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体育 |
张华另体育专栏·攀岩
——说说攀岩这事儿
偏偏这期我要写的题目就是攀岩。我一度因此而动摇了写下去的决心,坐电梯和乘飞机就能搞定的事情,人类还有什么必要像猩猩一样吾将上下而求“索”?
好在编辑老师循循善诱:攀岩的意义绝不只在于上山摘毛桃子,它是人类极限心理下的极限需求———社会学家说,现代人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工作压力越来越大,生活空间越来越小,而持续的、不断增多的刺激,却使人类的感觉域限不断提高。原来感觉比较强烈的刺激不再强烈了。于是都市人开始追求更为强烈的刺激,从而获得更进一步的感觉和唤醒。
生活无极限,原来这正是攀岩等极限运动日渐风靡的社会心理根源。这就像坐了鸡公车想骑自行车,骑了自行车想坐公共汽车,坐了公共汽车想坐飞机,坐了飞机想坐“神五”,坐了“神五”想直接当子弹一样简单。
其实,人生就是一场极限运动。十几岁的时候就像玩玩滑板、街舞、小轮车,有惊无险,随意快乐;二十几岁就开始打起背包走天下,梦想尽在远方,但世界都在脚下,眼前的险阻挡不住脚底的自由;中年的时候就像攀岩、攀冰,铁钉一样地在城市钢筋水泥的缝隙里寻找每一处“向上爬”的细小线索,四肢力竭也不敢松手,骑虎难下的你偶有闪失都可能粉身碎骨;四十以后的生活就像溪降或漂流,体力与心力开始不济,遇袭挫折的你随时都有“破船下陡滩”的感觉;五十以后就像坐上了滑翔伞,心境开始随着眼界开阔,但那种致命的下坠感像地心引力一样挥之不去,风向上吹,每下一步都充满了归宿与失落;退休就是人生最后一次蹦极,背后轻轻一推,生活便义无反顾地突然失重,有限的几次反弹,再也营造不出更多的跌宕起伏……
在生活面前,我们像脂肪酸一样地从不饱和走向饱和。比如精神,比如物质,比如压力,比如感情。奇怪的是,为什么越来越饱和的我们,却越来越感觉到还有更多难填的欲壑?常听父辈们讲,那时候的人贫乏而富足,一场电影可以感动十几天,一顿肥肉可以半月不饿,一挂鞭炮就串起了一年到头的其乐融融……现在的我们呢,写着昨天的总结盘算着明天的计划,吃着碗里的山珍看着锅里的海味,《春节晚会》看到呼呼大睡,《同一首歌》听到回忆虚空……我们西装革履,在会展中心正襟危坐,眼前华裳丽影应接不暇,心情却再也躺不回高高的谷堆旁边,看着月亮在白莲花般的云朵里穿过……
冲击极限,一串很IN很COOL的字眼,但套向我们的人生,它却是一个何其痛苦的标杆。当我们的生活在一个接一个的福布斯榜上翻山越岭的时候,快乐早已疲惫不堪。我们每一天都在给物质的轮胎打气,全不管精神会不会在某一天突然爆胎。
攀岩,就我的理解,其实对都市人而言,身体寻索而上的终极意义,往往就是给精神一个下放的台阶。
(贴贴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