在他的学生里着重要提出的是谭善述。谭宣统元年由秀才提为拔贡,民国时期一直执教地方,曾倡导修建金陵川道路,并在宝鸡创办小学100多所。1917年,谭被委任为县高等小学堂堂长,建立教员聘任制,订立学校经费报销开支公布制度,组织学生论文、书法竞赛,邀请学生家长座谈。同时,建立学生档案,印制“毕业同学录”等。后来,县知事杨学渊将谭执教事迹详报教育厅,转呈大总统冯国璋,奖给其三等“司绛章”一枚。
可见,像他的恩师一样,谭善述同样是名“务本求实”的教育实干家。
当笔者就要离开这块被百余年德育精神浸润过的村子时,村主任兼文保员周新林透露,除了这块德教碑,村里还保存有乾隆八年的墓表碑、民国的节孝碑和一块无字碑,将来,更多的碑要在文化广场被竖起,因为,不管是彰显于世的路碑还是旌表个人的墓碑,它们都早已凝固在周家庄的文化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