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阳南寨镇有个兄弟联芳碑

标签:
昆仲联芳碑寿官耕读秀才 |
分类: 寻找散落民间的老碑 |
巨侃

清朝的两个李家兄弟,农民出身,创办学堂,德泽后昆,在他们的影响带动下,家道兴旺,书香不绝。同治年间,李家兄弟后人特设昆仲联芳路碑一通,永昭遗德,乡民称颂。可惜在“文革”期间,路碑被砸被弃,不知所踪。1999年清明,路碑经多方寻找并拼凑复原后重新立起。为弘扬中国农民耕读传家的传统美德,时任千阳县委书记的陈靖劳书题“德泽后昆”四字于碑侧。转眼13年过去了,这块罕见的兄弟联芳碑仍旧矗立在千阳县南寨镇邓家塬村的村道旁。
石碑被砖墙拱护,看上去非常高大巍峨。碑正面并列写着李家兄弟二人的名字和职衔,老大叫李学,老二叫李儒,一个是“皇清钦赐寿官乡饮正宾”,一个是“皇清钦赐寿官农政司理”,背面大书“昆仲联芳”四字,为癸卯科举人张邦治拜题,同治六年正月二十日立碑,立碑的五个儿子,身份分别是廪生、庠生、武生和两个从九品官。
在一些老石碑和老牌匾上常常出现“钦赐寿官”这个职衔,那么,“寿官”到底是啥官呢?其实,“寿官”是明清养老制度中赐予老人冠带的头衔,类似于现在的寿星。但现在的老人只要年龄到了就可称“寿星”,明清时代的“寿官”,须德寿兼备,德行好,远近闻名,经地方推荐,逢皇帝恩诏颁下时才赐予老人。据说,寿官在整个明朝仅仅颁给十九次,第一次颁发“寿官”的年龄是100岁,后来的年龄大多是八九十岁,也有极个别降至七十岁的。获得“寿官”之人,可以说是名利双收。政治上有地位,不仅纳入官场级别序列,而且能享受国家俸禄。
总体来说,在民间获得“寿官”的老人可谓凤毛麟角,因此对当时人来说就格外珍贵。
除了双双荣获皇帝钦赐的寿官称号,这兄弟俩一个是“乡饮正宾”,一个是“农政司理”。“农政司理”好理解,作为一个村子德高望重之人,碰到村务、政务有啥大事需要决断,村长、里长一般都得向他们讨教,这是千百年来中国农业文明的一大特色。“乡饮正宾”,古代叫嘉礼,通俗讲,就是吃饭的时候坐上席。周代时,一般以致仕之卿大夫为乡饮酒礼的主持人,贤者为宾,其次为介,又其次为众人。仪式严格区分尊卑长幼,升降拜答,俱有规定。实行科举制度以后,坐席更加讲究,以善恶分列三等,不许混淆,以此作为礼仪。现在从农村到城市,坐席时还能看到这个痕迹。
和联芳碑并立着,还有一块较矮小的碑,这是光绪二十七年十一月,李氏族人为李儒的次子李述善立的路碑,碑头题“光前裕后”,碑身写“齿德兼优”四个大字,赐进士出身千阳知县裴作则书题。
一块兄弟碑,两代父子碑,并肩峙立,但令记者没想到的是,李述善子辈七人,还另有三块路碑。
记者找到居住该村的李家后裔李长富,据他讲,李家先祖叫李自修,咸丰年间从山西洪洞迁徙落户此地,来时一无所有,在村子的大涝池西边挖坑筑洞,白手起家。其子李学和李儒,自幼酷爱读书,立志为后代读书创造条件,就在滩里门东边大道旁开挖窑洞建学堂,人称“书房院”,后来又在村里的一所庙内盖了几间教室,“书房院”搬迁至此(即现在的邓家塬小学),成为当时千阳县最早创办的学校。
在父辈们耕读思想的影响下,李述善等子辈七人,先后出了五个秀才,这在当年是非常令人羡慕的事,丝毫不亚于现在的农村,一家出了五个大学生!李氏族人为了纪念他们,除了述善外,其他弟兄三个也先后立碑,如今,这三块路碑埋在西滩村,因种种原因并没有竖立起来。,
兰亭遗芳,书香不绝,一通罕见的昆仲联芳碑,见证了一段耕读佳话!

清朝的两个李家兄弟,农民出身,创办学堂,德泽后昆,在他们的影响带动下,家道兴旺,书香不绝。同治年间,李家兄弟后人特设昆仲联芳路碑一通,永昭遗德,乡民称颂。可惜在“文革”期间,路碑被砸被弃,不知所踪。1999年清明,路碑经多方寻找并拼凑复原后重新立起。为弘扬中国农民耕读传家的传统美德,时任千阳县委书记的陈靖劳书题“德泽后昆”四字于碑侧。转眼13年过去了,这块罕见的兄弟联芳碑仍旧矗立在千阳县南寨镇邓家塬村的村道旁。
石碑被砖墙拱护,看上去非常高大巍峨。碑正面并列写着李家兄弟二人的名字和职衔,老大叫李学,老二叫李儒,一个是“皇清钦赐寿官乡饮正宾”,一个是“皇清钦赐寿官农政司理”,背面大书“昆仲联芳”四字,为癸卯科举人张邦治拜题,同治六年正月二十日立碑,立碑的五个儿子,身份分别是廪生、庠生、武生和两个从九品官。
在一些老石碑和老牌匾上常常出现“钦赐寿官”这个职衔,那么,“寿官”到底是啥官呢?其实,“寿官”是明清养老制度中赐予老人冠带的头衔,类似于现在的寿星。但现在的老人只要年龄到了就可称“寿星”,明清时代的“寿官”,须德寿兼备,德行好,远近闻名,经地方推荐,逢皇帝恩诏颁下时才赐予老人。据说,寿官在整个明朝仅仅颁给十九次,第一次颁发“寿官”的年龄是100岁,后来的年龄大多是八九十岁,也有极个别降至七十岁的。获得“寿官”之人,可以说是名利双收。政治上有地位,不仅纳入官场级别序列,而且能享受国家俸禄。
总体来说,在民间获得“寿官”的老人可谓凤毛麟角,因此对当时人来说就格外珍贵。
除了双双荣获皇帝钦赐的寿官称号,这兄弟俩一个是“乡饮正宾”,一个是“农政司理”。“农政司理”好理解,作为一个村子德高望重之人,碰到村务、政务有啥大事需要决断,村长、里长一般都得向他们讨教,这是千百年来中国农业文明的一大特色。“乡饮正宾”,古代叫嘉礼,通俗讲,就是吃饭的时候坐上席。周代时,一般以致仕之卿大夫为乡饮酒礼的主持人,贤者为宾,其次为介,又其次为众人。仪式严格区分尊卑长幼,升降拜答,俱有规定。实行科举制度以后,坐席更加讲究,以善恶分列三等,不许混淆,以此作为礼仪。现在从农村到城市,坐席时还能看到这个痕迹。
和联芳碑并立着,还有一块较矮小的碑,这是光绪二十七年十一月,李氏族人为李儒的次子李述善立的路碑,碑头题“光前裕后”,碑身写“齿德兼优”四个大字,赐进士出身千阳知县裴作则书题。
一块兄弟碑,两代父子碑,并肩峙立,但令记者没想到的是,李述善子辈七人,还另有三块路碑。
记者找到居住该村的李家后裔李长富,据他讲,李家先祖叫李自修,咸丰年间从山西洪洞迁徙落户此地,来时一无所有,在村子的大涝池西边挖坑筑洞,白手起家。其子李学和李儒,自幼酷爱读书,立志为后代读书创造条件,就在滩里门东边大道旁开挖窑洞建学堂,人称“书房院”,后来又在村里的一所庙内盖了几间教室,“书房院”搬迁至此(即现在的邓家塬小学),成为当时千阳县最早创办的学校。
在父辈们耕读思想的影响下,李述善等子辈七人,先后出了五个秀才,这在当年是非常令人羡慕的事,丝毫不亚于现在的农村,一家出了五个大学生!李氏族人为了纪念他们,除了述善外,其他弟兄三个也先后立碑,如今,这三块路碑埋在西滩村,因种种原因并没有竖立起来。,
兰亭遗芳,书香不绝,一通罕见的昆仲联芳碑,见证了一段耕读佳话!
前一篇:四十三载未谋面 今日终于见到你
后一篇:令狐嘉骏三捧陈仓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