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庸常的生活中捕捉诗与美——读丘山诗集《交流电》

标签:
读书诗集丘山生活诗意 |
分类: 读书----平生所好 |
在庸常的生活中捕捉诗与美
——读丘山诗集《交流电》
吴黎宏
人生是多彩的,生活自带诗意。但要发现生活的诗意,需要一双聪慧的眼睛;要活出生活的诗意,则需要一个有趣的灵魂。丘山的诗集《交流电》,既洋溢着生活的诗意,也描摹了诗意的生活,兼具生活之美和诗意之美。
在丘山这里,日常生活都能成诗。他的诗写的都是他的日常。他写家乡的米粉、母亲做的饭、自家果园的柚子,写搬家、打扫、睡眠、做梦,写高铁、飞机、步行,写会友、喝酒,写女儿、写思念,写家庭生活,人间烟火、生活种种,信手拈来,皆可入诗。
他写家乡的米粉,“一碗老家米粉/是一声声叫着乳名的呼唤/是魂牵梦绕的家园的情感/是最好的乡愁配方啊/老家的米粉/是一根长长的精神脐带/怎么也吃不完/永远也咬不断”(《米粉·乡愁》),道出了绵长而深沉的乡愁。他能在最平常的家务活中发现快乐:“拖地,抹灰,每一个房间的尘土中/都能掏出时光的金砂和碎银/厨房诉灰土温度要高一些/有一些小颗粒还会烫手/卧室的灰尘有熟悉的香气/客厅的灰尘比书房的活跃很多/我俯身捡拾到更多的快乐”(《拖地》)。
读这些诗,感觉丘山就是一个生活的诗人,写诗对他来说就是新陈代谢,是一日三餐。他是写诗的快手,特别擅长捕捉生活的诗意,他的很多诗是在乘车、散步、酒后写就的,可谓倚马可待。丘山喜欢把身边生活写进诗里,随心走笔,随时可作,衣食住行、人生感遇,事事都可用作诗材。他点铁成金,将普普通通的生活写得诗意盎然、滋味深厚。
生活的诗意,是需要浪漫打底的。真正的诗人都是浪漫的。“在明月山上午餐/酒还是要喝一点的/随便什么酒/都能喝出魏晋飘逸的感觉/筷子再长一点/就能夹一片云朵下饭/不过味道实在太淡了/饭后爬山/与一条林中小路共谋出轨/在多情飘渺的雾岚中/快意浮生/飘飘欲仙”(《在明月山》),这是何等的潇洒飘逸。而浪漫的人多半单纯、天真,他以女儿的口吻写道:“杭州有一个湖/名叫西湖/“扑通!”/我爸爸掉进去了/每天游啊游/游啊游/到了周末/我和妈妈用两根铁轨/把他捞上来/让他回家”(《捞爸爸》),这种天真无邪的童心、灵魂出窍的想象,清新脱俗,让人拍手叫绝。
生活的诗意,来自深情的表达。诗言志,诗也言情。他的诗作很大一部分都是抒情的,写故土乡情、父母恩情、家人亲情,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刻意的技巧,感情真挚、清澈又柔和。
他写母爱:“望着在厨房里忙碌的母亲/我有时会想/其实我们俩前世是陌生人/是什么使她成了我的母亲/给我手中递上一碗饭/其实我们终究会在时光中走散/且不再见/我手中的这碗饭/会被时光夺走//这么想着/我慢慢吃着饭/一粒一粒/细嚼慢咽”(《一碗饭》),读着让我泪目。
诗意的生活,是用最日常的语言来写诗、来表现生活。丘山的诗,语言是平日常用的口语,题材取自庸常生活,但绝非简单的“口语诗”,他的诗作是被赋予了新意的口语,是从他心底里长出来的,有着浓厚的生活味,在字里行间、在选材炼意之间蕴含着丰沛的才情、机锋与哲思,“充满神性/又带着日常的体温//诗在高处/又沾满尘世的灰”(《诗》)。
丘山的诗轻盈、灵动、清浅,相信识字的人都能看懂,“没牙的村妪炭翁也能咂摸出一点儿诗味”。他写一家人相聚的欢乐:“到了夜晚/一家人待在一起/互相发出光亮/一家人在一起/夜晚就是彩色的”(《彩色的夜晚》)。他写父子间的微妙感情:“每次回家,跟爸爸的交流/基本上靠酒杯完成/有时我们会站在一起/沉默着,往同一个方向眺望/直到妈妈喊我们吃饭”(《写给父亲的诗》)。他借刷牙写人到中年的感悟:“人到中年,已习惯/把想说的忍住没说/隐藏在齿缝里的话/剔出来,清理干净”(《人到中年》),读来都感同身受,共鸣油然而生。
丘山的诗,用朴素干净的语言去体察、描摹、感悟、升华日常生活,诗情与生活在他的诗作中和谐统一。他的诗本色真诚,至情至性,读来亲切可感,让我们从中收获对人生的诸多感悟,触动我们从庸常的生活中抬起头来看看星空、想想远方,向着更真、更美、更好的方向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