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低年级绘本教学的思路及建议
(2020-04-12 22:46:57)——以绘本《团圆》教学为例
摘要:绘本,也称作“图画书”,是一种以儿童为阅读对象,通过图画和文字的有机融合来讲述故事,具有情节、人物形象、主题等文学性的儿童文学体裁。其以优美的图画、简洁的文字、动人的故事、巧妙的构思、蕴含的哲理情思,对儿童的想象力、思维能力、创造力、语言能力和阅读能力等方面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目前,伴随着我国绘本阅读推广的深入开展,绘本走进了小学,成为低年级学生阅读的重要内容,也成为小学语文教学的一种新兴课程资源。绘本教学,应以语文核心素养为导向,打开学生阅读的门窗,激发阅读的兴趣。
关键词:绘本教学
余丽琼创作的绘本故事《团圆》是盐城市推荐一年级学生秋学期阅读的篇目。书中的主人公毛毛在除夕这天盼回了在外工作的爸爸回家和自己、妈妈团圆。久违的爸爸的疼爱让小女孩快乐不已,贴春联、包汤圆、拜年、看舞龙……她体会着、也感受着爸爸的爱。打开绘本,浓浓的中国年味跃然纸上,水乡小镇的街廊上高高挂起了大红灯笼,孩子在小卖部前流连,毛毛倚着门框等待妈妈接爸爸归来。归来团圆,是千百年来春节不变的传统,毛毛在孩童懵懂中感受着“团圆”。故事里一枚冰冷的硬币成了贯穿故事的线索,《团圆》赋予了它温度与柔性,寄托家人之间的牵挂和思念。寒假前带领学生阅读这本绘本,是再好不过的了。
一、链接生活,创设阅读氛围。
教学时,学生刚学过语文书上的最后一个“和大人一起读”的《春节童谣》。《春节童谣》生动地讲述了中国传统春节的习俗,一句“过了腊八就是年”让学生对春节充满期待。我以这首童谣导入新课,让学生置身一个熟悉的期待的氛围,同时也能对相同氛围的绘本故事产生亲近。一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了一些生活经验。当多媒体出示春节相关活动图片时,会调动学生储存于大脑的关于春节的记忆。低年级学生语言表达比较跳跃、零散,在看图说话过程中我要求学生说完整的话,能简要讲述自己的见闻。此时自然而然引出除夕,这天在外工作的家长无论多忙多远都会回家,和家人一起吃团圆饭。团圆,就是回家过年,由此引出绘本故事《团圆》。
二、观察画面,产生阅读期待。
绘本是用文字和图画共同叙述一个完整的故事,从封面、扉页、环衬、正文以及封底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整体,文字与图画相依存,通过翻页来推进情节。
绘本阅读从读封面、封底开始,我让学生先看绘本封底图画,从图画中的物品,猜测物品主人的身份,工作特点。在观察物品的过程中,我引导学生关注桌子上的全家福和玻璃瓶里的一枚硬币,梳理出故事里人物的身份和相互关系:工程师的爸爸常年在外工作,只有过年才能回家,毛毛很想爸爸。那枚硬币是从何而来,有着怎样的意义,从而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看完封底再看封面,封面上画着除夕晚上,毛毛在爸爸妈妈之间已经睡着了,嘴角带着淡淡的笑容,爸爸妈妈正低声说着悄悄话。封面是团圆的一家人,封底是带着牵挂在外工作的爸爸,一上一下拉出了故事的轮廓。
图画是绘本的生命线,读者凭借图画来读懂故事的脉络,读图品图是绘本教学中的难点、重点。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要指导学生学会读图赏图,观察图中人物的每一个细节,比如外貌、衣着、神态、动作等等,品味图画色彩的变化,构图的巧妙,入微的细节,从中理解故事,感受故事表达的情感和意蕴。
三、品读图画,形成阅读意愿。
我从绘本中找出两张具有代表意义的图片,一张是爸爸刚回家抱毛毛的图片,毛毛对爸爸很生疏,挣脱爸爸的怀抱;另一张是爸爸再次要离家时抱毛毛的图片,这张图中,毛毛显得依依不舍,满含泪水。我引导学生读图,弄清楚这两幅图画的内容分别是什么,期间发生了怎样的故事,让毛毛有这样的变化呢?学生在这样的阅读疑问中激发阅读绘本的兴趣,开始绘本的完整阅读。
我在指导学生阅读绘本的过程中,完全忽略每页的少少文字,让学生读图发现,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图画的内容从而进行相互的交流。书本翻一翻,爸爸春节在家待几天,每天和毛毛一起做了什么,毛毛有哪些变化。如果你是毛毛,这些事里你最喜欢的是什么,为什么?每页的文字也只是简单的描述,图画内容更丰富。引导学生读图发现,用自己的语言去讲故事,这样才能体现绘本图画的叙事性,同时也培养学生用眼看,用语言交流的习惯,从中体会绘本阅读的愉快和成就感。
此时再次引导学生回到毛毛送别爸爸的那副图,临别时毛毛把什么送给了爸爸?学生轻松就能说出是一枚硬币,这枚硬币是除夕爸爸包在汤圆里,初一早上被毛毛吃到的。爸爸告诉毛毛,这是一枚幸运硬币。毛毛把这枚硬币当宝贝,形影不离,睡觉前都要看一看的,她把硬币送给爸爸,也希望把好运送给爸爸。这枚硬币爸爸也是随身携带的,正在封底爸爸工作的桌上全家福旁的瓶子里呢。情感教育在读图交流中水到渠成,爸爸爱毛毛,毛毛爱爸爸。每一个孩子,都爱自己的父母,父母也爱自己的孩子,要珍惜和父母之间的爱。晚上回家好好拥抱爸爸妈妈,告诉他们:“我爱你们!”
四、主题阅读,感受民族文化。
春节是中国最大的传统节日,有很多风俗是千古传承的,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首宋朝王安石的七言绝句《元日》。对于学生没有接触过的古诗,老师范读并简单讲述诗歌的意思,告诉大家元日就是指正月初一,这一天人们要喝屠苏酒、放鞭炮、贴春联,再让学生诵读去发现宋朝的春节跟现在有哪些是一样的。学生能很快发现,《元日》里描写的过年风俗和《团圆》里有春节的习俗是一样的。课堂上这种古诗和绘本故事的对比阅读,让学生从中感受到文化的传承。
以《团圆》绘本阅读为圆点,布置学生课后去了解中国还有哪些传统节日,哪些古诗或故事讲述了这些节日相对应的风俗,激发学生借此去了解自己的民族文化,树立民族自豪感。
五、自主阅读,播下幸福的种子。
统编本低年级语文教材中选录的《小蝌蚪找妈妈》、《雪孩子》、《小蜗牛》等课文,就是选材于绘本故事。绘本教学,要建立在对绘本特质理解和把握的基础上,选择绘画精美、语言简洁、富有想象力和创造力,充满人文光辉的好作品,比如《雪孩子》。《雪孩子》有两个版本,一个是中国版动画片,一个是英国作家沃尔特斯的绘本故事,无论是动画片还是绘本,都发挥了丰富的想象,赋予雪孩子生命,让它成为小兔的伙伴,最后为了救小兔牺牲了自己。
盐城市低年级课外阅读推荐书目中也有很多不同主题,适合低年级学生阅读,而且学生也会喜欢的绘本,如《逃家小兔》、《猜猜我有多爱你》、《爷爷一定有办法》、《我爸爸》、《我妈妈》等。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阅读的本质是读者与文本对话的过程,在绘本阅读过程中,每一个孩子都有属于自己独特的体验与感悟,。因此,教师充当的是教学的组织者、参与者的角色。只有在阅读过程中尊重学生阅读的主体性,给予他们更过的自主阅读、自主对话的空间,也能从根本上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与热情。
日本学者松居直把绘本看成是“幸福的种子”,给孩子带来了最美丽的情感体验,带来了心灵的慰藉、感动和愉悦。绘本教学,就是把“幸福的种子”播种到学生的心田,用“听说读写”来浇灌,开出人文的花,结出悦读的果。
参考文献:
1.周益民:《演绎一曲:“图”“文”合奏--谈图画书的阅读指导》,载《江西教育》2010年第17期
2.松居直著,季颖译:《我的图画书论》,湖南少年儿童出版社1997年版。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