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课题的提出
“图形与几何”是《数学课程标准》安排的四个学习领域之一,其核心目的是要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图形与几何”的学习中,应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空间知觉是空间观念的起点。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空间知觉不是先天存在的,而是后天经过学习获得,5-12岁是儿童空间知觉发展的关键期。该阶段能够有大量直观形象、易于学生观察、操作、实践的课程资源,将直接影响到学生空间知觉的形成和发展,进而为学生以后进一步的数学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现用人教版数学教材在“图形与几何”方面增加了一些内容,如“图形的拼组”、“剪一剪”等,为方便教材的使用,也配备了相应的学具包,但在使用过程中,存在学具不够全面、设计过于简单、图形学具较小不利于操作、实用性不强等问题,以至一线教师有的根本没有使用配套学具,缺乏学具的课堂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空间知觉能力。
当前,我校第一学段数学课程资源及使用的现状是:关于“图形与几何”的电子白板课件等媒体资源比较缺乏;微课、慕课和翻转课堂资源相对零散;学校对学生的空间知觉能力培养局限于课堂,缺乏能够培养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玩中学、学中玩的课内外游戏、玩具资源。因此,在小学阶段,尤其是低学段,亟需补充“图形与几何”内容相关的学具、电子白板、微课资源等,同时,通过开发课外游戏、玩具等措施,将空间知觉培养由课堂延伸到课外,进而服务于小学生空间观念的建立和发展。
基于以上认识,我们决定开展本课题研究。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理论建构
现代课程论: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4版)明确指出:在“图形与几何”的学习中,应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空间观念是指根据物体特征抽象出几何图形,根据几何图形想象出所描述的实际物体;能够想象出空间物体的方位和相互之间的位置关系;根据语言描述或通过想象画出图形等。
儿童心理学:皮亚杰指出:儿童空间观念的演化是在知觉水平和思维水平上进行的。空间知觉是空间思维发展的起点。空间知觉强的人对色彩、形状、明暗、构图、平衡、空间及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儿童的空间知觉能力是视觉、触觉、运动觉协同发展的,良好的空间知觉能力对于儿童学习数学、物理等学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布鲁纳的认知一发现学习理论:强调直觉思维在学生学习上的重要性。他认为,直觉思维是采用跃进、超级和走捷径的方式来进行的,其本质是映象或图象性的,一般不靠言语信息。小学生的学习需要也有可能使用直觉思维,所不同的只是问题的程度不同,但问题的性质与科学家面临的问题性质是一样的。教师要帮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形成丰富的表象,防止过早语言化。如果教师能使学生掌握了适合于他们智力发展的符号,那么就能在认识上形成早期的结构。
三、课题核心概念界定:
第一学段学生:指1-3年级小学生。
空间知觉:空间知觉指人脑对物体形状、大小、相对平面位置及空间特性的感知。
课程资源:本课题中的课程资源是指直观学具、电子白板课件、微课资源和课外游戏所需的系列玩具和游戏规则资源。
本课题针对第一学段小学数学现有学具资源的不足与缺失,开发出系列的有利于培养学生空间知觉能力的电子白板课件资源、微课资源、课堂学具和课外游戏玩具,制定可操作性强的游戏规则,通过直观的教学与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空间知觉能力,突破小学数学学习的难点。
四、课题研究假设与理论依据:
1.研究假设
通过调查第一学段“图形与几何”课堂教学和学生空间知觉能力的现状,针对性开发“图形与几何”内容教学所需的学具、电子白板课件、微课资源和课外游戏规则、玩具资源,并在课堂上使用这些课程资源,进一步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空间知觉能力,为学生以后的数学学习奠定基础,为慕课、翻转课堂的实施提供资源支撑,同时提升本校教师的科研观念,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培养出一批能上课、能研究的专业骨干型教师。
2.
理论依据
现代课程论: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4版)明确指出:在“图形与几何”的学习中,应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空间观念是指根据物体特征抽象出几何图形,根据几何图形想象出所描述的实际物体;能够想象出空间物体的方位和相互之间的位置关系;根据语言描述或通过想象画出图形等。
儿童心理学:皮亚杰指出:儿童空间观念的演化是在知觉水平和思维水平上进行的。空间知觉是空间思维发展的起点。空间知觉强的人对色彩、形状、明暗、构图、平衡、空间及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儿童的空间知觉能力是视觉、触觉、运动觉协同发展的,良好的空间知觉能力对于儿童学习数学、物理等学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布鲁纳的认知一发现学习理论:强调直觉思维在学生学习上的重要性。他认为,直觉思维是采用跃进、超级和走捷径的方式来进行的,其本质是映象或图象性的,一般不靠言语信息。小学生的学习需要也有可能使用直觉思维,所不同的只是问题的程度不同,但问题的性质与科学家面临的问题性质是一样的。教师要帮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形成丰富的表象,防止过早语言化。如果教师能使学生掌握了适合于他们智力发展的符号,那么就能在认识上形成早期的结构。
四、课题研究目标与内容:
1.研究目标
提高第一学段学生的空间知觉能力,为学生空间观念的进一步培养和发展夯实基础;开发出培养空间知觉能力的系列学具和电子白板课件、微课资源包;开发学生课外游戏需要的相关玩具和游戏规则资源;提升教师的教育科研素养。
2.
研究内容
(1)第一学段数学“图形与几何”教学现状的调查研究。
——以衡阳市高新区华新小学为例
(2)编制《第一学段学生空间知觉能力资源开发指南》
“图形与几何”内容学具开发指南;
“图形与几何”内容电子白板课件开发指南;
“图形与几何”内容微课开发指南;
课外游戏规则和玩具开发指南。
(3)开发《第一学段学生空间知觉能力资源包》
针对现有学具的不足和局限,开发出适合第一学段学生课堂操作使用的学具;
在搜集整理的基础上,针对“图形与几何”内容,开发电子白板课件资源;
开发小学数学空间知觉微课资源;
开发有利于空间知觉培养、操作简单可行的游戏规则和玩具。
(4)《第一学段学生空间知觉能力资源包》的应用
数学课堂上的应用;
数学课外实践活动中应用;
数学竞赛活动中的应用;
在应用中不断调整、修正,最后得到完备的系列资源包。
(5)低学段学生空间知觉能力的测评和实践对比研究
建立评价标准;
构建评价常模;
研究前后分别测评学生的空间知觉能力,将测评结果加以比对,形成相关数据和结论。
五、课题研究的方法和措施
1.本课题将综合应用以下研究方法开展研究:
(1)行动研究法 结合第一学段数学教学需要,制定课程资源开发指南;依据指南,针对性开发学具、电子白板课件、课外游戏规则和玩具等课程资源;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应用开发的学具、电子白板课件、微课资源;在学生课外活动中,应用开发的课外游戏规则和玩具资源。每次行动之前,做到有方案、有可行性论证、有计划;认真组织好每一次活动;活动过后有总结、有反思。
(2)调查研究法 通过对我校第一学段学生的空间知觉能力进行抽样调查,分析其现有基础与不足,为本课题研究奠定基础。
(3)文献研究法 通过查阅大量与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相关的资料和文献,分析、归纳和提炼一些重要的理论和观点,以形成相关理论、观点和方法。
(4)个案研究法 对个体学生空间知觉能力的发展进行比较、分析、研究。
2、课题研究的主要措施
建立课题各项规章制度,制订课题实施细则,对课题进行规范管理和目标管理,每学期制订学期课题研究工作计划。
有课题工作总结,不定时召开课题研讨会,及时宣传、推广课题工作成果和经验。
坚持课题研究与教研工作相结合。充分发挥全我校教研网络优势。争取市、区(县)两级教研员的支持和指导。
建立方便快捷的信息资源平台:建立QQ群,微信群,利用校园网站发布信息、交流经验、推介成果,做到资源共享。
坚持每学期上实践课,成果展示课
六、课题研究的思路与技术路线:
调查检测第一学段学生空间知觉发展的现状→开展总体方案设计及基础研究 →课题教师培训→制定课程资源开发指南→依据指南开发相关课程资源→定期举办课程资源开发研究成果评选→定期研讨、总结、交流→完成研究报告→评审→推广、示范、借鉴
七、课题创新之处:
1. 视觉新、起点低、切入点小。本课题突破一般培养学生数学空间观念的研究,将着眼点放在学生空间思维的起点——空间知觉能力和学生数学学习的起点——第一学段上,从空间知觉和第一学段开始课题研究,起点低、切入点、视角新。
2. 立足开发出实用的有利于培养儿童空间知觉能力的学具、电子白板课件、微课资源,为学校以后实施翻转课堂提供资源支撑;同时将儿童空间知觉能力的培养从课堂延伸到课外,除开发“空间与图形”内容教学所需资源外,还立足开发课外游戏相关资源。
3. 课题研究的应用性强。本课题研究成果对数学学科教学具有重要的使用价值。
八、课题研究队伍组成:
课题主持人周群意,湖南省优秀教师,市骨干教师,市教学能手,市四新教学之星,现任我校校长。参与研究的省、市级教育科研课题有《基于提升师生幸福感的学校发展策略研究》、《校园文明礼仪教育实验研究》、《教学练辩证统一教学模式研究》,其中《基于提升师生幸福感的学校发展策略研究》获湖南省基础教育教学研究项目一等奖;《小学语文lian式教学研究》获衡阳市十一五课题成果一等奖。
课题组成员李燕,市骨干教师,市“十一五”、“十二五”教育科研先进个人。主持研究了《农村小学提高学生朗读能力的研究》、《运用“画图策略”提高小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研究》等课题。其中《运用“画图策略”提高小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研究》获湖南省基础教育教学研究项目三等奖。
课题组成员都具有专科以上学历;有小学高级教师10人,小学一级教师6人;平均年龄33岁,年龄最大的51岁,最小的27岁,涵盖了教学经验丰富的老师和后起之秀;都曾在省级以上论文评选、教学比赛中获奖,具有良好的教育科研素养,专业结构和年龄结构合理,能胜任本课题的研究工作。
九、课题研经费的预算:
我校拨专项经费8万元,用以支持本课题的研究。课题经费的使用须坚持厉行节约、注重效益的原则,严格遵守财务制度,自觉履行支出手续。
课题经费可用于购置课题研究必需的书刊资料;调查、测试、文印、誊写、上机等费用;课题论证、研讨、鉴定、评审等小型会议费用;调查研究的差旅费等。
十、课题研究任务的分工:
课程资源研发组:肖湘莲 王朝晖 马长花 付华丽 李燕
多媒体技术指导组:罗毅 刘超 龙秋菊
课堂实践组:梁雅玲 龙秋菊 粟静雅 匡哲
资料整理组:何小玲 张家福 邓继蓉 刘勤
十一、课题研究预期成果:
《小学第一学段学生空间知觉能力课程资源开发与应用》研究报告、培养第一学段学生空间知觉能力的学具、培养第一学段学生空间知觉能力的论文集、“图形与几何”教学案例集、第一学段“图形与几何”微课集、培养第一学段学生空间知觉能力的电子白板课件资源包。
十二、课题研究实施步骤:
1. 准备阶段(2016年3月-2016年6月)
收集资料,设计方案,制定计划,申报立项。
2. 实施阶段(2016年6月-2017年10月)
完善计划,落实课题组成员的职责和分工,严谨有序地做好开题工作。
制定一至三年级学生的空间知觉能力测评试卷并进行测评,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修正形成正式的测评样卷。
制定培养学生空间知觉能力的资源开发指南;
依据指南开发“图形与几何”内容的学具资源;
依据指南开发“图形与几何”内容电子白板课件、微课资源;
开发培养学生空间知觉能力的课外游戏规则、玩具资源;
运用开发的课程资源在课内课外进行实践,并在实践中修正完善;
测评实践后学生的空间知觉水平,并和最初的测试结果加以比对,形成数据。
3. 结题阶段(2017年10月-2017年12月)
收集资料,整理数据;
撰写研究报告,申请结题。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