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水麦积山》——东方的微笑

《天水麦积山》
——东方的微笑
麦积山坐落于“陇上江南”天水,以“烟雨麦积,绝壁佛国”闻明于世。
国内四大石窟我去过河西走廊的莫高窟,大同的云冈石窟和洛阳的龙门石窟,唯独麦积山石窟未曾前往。十月低的甘南川北游中有麦积山,于是便激发了心驰神往的游兴。
麦积山是秦岭山脉西端小胧山中的一座奇峰,山高仅142米,但山的形状奇特,孤峰崛起,犹如麦垛,人们称之为麦积山。初见麦积山,似有相识之感,但见孤峰峭壁之上藏着无数蔚为壮观的石窟,凌空栈道连接各洞窟,摇摇欲坠,惊险非常,颇有山西“悬空寺”的味道。
沿梯攀登,逢窟是佛,见洞开天。众多雕像中有面目清秀的佛像,有低声耳语的供奉人,有活泼生动的比丘,有虔诚苦修的老僧。无论是北朝的“秀骨清像”,还是隋唐的“丰满圆润”都刻划得栩栩如生、温婉可亲,颇有生活气息。这些泥塑虽未经焙烧,却历经千年,保存完好实属不易。穿梭在凌空的栈道、欣赏千年风雨雕像,不经意间,就会被那超群雕琢技艺所震撼、被那绝美作品所熏陶。
麦积山东崖下部的43窟,外形是个小型宫殿模样。是有名的魏后墓,即文帝皇后乙佛氏的归葬之地。44窟造型优美,主佛躯体饱满丰润,清新之中添了些雍容华贵之气。据北史后妃列传记载,公元538年,西魏文帝元宝炬因政权不稳,选择了与柔然公主和亲,而将自己心爱的夫人乙佛氏送到现在的麦积山。后元宝炬有接回乙佛氏的想法而惹怒柔然,乙佛氏终被赐死,其子就地开凿洞窟而葬,史称“寂陵”。后移棺43窟。据说44窟主佛便是依着乙佛氏所塑。佛像中最典型、最明显的特征是那神秘的微笑,薄唇小口、笑靥微绽、娴静而宽容,矜持且淡然。她的微笑,千百年来让人捉摸不透,堪称东方的蒙娜丽莎。44窟主佛被公认为西魏时期最有代表性的造像,“西魏的微笑”背后的凄美爱情一直以来为人传颂。一座洞窟原本是儿子对母亲的追思,不想最后建成了世界奇观。
拜谒完西魏主佛,我倚栏而立,将目光转向山外,只见千山万壑,重峦叠嶂,松柏似海。山脚下分布着大大小小的村庄,掩映在秋的斑斓里,深秋的麦积山,美得像一幅画。
麦积山有三座七佛洞,其中上七佛洞最为宏伟,壁画中“飞天”有着独特的样貌,她的脸部和肌体部分是薄薄的一层泥,专家称“薄肉塑”飞天,国内极为罕见。据说2012年油画家杨小东临摹的编号127窟的壁画作品“西方净土变”在英国展出,让西方观众惊叹中国这个古老的国度不仅有敦煌那样的佛教艺术,还有麦积山这样精美的佛洞壁画。
麦积山东崖有座大佛,建于隋代,大佛的目光穿过浓浓的秋色在人间的上空低垂,1982年春,大佛修复中发现一只写满文字的碗,底部有模糊的三个字“高振同”。这位1300年前的工匠不曾想到这只调色碗,使他流芳百世,成为麦积山史上最著名的工匠。
麦积山脚下的许多农民都有另一个身份,就是麦积山石窟艺术研究所的修复师,这些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似乎天性般的被孤峰吸引,他们用自己的行为默默地回馈这片生养他们的土地。
历史上麦积山在南北朝度过了最辉煌的时期,宋、元以后渐渐地消隐于历史舞台。人生很多东西,从未离开而去,1940年天水人冯国瑞从地方文献中对麦积山产生浓厚兴趣……,1941年秋一群人神秘地在树丛中若隐若现,他们寻觅的就是麦积山。
相对画卷的脆弱,石窟是一种接近永恒的艺术。
麦积山石窟素有东方雕塑馆之称而名扬中外。最小泥塑是33窟的“小沙弥”,身高不足一米,然而那 天真无邪的微笑让人留下深刻印象。最为高大的是山脚“一佛两菩萨”的塑像,扶膝而坐的释迦牟尼两边的大势至与观世音菩萨面带微笑尤显慈祥,似在喜悦地迎送往来的宾客。历朝历代的审美趣味通过这一尊尊佛像在时空交替里传递下来,自然的造化与人类的创造竟碰撞出如此的奇迹,令人感动震撼。
离开时,回望孤峰麦积山,那形状不再是一捆麦垛,分明是一捆中华民族历经千年风雨的史书。这些微笑的佛像,带着人们对平凡美好生活的向往,永远定格在了秦岭深处麦积山的石窟里,它们沉淀着历史的韵味,向世界展现这来自东方的微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