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延河》编辑对冯学起《受死》的点评

(2012-06-08 11:43:27)
标签:

杂谈

编辑点评
宋小云:
冯学起的这篇小说我是无原则的喜欢。因为它让我想起了《晚晴四大谴责小说》。我喜欢这类型
的小说,大概也是源于在当下的中国这类型带有“刺头”的小说实在太少了。中国从古到今都有“写
实”的传统,不虚美,不隐恶。这一点,在五四的那一代的小说家那里还稍有遗存。到了当代,这样
的精神传统几乎荡然无存了。文学权威更多地倒向了权力阶层,表面上对小说技巧上的要求实际上是
对现实社会的另外一种阿谀奉承。于是,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训诫:小说的现实应该是过滤掉的
现实,小说应当在行云流水般的文字中如鸿毛一般地轻起来,并在轻声吟唱的叙述中举重若轻。但我
想,真正轻盈的小说大概只有卡尔维诺或者博尔赫斯能够创造出来,但那不属于中国,更不属于当代。
中国有中国的传统,中国也有中国的小说。胡适曾对《晚晴四大谴责小说》有过一个很精彩的说法,
我想不要脸地改造一下,是为对《受死》的一个基本界定:就大体上说,我们不能不承认这部《受死》
里大部分的材料可以代表中国社会的实在情形,小说虽以“鬼”写事,但都是些实实在在、真真切切
的“人”事,所有的人物几乎没有虚构,都是在现实社会中确确实实有所指的。
因此,我极力推荐这篇小说发《延河》的头条,因为它是一部完完全全属于中国的小说。
刘全德:
一、这个小说以陕北地区关于灵魂鬼怪的风俗观念为看点,映射到当下社会生活的具体动态,
并力图切入人性深处进行诊断式扫描。创意好,几乎具备了传统的民间通俗小说的全部外在特征。
二、这个小说看似谈狐说怪,实则意不在此,这是冯学起一贯的文笔特征和行文特征,与以前
相比较多了一份忧愤,少了一些油滑,多了一些含蓄,少了一些讥刺。
三、不足之处在于:依旧过于追求一种风格性的语言方式,过往那些迷恋于文化象征的写作惯
性继续发挥作用,制约了这个小说未能走向应有的宽度。故事本身的爆发性本来是很强烈的,但其内
涵被作者过于复杂的创作动机抵消了很多,写得太满,写得拥挤,在很大程度上积压了本应给予人的
想象空间。
四、建议:削弱人物的现实干预性,使之真正像一个生活在另一世界的人一样行动。实在地说,
这个小说笔下捕捉到的可谓龌龊的农村现实和故事自身并不是那么亲密的伴侣,颇有故意“戳画皮”
的嫌疑。作者好像是个热衷于讲冷笑话的法官,而不是海纳百川的叙述者。这直接导致的结果就是:
它更像是一个系列性短篇的结集,而不像一个独立的生命宇宙,而小说——本来是那样一种具有虚拟
性的实体事物的。
马小盐:
作者继蒲松龄古风,春秋笔法,以鬼话揭人间丑恶。老实鬼王郎,死后亦不得安宁,遭盗墓、
失鬼妻、失鬼骨等鬼生活噩运。在碾转寻妻的路上,老实鬼王郎既遭支书二叔的骗,又遇鬼妻已为富
鬼二奶等令鬼亦难以承受的生活之重。黑白两道通吃的支书二叔在小说中是一位比王郎更为重要的角
色,他表讲善言,实做恶行,指使手下杀人、盗墓、倒卖人体器官,并以此敛财。老实鬼与作恶人,
鬼界与人界,富裕与贫穷,正妻与二奶等等反差与对比,原本可以打造成一篇妙趣横生的穿越人鬼两
界的魔幻现实主义作品。但作者坚硬的乡村叙事风格,阻碍了小说叙事质的飞跃:看来,魔幻的翅膀
需要想象女神亲吻一下作者的笔尖与头颅。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