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一篇的照的那些大天鹅,就在这个小村子边上。村子名叫烟墩角,烟墩烟墩,字面上便可明白,是古代烯放狼烟报警之岗台。明朝崇祯年间,曲氏祖从荣成港西镇巍巍村迁此建村。因明初为抗击倭寇在村东崮山之顶设烽火墩,习称烟墩山,村在烟墩西北角,故名烟墩角,烟墩山又称崮山,是村中最高峰。我们几个闲人拍够了天鹅,便挎了相机在村中闲逛,也爬上崮山眺望风情。山上松林遍布,中有曲氏家族坟茔排列,然而穿梭其间却不觉害怕,一来曲姓乃家母娘家姓氏,极为亲切;二来修葺规整,自前清年间至今家族尊卑严格,长幼有序,后人年节打扫上香痕迹可见,水泥砌台,杂草不见。此时阳光穿林照射,海风轻拂,落雪洁白,颇为安详。
烟台和威海是胶东一带出了名的雪窝子,一到冬天鹅毛纷纷,雪下的又白又紧。蓝天掩映下,白雪落在黄草红瓦上,田野茫茫,踏雪而行,吱吱呀呀作响,口鼻中呼出白气,一切都和我童年记忆里东北的冬天一般模样,只是没有那么严寒。村子里貌不惊人的海草房冬暖夏凉,与年龄大的长者递烟闲聊,得知大多数海草房均为前清时候修筑,皆有百年历史,草料采用海潮吹上岸边的海带草苫晒干,在用石头砌成一尺半厚的墙上堆尖如垛,墙体石头大小不一,随圆就方,和丹巴羌寨碉楼相似,却要小的多。整个屋子不见半片瓦,墙体无砖,白雪覆盖后,质朴可爱。只可惜近二十年海体污染,草已难觅踪影,善修葺老房子的人大多已入耄耋之年,老屋修补也只好用砖用瓦,于是村子多了许多红色屋顶的新屋。在村子里看到一张发展示意图,村子后头正在进行一片新的楼盘开发,三四栋又丑又白的楼已经矗立。发展就是这样只看眼前,忽略文化,不顾传承,唯利是图,未来已能看得见,必又是一声叹息。
▲P2 白茫茫的雪地上孤零零的草
▲P3 雪地里的白菜
▲P4 红瓦的新屋
▲P5 这年头犯风的可不止炉灶
▲P6 仰头便见海鸥飞过,电线横在中间
▲P7 村头的镜子。人有钱了,有车了,外面的世界看了。是喜乎?
▲P8 渔村里的冬天算是休海期吧?媳妇们倚门而站,闲谈消耗时光
▲P9 村里有文化广场。村民买海货给游客。见我镜头抬起急忙躲开
▲P10 小墨鱼?
▲P11 门

▲P12 门上有锁
▲P13 斑驳
▲P14 老屋门口家家有块凸起或是凹下去的石头,拴马的?
▲P15 这个是凹下去的。老屋子的石墙,破了只能用砖修补了
▲P16 两位爷门神一样站在老屋子前
▲P17
海边已经废弃的老渔船。照片里隐约可见海草房边的红砖瓦,和后边的高层住宅小区。
▲P18 海滩上
▲P19 海浪打上岸的各种海生物遗骸
▲P20 近海冻了
▲P21 喂天鹅的渔民收工回家,路上碰见问问彼此今天的收成如何
▲P22 刚刚元旦,便换上了2013的挂历。挂着全村人的联系方式,和扫炕的刷子
▲P23 干干净净的厨房,勤快的女主人
▲P24
海边人家做饭,鱿鱼好比我们用肉片炝锅,炒菜随手放上一点,又清淡又鲜美
▲P25 盖着草盖子蒸馒头,老灶台里面直通后屋火炕,干燥温热,省柴火。
▲P26 小黄鱼一锅
▲P27 鲅鱼丸子 蒜拌海带
▲P28 房东端上小海螺儿一碗,吃罢饭边吃边下酒
▲P29 扇贝肥美
▲P30 威海卫老酒,15一瓶,便宜好喝。盖子里还挖出越南盾1000元。
天生下里巴人的胃,最爱山野美味,坐在炕头上吃饭最佳,散漫浪荡,不需形象,可以埋头大嚼,高声吆喝,菜是菜味儿,酒是酒味儿,人有人味儿。

▲P31 船

▲P32 屋

▲P33 老屋里温暖的灯光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