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同名
(2010-07-03 13:10:46)
标签:
人生姓名文化 |
分类: 随笔----感悟人生 |
偶尔上网搜索关于自己的信息,发现有一万多条关于“吴黎宏”的信息,其中有一半是关于我的信息,另外都是同名者的信息。同名者有四、五个之多,有现实生活中的人,也有小说中的人物。
父母给我取的名字原本叫“吴黎红”,据说我出生时正逢黎明,天边一片通红,太阳即将出来。没想到父亲这一风雅,却给我的惹下了不少的小麻烦或小尴尬。
到一个新地方,人家若光见到我的名字,不少人会认为我是女孩子。学生时代,常听人家说,“我还认为你是个女孩子呢”。有时候,被当作女生来点名,引来同学阵阵哄笑;去邮局领邮件,营业员拿着我的身份证颠过来倒过去的看,眼光里满是疑惑。后来,常在报刊上发表些小文章。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初,手机还不多见,互联网还没有发展,编辑部还会给作者来信。于是便收到了一些编者或读者寄来的署名为“ 吴黎红女士芳展”的信函,弄得我哭笑不得。
然而,我是个迂腐之人,认为名字并无性别之分,说穿了,名字就是个符号而已,乡下孩子阿猫阿狗的不也照喊,还透着一些质朴和吉祥。再说,名字和骨肉都是父母所赐,怎好轻易改动。
但有几个好朋友却为我着急了:“亏你还是文学青年,名字没有一点诗意。你看人家三毛、琼瑶、贾平凹、余秋雨的名字多有意思。”“你这名字,不仅拗口,喊起来也不响亮,还女人味十足……”
在朋友的劝说下,我真的有些动摇。为了不再因名字闹尴尬,终于下决心对自己的名字作点改动,但不想改得太多,于是把“吴黎红”改为“吴黎宏”。
原认为这一字之改便万事大吉了,没想到尴尬的事却在后头。1994年3月发生在浙江淳安的“千岛湖事件”,其主犯与我同名同姓,一字不差,且同为浙江人。我当时在江西省一所县中学教书,当我从报纸上看到报道的那一刻,我的心情一下沉重起来,甚至有一股莫名的愤怒,好象自己也蒙受了耻辱一样。因为那个主犯太凶悍了,事件影响太恶劣了。那些日子,常有人这样同我开玩笑:“吴黎宏不是抓起来了吗,你怎么还在这?”我明知是开玩笑,却笑不出来。最让我难堪的是那次全校教师大会。我们的校长是个严肃而无幽默感的人,人送外号“周老马”。他在作报告时,突然提起“千岛湖事件”,竟指着我坐的方向严肃地说:“有个主犯也叫吴黎宏,跟我们学校的吴黎宏一模一样,一字不差!”语气里透着些愤慨与正义的味道,仿佛我就是那凶犯,弄得大家都冲我大笑起来。搞得我很不好意思,感觉有些无地自容。
今天想起来,那时真是太年轻,承受力太差。要是现在的我,完全可以释怀,不会太在意。
其实,同名在中国是最普通不过的事情。我周围的人几乎都有同名。中国的常用姓氏不过百个,常用的汉字也仅三千多个,而中国有十三亿多人,所以同名的机率实在是太高了。同名还跟一个时代的时尚与价值观有关系。我是在历史浩劫“文化大革命”中期出生的,那时正是祖国江山一片红,所以叫“红卫”、“红兵”之类的名字就特别多。在我老家,“红”有美丽、吉祥、走运、发达的意思,所以在人名中用得很多,男的女的都用。在我的堂兄弟姐妹、表兄弟姐妹中,名字中含“红”字的就有十多个。所以说,同名是难免的,同名也无妨。
当然,能取一个优美、响亮、含义深远、容易让人记住的名字,无疑对自己的社交是有好处的。有一篇谈取名的文章,里面说到取名的诀窍,记得个大概,现转述如下,供大家参考。取名“五戒”,一戒难僻字,二戒多音字,三戒回音字,四戒形近字,五戒形义音字;取名“五要”,一要平仄参差,二要繁简得当,三要汉化不要洋化,四要避免谐音,五要创新不俗。愿大家都有一个好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