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奇!“千渭之会”捡出和田玉

标签:
千渭之会老夏石痴宝玉石鉴定证书和田玉文化 |
分类: 收藏世界 |
5月7日,经西北矿产资源监督检测中心鉴定:这两块石头系软玉之王——和田玉,属于和田玉里的青玉品类。当日下午,捡玉人夏珠海做完鉴定从西安返宝,一下高速就打电话告诉记者这个喜讯。随后记者看到了两份由西北矿产资源监督检测中心出具的《宝玉石鉴定证书》。证书正面附有两块玉石的彩色样图,检测参数包括石头的光性特征、折射率、纤维结构和x衍射等主要指标,检验结论显示为和田玉,并盖有西北矿产资源监督检测中心防伪钢印。
记者细看这两块和田青玉,长条卵石状,大小比手掌略大,托在手上,感觉沉甸甸的,并具有致密光滑的手感;褐色表皮部分剥落,露出玉石的肌理。拿强光手电照——玉石表皮下面泛着绿光,通透性较好。沁色渗入肌理,有河水冲刷形成的自然纹路。以手指叩之,声音清脆悦耳,好似敲击玉镯之音。
再看证书上的检测数据:颜色为青色,光性特征为非均值集合体,折射率1.61,纤维变晶结构,x衍射为透闪石。这正是和田玉的典型物理特性!
记者惊喜之余,详问玉石出处。老夏说,他是个石痴,捡石头捡了8年,他家就在“千渭之会”——千河南坡村居住。今年正月十四,他先是在南坡渭河采砂场的石堆上捡到一块和田玉,没想到好事成双,4月23日他骑着电瓶车,沿千河河道北巡,一路颠簸,屁股都被石头颠疼了,又在千河采砂场捡到一块和田玉。当时这块宝贝摞在一大堆石头上面,老夏毫不费力就发现了它。和那块石头一样,这块石头也有玉的质地,敲之清脆有玉音,懂玉爱玉的老夏喜了:这就是玉嘛!
老夏准备把石头拿给附近的采砂场工人看,砂场工人看他走来,倒向他推荐说:这里有石头,你要不要?老夏一看,不过是普通的千河石,一笑,摇摇头走了。
捡到玉石后,老夏也找行家看过,有人说这两块石头是和田玉籽料;有人说是观赏石,根本不是玉;有人则建议他去西安矿物检测中心作个鉴定。
“去西安鉴定前,还有人劝我别去,说你就直接说这石头是和田玉,是儿子从新疆带回来的。现在真相大白,我这心里的石头算落了地!”老夏兴奋地说。
鉴定出来了,但一个疑问随之而来:众所周知,和田玉的产地远在新疆和田、喀什的昆仑山一带,是生长在海拔4000米冰河地貌的稀有宝石,宝鸡的“千渭之会”咋会出和田玉呢?
就此问题记者联系宝鸡地质勘探局717总队,总队答复说宝鸡的千河渭河流域还从未探测出和田玉石,这件事情令人惊奇。这两块石头的发现地都处于“千渭之会”,有可能是从千河上游经过长年搬迁至此。如果是这样,千河上游一定有未知所在。
爱玉人的想象力是无限的。第一个给老夏的石头作鉴定的雕玉师陈海龙推断:老夏捡玉的地段正处于宝鸡的“千渭之会”,此处在数千年前必定是舟楫往来的繁华之处。那时周人喜玉,并有玉石陪葬的习俗。这两块和田玉石可能是被船上的人因种种原因丢弃在此,或者是,运宝船在河流上游发生倾覆,船上的昆仑山玉石沉落河底,经年累月冲刷至此,也未可知。
想象归想象,记者又联系刚给老夏作出和田玉鉴定的西北矿产资源监督检测中心刘姓检验员,他说,国家最新版修订的珠宝玉石名称及珠宝玉石鉴定标准规定:带有地名的天然玉石基本名称,不具有产地含义。换句话说,任何石头的物理化学属性只要达到了和田玉的标准级别,都可认定为和田玉;这两块和田玉冠名为“和田”,并不表明它一定产于新疆和田;至于它们为啥出在宝鸡,还有待当地的矿探证明。他们只测玉石本身,不问出处。
美丽的和田玉,神秘的“千渭之会”,看来,真正谜底,似乎都深埋在那历史的长河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