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官德文化是修身资政之宝
中国古代官德扎根于历史悠远、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中,古代有关官德修养的思想非常丰富和成熟,是中华传统美德的组成部分之一,值得当代官员学习和借鉴。和谐社会的构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从中华传统美德中去汲取养分。这是对中华传统文化,以及中华传统美德的高度肯定和重视。重视道德修养是中国文化中最重要的思想资源之一,对当代社会道德问题及官员道德建设的重视,正是对中国传统文化这一优秀思想的继承和弘扬。
其实,官德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之魂,官德问题在我国古代一直得到统治者和有识者的重视。官德在中国发生发展有着悠久的历史,最初萌芽可以追溯到尧、舜时期。早在西周就建立了三公、六卿、五官等一整套官僚机构,西周统治者提出了“以德配天”、“明德慎刑”思想,孔子继承并发展了这一思想,形成了系统的儒家“德治”理论体系,其核心内容之一就是极力提倡“为政以德”与“为官以德”的德治学说。
官德不只是个人问题,直接关系以社会的治理、政权的安危和民众的祸福。“德,国家之基也”、“为政以德则治,不以德则乱”、“治国之道,当任德也”。只有广大官员有了很好的道德,国家才能长治久安。既然要德治,自然是要有德者来治,担负治国之责的各级官吏自然要有较好的官德。所以说,“授有德则国安,授无德则国乱”、“德不称位,能不称官,赏不当功,罚不当罪,不祥莫大焉”。
古代的官德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和演进,形成了内涵丰富的官德规范,主要内容有公忠体国、以民为本、立身持正、勤勉尽职、严谨谦让、清正廉洁等方面。在思想观念上,强调为国家、为群体的整体主义价值观,提倡“夙夜在公”、“以公灭私”、“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强调“民为邦本”的人本精神,主张推行仁政、“视民如伤”、与民休息;强调以功绩为取向的行政行为规范,要求官吏“以天下为己任”,倡导“内圣外王”的理想人格;强调以身作则的表率作用,认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高尚的官德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通过后天学习和从政实践修养而成的。古代儒、法、道、墨等各个重要思想学派都十分重视修身,对修身学说阐述得最为系统的是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学派,提出了诸多关于加强官员道德修养的观点,形成了较为完备的理论体系。《大学》把儒家关于以德治国的基本理想和实行方法分别归纳为“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等“三纲领”和“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八条目”。其中“修身”是整个德治程序中非常重要的阶段,“格物、致知、诚意、正心”都是修身的具体方法,而“齐家、治国、平天下”则是修身的最终目的,所以说,“自天子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古代统治者和思想家在德治实践中,深切体会到道德教育和法律制度对官德建设的促进作用,提出了“德主刑辅”、“德法兼用”的思想,主张“制礼以崇敬,立刑以明威”,通过德法相济、礼法结合来规范人们的行为。古代统治者还推行“申之以宪令,劝之以庆赏,振之以刑罚”的治官之道,逐步建立了相当严格的官员选拔任用、考核奖惩和监督管理制度,切实做到以德用人、以德律官。
中国古代官德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是不断总结为官之道的经验教训而逐步形成的,在某种程度上揭示和反映了国家治理和官员队伍建设的基本规律,体现和凝聚了中华民族丰富的人生智慧和治国经验,是古代政治统治和社会治理的一份宝贵遗产。即使在数千年后的今天,仍有着现实的价值,可以为当今的官德建设提供借鉴。坚持古为今用,经过批判地继承、利用和借鉴,可以增强当代官德建设的民族传统文化底蕴,促进今天官员队伍的思想道德建设。
现代行政体制起源于传统行政体制,任何一国行政道德的发展都是在其传统行政道德文化的土壤中孕育而成的,随后才开始升华和超越。中国传统德治文化中具有的合理性成分,必将成为建构现代行政理念的营养来源。历史的发展不仅要站在前人创造的物质文化基础之上,也要站在前人创造的精神文化基础之上。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发展至今没有中断的文明,历史的延续性要求我们今天加强官员道德建设的同时,要充分尊重与借鉴祖先创造的文化成果;只有这样,今天的官德建设才能够更加符合中国的国情,体现中国的特色,也才能拥有更为广阔的社会基础,为人民所理解和接受。
(吴黎宏《做合格的领导——中国古代官德概要》前言节选)
http://s7/mw690/001VtoS3ty6Fnj9h8cm06&690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