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黛玉进贾府》会考复习(教师版)
《林黛玉进贾府》会考复习(教师版)
一、基础知识积累
1、给括号前的字注音。
阜(fù)盛
癞(lài)头
錾(zàn)金
诽谤(fěi
颦颦(pín)
2、根据拼音写汉字
guàn(盥)手
3、相关文学常识填空
《红楼梦》原名《石头记》,是我国古代小说中最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品。它产生于清代所谓:"河清海晏"的"乾隆盛世"。《红楼梦》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以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主线,真实而艺术地反映了我国封建社会走向衰亡的历史趋势。
曹雪芹(约1715-1763)名霑,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圃、芹溪。曹雪芹一生经历了曹家由盛而衰的过程,他也由贵公子跌落为“寒士”。这种天壤之别的生活变化不能不引起他对过去经历的一切作一番痛苦而深刻的回忆,为他写出《红楼梦》这部伟大的作品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二、情节梳理
1、林黛玉进府的行踪是这一回中介绍贾府人物,描写贾府环境的线索,通过林黛玉的耳闻目睹对小说的主要人物和典型环境做了第一次直接描写。
2、情节概括:
【提示】较复杂的故事情节可以有多次的发展和多个高潮
①开端:
②发展:
③高潮:
④继续发展:
⑤继续发展:
⑥最高潮:
⑦结局:
三、内容回顾
1.这篇课文以林黛玉进贾府为中心事件,通过林黛玉的见闻,介绍了众多的出场人物,但所使用的方法却不相同。各使用了什么方法?
①作者介绍人物有详有略,详写的如贾宝玉、王熙凤,略写的如王夫人、邢夫人等。②有实有虚,实写,人物出场,作者作正面的直接描写,如贾宝玉、王熙凤、贾母等;虚写,人物不出场,作者从侧面作间接描写,如贾赦、贾政。
③两位主角的出场:王熙凤的出场先声夺人,在出场之后通过语言、行动等描写来表现其性格特点;贾宝玉则是在其出场之前就作了侧面描写,充分铺垫,在出场之后再作正面直接描写,刻画其性格特点,如贾宝玉。
2.在人物出场之前,作者是怎样从侧面描写贾宝玉的?这些描写表现了贾宝玉怎样的性格特点?
3.人物出场之后,作者是怎样从正面描写贾宝玉的?这些描写表现了贾宝玉怎样的形象特点?
②《西江月》词。作者用“后人”的两首《西江月》来表现贾宝玉的性格。这两首词模拟封建正派人物的口吻,运用了似贬实褒的写法,表面上看好像是嘲讽、批判,实际上是在歌颂,揭示了贾宝玉的叛逆性格。第一首词着重在概括贾宝玉的性格特点。“不通世务”“怕读文章”是贾宝玉的最主要,也是最可贵的性格,贾宝玉对封建礼教的反抗精神也集中体现在这里。“不通世务”是说他在结交仕人、应酬官府、遵守礼教等方面一概不通,不符合封建正统人物的要求;“怕读文章”是说他对封建统治阶级奉为经典的儒家著作,对猎取功名利禄的敲门砖——八股文章毫无兴趣。这样一个“愚顽”的“蠢物”,自然被封建统治阶级视为大逆不道的人,说他“行为偏僻性乖张”,然而,这正是贾宝玉的可贵之处。第二首词着重在从批评告诫的角度,正文反作,进一步歌颂贾宝玉的叛逆性格。贾宝玉既不听从封建统治者对他的要求,去“通世务”“读文章”,也不安于封建统治者规定的本分,既“偏僻”,又“乖张”,所以,在那些人眼中,贾宝玉既“无能”,又“不肖”,而且天下第一。其实,这正反映了贾宝玉对封建正统思想的不满和反抗精神。
③摔玉的情节。在别人看来是他的“命根子”的通灵宝玉,贾宝玉自己却全不放在心上,只要“发作起痴狂病来”,就“摘下那玉,狠命摔去”。用王夫人的话说,就是“一时甜言蜜语,一时有天无日,一时又疯疯傻傻”。用《西江月》中的词句,就是“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其实,这也是贾宝玉对封建思想不满和反抗的一种形式。摔玉的情节也表现了贾宝玉的叛逆性格。
4.林黛玉的性格特点是“细心、多虑与自尊”,请分析课文是怎样刻画出这些特点的。
林黛玉是在母亲去世后投奔外婆家的,虽然贾母十分疼爱她,她却总有寄人篱下之感,所以,进贾府后始终是“(D1)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唯恐被人耻笑了他去”,细心、多虑、自尊。比如:
(1)在邢夫人处(D7)。邢夫人“苦留吃过晚饭去”,黛玉婉言拒绝了,她说:“舅母爱惜赐饭,原不应辞,只是还要过去拜见二舅舅,恐领了赐去不恭,异日再领,未为不可。望舅母容谅。”这一番十分得体的话,既表达了对邢夫人的感激和尊敬,又表现了自己懂礼节、识大体,可以看出林黛玉做事处处留心在意。
(2)在王夫人房里(D10)。王夫人坐在西边下首,见黛玉来了,便往东让。“黛玉心中料定这是贾政之位。因见挨炕一溜三张椅子上,也搭着半旧的弹墨椅袱,黛玉便向椅上坐了。王夫人再四携他上炕,他方挨王夫人坐了”。连坐在什么地方都不肯轻易从事,可见黛玉行事的谨慎小心。
(3)在贾母房中吃晚饭时(D12)。“熙凤忙拉了黛玉在左边第一张椅上坐了,黛玉十分推让”,直到贾母说明了理由,“黛玉方告了座,坐了”。饭后喝茶、漱口之类的事不合家中之事,便“一一改了过来”。
(4)(D12,D14)贾母问黛玉读什么书时,黛玉回答是“念了‘四书’”,但当宝玉问她念什么书时,她却说“不曾读,只上了一年学,些须认得几个字”。先说读过书,后说不曾读,是因为她听贾母说“读的什么书,不过是认得两个字,不是睁眼的瞎子罢了”之后,才改口的,可见她多思多虑,做事小心谨慎。
5.课文的5、6两个自然段集中刻画了王熙凤的性格,分为五层:一是人物出场,二是肖像描写,三是贾母的戏谑之言,四是见林黛玉,五是回王夫人的话。分析这五层内容表现了王熙凤怎样的性格特点。
(1)从人物与众不同的出场,既能看出人物特殊的地位身份,又能看出其泼辣的性格。
(2)肖像描写不仅表现了王熙凤的外在特征——年轻、貌美,而且表现了她的内在性格——刁钻、狡诈。
(3)贾母的“泼皮破落户”“凤辣子”的戏谑之语,虽是开玩笑,却一针见血地揭示了人物的性格特点:心狠手毒。
(4)王熙凤见林黛玉,先是恭维,而后“便用帕拭泪”,接着“忙转悲为喜”,还“亲为捧茶捧果”,差人打扫房间。王熙凤察言观色,善于逢迎贾母的虚伪性格,被刻画得入木三分,淋漓尽致。
(5)回王夫人的话,虽是一带而过的情节,却也是刻画人物的重要一笔,它不仅表现了王熙凤善于机变逢迎的性格,也表现了她的精明能干的特点。
6.《红楼梦》的第三回“初步展现了贾府——这一典型环境的概貌”,请分析一下本文环境描写的作用。
四、语段阅读
(一)
1、画线部分集中体现了王熙凤的性格特点,有人说此语一举而三得,试分析。
2、简析这段文字的人物描写方法。
(二)
1.选出与“寄言纨绔与膏粱”一句修辞相同的一项是(
A.闲静时如娇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
B.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C.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
D.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
【解析】“纨绔”“膏粱”“孤帆”都运用了借代手法,
2.下面关于《西江月》二词内容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二词表面上是用世俗观念批判宝玉,实际上却是宝玉叛逆性格的写照。
B.二词对宝玉的不谙世务、不喜读书、不思进取的不肖行为作了批判。
C.“纵然生得……草莽”一句中,“草莽”指丛生的杂草,比喻没有学问,这里的学问当然是借统治阶级的眼光来看的。
D.“行为偏僻性乖张”是指宝玉要求独立不羁、个性解放,正表现了他对封建统治阶级的精神支柱――孔孟之道的大胆挑战与批判。
【解析】这两首词模拟封建正统派人物的口吻,运用了明贬暗褒的写法,表面上看好像是嘲讽、批判,实际上是在歌颂,既揭示了贾宝玉的叛逆性格,也表达了作者曹雪芹愤世嫉俗的思想感情。
3、两次肖像描写都突出了哪个特点?为什么这样写?
(三)
1.宝玉初见黛玉,便笑道:“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而作者在此前写黛玉初见宝玉,说的是“(黛玉)便吃一大惊,心下想想:“好生奇怪,倒像在那里见过一般,何等眼熟到如此!”虽都感觉似曾相识,但表现不同,黛玉一“惊”,宝玉一“笑”。试对作者这样描写的意图作一简要分析。
2.宝玉问:“妹妹可曾读书?”黛玉道:“不曾读……”而此前黛玉在回答贾母的类似问题时曾说“念了《四书》”。请简要分析黛玉这一变化的原因。
3.作者描写宝玉“摔玉”行为的一段文字,意在表现什么?
表现宝玉对黛玉的微妙情感,同时突出他“行为偏僻性乖张”的反叛性格。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