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新课程数学必修课程5个模块教学顺序思考
作者:华文
一、5模块的教学内容:
数学1:集合、函数概念与基本初等函数Ⅰ(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幂函数以及函数的应用)。
数学2:立体几何初步、平面解析几何初步。
数学3:算法初步、统计、概率。
数学4:基本初等函数Ⅱ(三角函数)、平面上的向量、三角恒等变换。
数学5:解三角形、数列、不等式的初步知识。
二、5模块教学顺序思考:
从以上内容来看:集合是最基础的概念;函数建立在集合的基础上,本质是两个数集之间的特殊对应关系;三角函数是一类特殊函数,涉及的图形极其单纯,就是任意角;向量就概念本身而言,也很简单,但在讨论向量之间的关系,如两个向量的和、差、数量积等,就要涉及到向量之间的夹角,因此,应安排在学习三角函数之后;立体几何、解析几何的内容都必必须讨论图形之间的位置关系,可以用三角函数和向量的工具;解三角形建立在正、余弦定理之后,必须在三角函数之后,并可应用于立体几何与解析几何的一些问题之中;线性规划以直线方程的知识为前提,必须安排在解析几何初步之后;其他的内容(数列、不等式、算法、统计、概率)说许的知识准备不多,可以相对比较灵活地安排在不同的位置。
5个必修模块之间的逻辑结构关系如下图所示:
●结论:综合以上5个模块的逻辑知识结构,14523或14532的顺序比较好。理由:数学1教学完成后,教学数学4、数学5,从教学内容的联系性看,可使函数相关的基础知识内容相对比较集中;数学4提前,可使后续的数学2(立体几何初步,解析几何初步)、数学5(解三角形)需要用上的三角函数知识做好准备。而数学5的另外两章内容(数列、不等式)的教学要求不高,学习难度不大,安排在比较靠前的位置,有利于学生练习函数的知识,从函数的观点来认识数列和不等式。不等式是高中数学基础的基础,在其他知识中有广泛的应用,稍提前是有利的。数学5中的解三角形知识是解决数学2中立体几何的某些问题的必备知识,也为学习物理创造条件。但数学5中不等式中的线性规划问题应安排在数学2直线方程内容教学之后。
当然,至于数学2、数学3的顺序问题,若14523,则削弱了课标要求把算法思想贯穿在整个课程中的设想。若14532,数学3适当提前,对课标的要求有一定的弥补,同时考虑到必修结束后选秀的衔接,则数学2放在最后,其中解析几何初步的教学,将是必修模块的终结性教学,从而使其与选修1-1中圆锥曲线与方程相衔接,有利于相关内容的相对集中,提高教学效益。
综上,14532的顺序是值得重视的,只是在教学数学5时,线性规划内容的教学则要放在数学2的直线和圆的方程之后。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