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捧土”、“衣冠冢”、“殡丧”知识
(2017-03-20 17:23:29)“一捧土”、“衣冠冢”、“殡丧”知识
(一),一捧黄土:【发音】yī
【释义】一抔(póu):一捧。一捧黄土。借指坟墓。
【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假令愚民取长陵一抔土,陛下何以加其法乎?”
【事例】“痛伤情,一抔黄土,高冢卧麒麟”。
成语示例:路遥《平凡的世界》第六卷第33章:“留下的只是一抔黄土和一片瓦砾……”
《致女儿的信》:人们世代交替,我们每个人都不免变成一抔黄土。
皇天后土。后土信仰源于中国古代对土地的崇拜。《礼记·郊特牲》载:大地承载万物,上天垂示景象,从大地取材,从上天取法,因此尊崇天而亲近地的。所以教化民众善良回报。
土地是人们赖以生存的重要物质基础,人们称大地是“人类的母亲”。因此,后土被奉为社神。远古时代,与黄帝同列中央之神,汉建“后土祠”,有“皇皇帝天,皇皇后土”之说。天为阳,地为阴,帝又与后相对,于是后土成了女神。而今称为“大地母亲”。侨胞台湾老兵回大陆探亲,回归时用口袋装上一捧土;祭奠黄帝陵人们纷纷捧回一捧土,戴在身边抑或供奉在家中中堂。
(二),衣冠冢。立衣冠冢就是将死者的衣冠等物品代替遗体下葬,而并未葬有死者遗体的墓葬。这是因为死者的遗体无法找到,或已葬在另一处,再于此地设衣冠冢以示纪念。现今发现的衣冠冢还有很重要的一类,就是生基,生基并非人死后所建,而是在生的时候为了给自己消灾祈福,而埋葬的生人衣发等,生基文化在中国有四千多年的历史。另外,女子没有找到男子的尸体,用之前该男子穿过的衣服立碑埋葬,就把这个当成是该男子的坟墓。或是有一定境界或有一定身份的人,在一处地方触景生情,或是犯下什么重罪过最后侥幸不死,会在这个地方葬下自己的衣服,从而表示一直留在这片区域。两个媳妇或者两个丈夫的可以采用此法。现在有的男人离婚或者重婚,先后有两位媳妇,而死后只能与一个女人合葬,那么与另外一个女人可以做成衣冠冢。女人有两个丈夫的也可以依次法。
(三),殡葬。尸体入殓后,要有一段时间停柩待葬,叫作“殡”。据载,夏代殡于东阶,殷商殡于两楹间,而周代一般是在堂的西阶掘一坎地停柩。西阶是客位,亲人逝世不愿让其早早离去,停在家中像对待宾客似地对待死者,故称殡。春秋时还有殡于祖庙的礼仪。《左传·僖公三十二年》载,晋文公死后,“殡于曲沃”。曲沃是晋国宗庙所在地,殡于庙显得更为隆重。后代民问也有另搭灵棚,停放棺柩的。殡的时间长短不一。周代一般是天子七月,诸侯五月,大夫三月,士庶人逾月而葬。但也有长达三年的,如《淮南子·要略》记周文王死后,“治三年之丧,殡文王于两楹之间”。后世,封建帝王殡期无定,而品官多规定三月而葬。现在南方有许多叫“厝”的地方。”安厝”就是等待安葬之意。
成书于战国晚期的《孝经》已经提到“卜
其宅兆而安厝之”,意谓应先停柩待葬,卜问一下葬地是否合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