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能穿过“废都” , 如佛一样
——贾平凹创作历程论略
陈晓明
现代汉语白话文学历经百年的风吹雨打,终于成长挺立几颗大树,贾平凹无疑傲然在列。不管从数量还是质量,不管是对当代现实的表现,还是对西北地域文化的表现,不管是他笔下众多鲜活灵动的人物,还是独具韵味的文字风格,贾平凹都无可争议是当代最卓越的作家之一。历经三十多年的创作历程,他的创作涵盖了一部当代中国文学变革史,他笔力所及无疑是当代文学抵达的境地,他的困扰与艰难,无疑也是当代中国文学的困境。深入
解读贾平凹的创作,细读他的作品,也是在解开中国当代文学的地形图。他身上显现出来的文学意蕴如此丰厚,汇集的问题、矛盾与启示是如此之多,以至于我们如果不认真对待贾平凹的这些作品,就不能脚踏在当代汉语言文学的坚实的土地上。
无庸讳言,在贾平凹的创作历程中,《废都》是其重要的起轴心作用的作品,这不只是在于它曾经产生过激烈的社会影响,更重要的在于它标示着90
年代中国文学重新开始的独特的戏剧性形式。而贾平凹本人的创作抵达于此,本来是预示着他创作风格和小说美学观念的转变,遭遇历史化的戏剧性冲突,他本人也放弃了这一方位的转向,而转向更具有现实性的创作。贾平凹抵达这一“废都”是具有深远的历史感的,那是在文化上和美学上试图沟通古典时代的血脉,然而,他要穿越“废都”的方式却是选择了颓废美学,在这废都的旷野上,前有古人,后无来者,只有他只身一个去迎接降临的“古典美文”,谁能理解这样古怪的举动呢?
90
年代初,中国知识分子重新出场就遭遇到这一片废都,如此空无一人的历史空场,只有一个自以为旷达的贾平凹,他不幸就成为重拾批判性大旗的牺牲品。二都本来相距甚远,不幸狭路相逢,历史就将错就错,而贾平凹也只有将错就错。“废都”这一方天地,不再是他经营古典美学的理想家园,而是他要辞别的故土旧地。贾平凹转向《秦腔》,又有《古炉》,还有《带灯》,这就可以更清晰的看到《废都》起到的轴心作用了。贾平凹没有在“废都”里被击垮,而是站立起来,重新出发,不断成就自己,有着一种更加沉静笃定的写作状态。这就可以去梳理贾平凹抵达《废都》的曲折的过程,他转向走出的一条更加险峻的路径。这一路径,无疑也折射出当代中国文学的隐秘路径。
(全文未完,相见延河2013年第五期目录)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