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史弄玉 夫妻双双把家还

标签:
弄玉凤台萧史秦穆公《东周列国志》吹箫引凤磻溪宫文化 |
分类: 文化 |
引子
话说萧史弄玉驾龙乘凤成仙而去,在天宫中不觉度过20多年,一日忽闻“神九”与“天宫”对接,方想起回家看父;然天上二十年,地上两千年,两千多年来,围绕他俩的传说故事众说纷纭,光萧史出身就引来众多版本,吹箫引凤引来原发地之争,争来争去,萧史弄玉也糊涂了,我们的家在哪里?我们还能找到家吗?
萧史的家在哪?
出身问题一直让萧史很纠结。
萧史有时很羡慕弄玉,因为弄玉的身份很清楚,她是秦穆公的女儿,秦国人,自小在凤翔的秦宫里长大,好玉好音乐,是名标准的贵族才女,后来嫁给了萧史。
而萧史呢?最早关于萧史的记录是在《列仙传》里,有关他的身份认定只有开头的两句话:“箫史者,秦穆公时人也。善吹箫,能致孔雀白鹤于庭。”这样看来,他似乎是生活在秦国的一个吹箫能人,至于他的出身则只字未提。
后来的《仙传拾遗》更充满神秘色彩,说萧史认识弄玉前就已经是得道高人,同时还是个大帅哥,混迹于世,没人知道他的来历。
《东周列国志》则说他本是太华山神仙,降临凡间为史官,托生在萧氏人家,因搜集史籍有功,后人叫他萧史。这种对“萧史”名字来历的戏剧性解释,一看就是望“名”生义杜撰的产物,生硬得令人吃惊。
以上典籍都指出了萧史的身份:秦国俊才,周国史官,华山隐士,众说不一。但说来说去,萧史到底出生在哪?即便是个传说人物,也得有个生源地吧?
在凤翔县城东北五里的地方,有个叫萧史宫的村子,这里不仅村名叫“萧史”,还有萧史的民间传说,给萧史的出身及家境做了明确注脚。
据民间传说讲,这个村子春秋时叫萧里村,距秦雍城二十里路,萧史在村里出生时,手里拿着根赤玉箫,半岁吹音符,一岁吹曲调,三岁就吹得像模像样了。后来母亲死了,继母虐待他,很小就开始放牛。他边放牛边吹箫,美妙的箫声飘到秦宫里,秦穆公差人把他请来,他用箫声治好了出生不久的小弄玉的哭闹病,随后独自上华山学艺,练就招龙引凤之功,后来与弄玉结婚,飞天成仙。
另一个关于萧史出身的传说来自于渭河南岸的陈仓区磻溪镇一带。据说,萧史曾做过东周的太史令,得罪权贵流落到磻溪张家塬务农,他的箫声打动情窦初开的弄玉,两人结婚,开始笙箫合奏,不食人间烟火,最后双双成仙。与萧史宫传说不同的是,秦穆公为这对音乐夫妻在张家塬边上修筑凤楼和凤台,作为他们的家。
这两个传说告诉我们,不管是张家塬还是萧史宫,萧史的“根”就在宝鸡。
萧史的家有了,弄玉的娘家也很明确,但传说中的凤女凤台今何在?
省级非遗让传说安家落户
《列仙传》里只有“秦穆公以女弄玉妻之,作凤楼”,点出凤楼,但没有说凤楼的具体位置。
《水经注》始有“雍有凤台、凤女祠”的记载,说明凤台建在今陕西宝鸡一带,而确切方位仍言之不详。
《仙传拾遗》倒对凤台的具体位置若有所指:“公为作凤台。夫妇止其上,不饮不食,不下数年。一旦,弄玉乘凤,萧史乘龙,升天而去。秦为作凤女祠,时闻箫声。今洪州西山绝顶,有箫史仙坛石室,及岩屋真像存焉。莫知年代。”洪州即今天的江西省南昌市,据当地专家考证,江西新建县有山名萧峰,峰顶有岩屋遗迹,系当年吹箫引凤的发生地。但一个常识是:春秋时代的秦穆公是不可能把爱女爱婿的家建在别国的地盘上的。当然,如果萧史弄玉从陕西成仙后又飞到这里落个脚,那就是后话了!
典籍里既不可考,从历代有关吹箫引凤的文人诗画里,倒可窥见一点蛛丝马迹。
文史研究者、陈仓区政协干部郑光明发现:许多相关的诗画都有山的意境和画面,这说明凤台绝非建于先秦故都或平畴坦野之地,必是一处山水妙地。
与宝鸡毗邻的周至县城南17公里处有个仙游寺,这里四山环抱,一水中流,甘泉飞瀑,峰峦奇绝。据传吹箫引凤的故事发生在此。但仙游寺只有玉女洞,没有凤女台,虽是个好去处,却非萧史弄玉的家。
这处山水妙地到底在哪呢?
其实近在眼前。陈仓区郑光明把眼光投向陈仓区磻溪镇渭水南岸的凤凰台,凤凰台位于凤鸣村西南塬头三村交界之处,南依秦岭,北靠渭水,与古雍城遥遥相望,远看状如弦月,所以也叫明月堡。登上高高的山岗向西瞭望,脚下横卧着著名全真道人丘处机修道的磻溪宫,宫里巍峨耸立一转角楼,四面各刻有八字,其中北面端檐下刻着“凤楼遗迹抱潆流曲”,即为凤女楼,为当年侍奉萧史弄玉夫妇的仆人们所居。这里的地貌被当地人称作“龙蛇锁龟”,是一处山川形胜之地。
最重要的是,秦穆公时期筑的凤女台就在岗上。可惜凤女台城垣阅历两千多年,现在只剩下残砖断瓦和夯土遗迹。
锁定目标后,郑光明和董珠课、贾兴、魏玉杰等文化遗产保护者又在地方志里找到了可信的依据。
据清朝乾隆二十九年编修的《宝鸡县志》记载:“凤女台,在县东南六十里,秦穆公筑,以居萧史与女弄玉。后人即以弄玉跨凤去也故名。”
乾隆三十一年编修的《重修凤翔府志》也有同样记载,说“凤女台,城南五十里”。
解析几何出身的郑光明依据方志提供的两个数字,拿出圆规在地图上画出几个圆来,指着圆圈的交汇区域兴奋地喊:
“看来就是凤凰台!”
2009年5月,“吹箫引凤传说”经过一批民间文化守护者的不懈努力,入选陕西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名录达成以下四点共识:一是“吹箫引凤的传说”早在西汉时期就已经流传了;二是“吹箫引凤的传说”最早流传的区域在雍地;三是陈仓区磻溪镇凤鸣村、杨家店村与史志记载的“吹箫引凤的传说”流传的区域基本吻合;四是磻溪镇凤凰台遗址、凤女楼古建依然存在,可以充分说明这里是吹箫引凤的传说的发源地和最早流传地区。
凤女子,你不用担心找不到家。你可以回来了!
第三只眼看吹箫引凤故事
一对男女,两情相悦也罢,私奔也罢,绝情也罢,为艺术献身也罢,成仙得道也罢,几千年来,牵动了多少人的心!
如果换个眼光来看吹箫引凤这个古老的爱情故事,也许你会发现一些有意思的事。
一个伟大的父爱和一个自私的女儿。《东周列国志》说,萧史、弄玉飞升后,秦穆公思女心切,梦游蟾宫,不幸染疾而薨,至死他也没等到女儿回来。各种版本的传说表明,没有穆公的支持,萧史弄玉不可能结合,也不可能在艺术道路上走远,因为一切精神追求离不开一定的物质基础,不食人间烟火是未来,未来不能代替现在和昨天。联想周立波主持的《梦想中国秀》节目,曾有两对跳舞和耍杂技的夫妻,因为生计所迫不得不转行;弄玉啊,你们多幸运,多幸福,是谁给你们打造了这样一个心无旁骛的环境?可你们不知感恩,只想自己早点升仙成道,最后撇下老父亲,你不自私吗?
可是,反过来看,我们又不必过于苛责弄玉。世间万物,有失必有得,悟透得失方为“道”!弄玉虽然失去了人世间的天伦之乐,没有与萧史生育后代,甚至可能背负自绝亲情的骂名,却也达到了自己追求的“道”,羽化成仙,和自己的心爱人在另一个境界中品味艺术人生。试问,天下有情人有几对能达到如此纯粹和超拔的境界,或者,有几对甘愿放弃人世间的浮华去做一尝试?
我们都是凡夫俗子,也没有秦穆公这样的超级老爸做强力后盾,自然我们很难做到;我们可能做到的是:把得失放到一边,知道自己要做什么,然后自得其乐地去做。
你做得好不好,你的得与失,留给旁人去传说。
尾声
“神九”返回舱着地,两只玉箫飘出舱门……
凤凰台上重现凤鸟和鸣之音。
台下的凤女楼突然百鸟翔集,楼檐上百灵振翅起舞……
磻溪宫西南角九龙沟口,有棵800年的银杏树,据说30年开花一次,是夜,突开银灯万盏,漫空异香……
有歌飘至:
珠碎点点清 玉坠河塘
粼粼月破去 心泉摇晃
今宵对昨夜 明空浩荡
残思追穹方 月已西往
怎能忘记 你在身旁
几度欢乐 几度忧伤
怎能忘昔夜 月影离合
几多欢畅 几多迷茫
回目月高悬 箫诉流芳
……
不久,有凤翔县城居民在秦穆公墓地拾得一只赤玉箫献交县文化馆,箫身刻有16个小篆字,“吹箫引凤海晏河清小女弄玉伏惟涕零”。不知谁人遗落。
注:本文引子和尾声部分系作者为行文方便虚构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