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难填的“坑”

(2011-10-24 23:57:41)
标签:

老魏

垃圾坑

土地复垦

杂谈

分类: 社会

  巨侃                 
    一个废弃三十多年的蓄水塘,一直没有得到回填利用。58岁老农为争取复垦,多年多方奔走。
              
               与大坑为邻

   “这个垃圾坑,我绕不开它,躲不过它,只能这么守着它!”
    说这话的是千河镇俱刘村1组村民魏青礼,他说的垃圾坑是一个废弃多年的蓄水塘。塘口长约30米,宽约20米,沿塘口成梯形向下约深7米,这样一口占地约一亩的蓄水塘,像一张大嘴嵌入老魏的地头。老魏说,蓄水塘建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在冯家山水库建成后,蓄水塘报废,现在组里灌溉靠一条后来修建的水渠。但是水渠从地头引过来,由于蓄水塘挡着,灌溉很不方便;夏收秋收,大型机械在地里作业难转身,因为要时刻提防掉进塘里。塘里的积水,一块石头撂进去“扑通”一声就没影,多年前,塘里还淹死过一个小孩。由于年久失修,塘底保水越来越差。这些年,附近的村子有村民偷偷地往塘里倒垃圾,日积月累,蓄水塘变成了垃圾坑,风一吹,垃圾飘到了地里,老魏深受其苦。后来,他想:与其守着一个事实上已经报废的水塘束手无策,为什么不把它填平,改造成一块能长庄稼的土地呢?
   
                为填坑跑钱
    老魏搞运输的儿子大概算了一笔账:要填平这个水塘,至少需要4200方土,一辆拖拉机拉3方,得拉1400车,一车土加上运输费按30元算,需投入平坑费42000元。这笔钱,老魏掏不起,况且,蓄水塘产权归集体,要平复蓄水塘,看村上有什么办法?
    村长答复:没有钱,村上没这个能力平复。俱刘村的经济主要靠劳务输出,青壮年都外出打工挣钱。村里没什么致富的产业,唯一一家私人办的砖厂,一年给村里交一万,刨去办公经费和一些重要开支,可以说是捉襟见肘。在这种情况下,比较现实的办法是:既然有人倒垃圾,先用垃圾作铺垫,铺垫到一定程度后,再想办法找点土逐步回填。当然,这个过程需要花费很长的时间,老魏要等。
    58岁的老魏实在不愿再等,因为从他分到这块地到现在,十几年了,十几年倾倒的垃圾,连塘面的1∕3都不到!按照这个进度真是遥遥无期。他紧盯着水面上漂浮的垃圾,忽然想起精卫填海的故事,对他来说,面前不大的塘水就是海,而他实在没有作精卫的勇气。
    后来,老魏跑到镇上的土地所求助,土地所说,按国家土地复垦政策,正常复垦,一亩地补贴800元,剩下的费用有个原则,谁受益谁承担,至于谁是受益人或者谁愿受这个“益”,得由集体决定。区土地部门则说:土地复垦和土地整理都是大项目,一亩地的池塘回填无法立项。池塘当年是水利部门建的,作为农田基本灌溉设施,就是农田的一部分,池塘报废不报废,得找水利部门;如果要恢复成农田,得找农业局。水利部门和农业部门联合答复:对废弃蓄水塘,没有专门管理条例和政策。但蓄水塘可以认定为报废,处理办法按产权归属,由村上召开村民代表大会决定。如果要回填,所需费用由村上想办法,农业部门不承担。
               
               为自己更为国家
    村上、镇上、区上、市上,转了一圈回来,老魏还得靠村上。有人就对老魏说:“消停点吧,你这是瞎跑、白跑!现在干啥都讲效益,讲回报,没产出谁投入?!你不睁眼看看,现在农民有几个爱地的?有多少人光拿粮补地转给别人种,谁愿意把钱扔在池子里!光回填就四五万,一亩地才卖多少钱,国家也要看投钱划算不划算呐!”
   “我这样跑,表面上看好像为自己,我承认,我不想和垃圾坑作伴;但我更见不得土地资源的浪费!把报废的水塘变成土地种上庄稼,不管是谁去耕种,这难道不是一件好事情吗?土地归根到底是属于国家的,我希望国家重视对废弃小水塘的监管,尽快出台相关政策,提高土地复垦补助标准,帮助没有经济条件的村子完成土地的再生利用。”老魏恳切地对记者说。
    经过老魏和他儿子的不懈努力,事情终于有了一些进展:千河镇土地所要俱刘村出具关于蓄水塘改造的报告,同时,土地所正在与上级部门接触……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