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空间和图形是其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对现实生活中的一种抽象,由于小学生在空间方面观念还比较差,难以理解几何问题,所以对我们教学提出了挑战。如何攻克这个教学难点,需要我们队这一知识点的教学策略进行深入研究,克服该困难。
新课标下的《空间与图形》与以往有一定的区别。
一是更加凸显生活化和现实性。现在教程的出发点是以学生熟悉的居处、生存和活动的现实空间作为学习背景,引导学生认识图形与物体,建立丰富的表象形成直觉思维,加强所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
二是更加凸显过程性与体验性。现在教程更突出将“过程”作为数学课程内容的一部分,注重让学生在观察、操作活动中获得更直观的经验,在探索过程与体验过程中强调了数学知识的自主建构。
三是更加凸显开放性与创造性。现在课程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目标,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路径,提倡有个性的学习。设置了挑战性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开放性活动空间,激活学生的创新意识。
而如何进行有效教学需要更现代化的教学方式以及手段,不能采取传统的灌输型教学方式。
一、
增加小学生的感性经验
小学生对与现实生活中联系紧密的问题有着更强烈的兴趣,教师可以通过图片和实物、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对学生进行引导,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小学生能够获得丰富的感性经验。
1.教师要充分挖掘生活中的素材,对这些素材进行有效利用。例如“认识物体和图形”这一课的教学,教师可以收集各种形状的物体,让学生将物体的几何图形说出来,例如书本是长方体、杯子是圆柱体、乒乓球是球体、粉笔盒是正方体。
2.教师要能够将数学问题生活化,在课堂中引入生活实际内容,对学生进行启迪。例如“周长”这一课的教学,笔者就设置了一个这样的动画场景:一只可爱的小狗正在沿着操场奔跑,恰好跑完一圈。让学生从小狗的奔跑中感受到周长的概念,说一说对周长的理解。此时笔者再要求学生选择自己的一件文具,在纸上描一描这件文具的周长。能够使学生对数学的价值有更深刻的体会。
3.恰当地运用生活实例。生动有趣的生活实例往往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数学和生活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引导小学生更好地观察生活,确立空间与图形的概念。例如,在引导小学生认识正方形和长方形后就要鼓励小学生,尽可能列举生活中遇到的长方形和正方形,例如学生会说粉笔盒的正面是正方形、文具盒的正面是长方形等。
4.课堂教学的生活化。在运用小学数学空间与图形的教学策略时,教师要力求将小学生的个体认识与数学知识之间的距离缩短,能够激发小学生本身的生活经验,使小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数学规律。例如,给小学生介绍正方体这个概念,就应该让学生亲手摸一摸正方体教具。
二、给学生更多动手实践的机会
空间与图形教学策略强调要给学生更多动手实践的机会,强调探索性。这就要求数学教学能够给学生更多的机会,来对数学知识和方法进行探索,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空间观念,再通过教师的从旁指导切实提高数学教学效果。
1.要给学生提供动手实践的空间。小学生对教师讲授的间接性知识往往不能很好地领会,只有让学生有更多动手做的机会,才能切实提高小学数学教学的效果。因此教师要给学生更多的活动空间,不要怕浪费教学时间,而是要让学生能够亲身感受科学探索的过程。例如对“厘米”这一节的学习,为让学生真切领会到“厘米”这一概念,教师可以让学生用一枝铅笔作为标准来对课桌的长度进行测量,从而建立学生的测量观念。
2.对学生的实践进行指导。在空间与图形知识的教学过程中不仅要重视做的过程,教给他们做的方法,教师更要给学生提供有益的指导。例如,学习正方形和长方形的周长,让学生计算:将两个边长为10厘米的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周长是多少厘米?如果光凭想象学生很难对其进行回答,因此要让学生先自己画一画,教师此时要给学生提出一些必要的指导。教师不仅要指导学生画数学、量数学,还可以指导学生拼数学、演数学甚至剪数学。
3.让学生感受到动手的快乐。数学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理性美,空间与图形正体现了数学这种理性美。只有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美,学生才会真正地热爱数学。教师要让学生感受到动手实践的快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让学生理解“对称图形”这一概念,可以让学生用剪纸的方式来体验,将一张纸对折剪出图案,打开之后就成为一个对称图形,这样学生既获得了美的享受,又感受到了惊喜。这样一来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能够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受到数学美的熏陶。
4.提倡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空间与图形教学并不意味着单纯的模仿和实践,同时也强调小学生的自主思考和合作交流。必须引导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开展合作交流,使学生能够在交流的过程中得到同一个问题的不同答案,达到开拓思维的目的。这样有助于小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来思考和探索问题,从而使小学生的思维水平进行提高,发展小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空间与图形的教学策略是为了让小学生能够热爱数学,感受到数学的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小学生的空间观念,提高小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提高小学数学的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同时也为小学生今后的数学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给学生更多思考的空间。
1.给学生们设置一些生活中的情景问题。鼓励学生多发现生活中的物品并且与空间几何进行联系,让他们能够养成独立思考以及联系课本与生活实际的能力。
2.给学生们互相交流的空间。发散他们的思维以及让他们在跟其他同学们的思维碰撞之间加强自己的独立思维能力以及加深对于空间、几何的理解。
总之,新时期我国教学的发展对我们的教学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数学教师也要结合教学实际来设计我们的教学,使我们的教学更有效果,让我们的学生得到更多收获的同时也加强我们自身的教学水平。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