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近日,继严歌苓之后,著名电影批评、文化研究学者戴锦华老师也确认成为第九届西宁FIRST青年电影展终审评委。
电影批评,同时也是一份介入,一种创造
现任北京大学电影与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教授的戴锦华,与同代的很多人一样,“偶然”地进入北京电影学院,开始了电影理论研究领域的建构。已出版《电影理论与批评手册》、《镜与世俗神话——影片精读十八例》等专著十余部,并在“电影艺术”、“艺术评论”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若干。她的很多作品被誉为电影人必备参照和解读的“启示录”。
从第四、五、六代电影的探讨,到关注青年导演早期创作
“反对以资本逻辑,取代文化差异性逻辑”
戴锦华道出的正是电影业态的失衡,就像她说的,中国电影市场这么大的盘子,不能给艺术片留块地儿,这个事儿太荒诞了。她反对以资本逻辑取代文化差异性逻辑。在戴锦华看来,2013FIRST最佳影片《美姐》,以及像《钢的琴》这些有追求的影片,“他们确实不是大众影片,是小众的,但这些影片也需要卖票,需要听到口碑。”
作为《美姐》从获奖到进院线历程的见证者,李子为似乎感同身受“像《美姐》、《心迷宫》这样的中低成本、具有现实意义的优质影片,不仅需要观众的支撑,更需要在市场上被重视,这是FIRST致力的方向。”
据悉,戴锦华、严歌苓等构成的第九届西宁FIRST青年电影展终审评委阵容将于7月份介入审片工作,最终在7月27日的西宁揭晓最终获奖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