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郭贵龙GL
郭贵龙GL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3,800
  • 关注人气:522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王波明的背影

(2024-08-26 12:12:53)
标签:

财经

健康

教育

历史

杂谈

王波明的背影

2024-08-19      作者:贾梦霞      来源梦霞亲见


 

8月13日,《财经》杂志公众号发了一篇简短的官宣:王波明因到了退休年龄辞任财经杂志总编辑在奥运热度刚刚褪去、奥运记者采访被群嘲的沉寂的媒体界投下了一颗不大不小石子。

一时间,媒体人纷纷转发,或表达对于王波明的致敬,或抒发自己对于行业的感慨。

解密《聊一波》

过去3年,作为《聊一波》节目创始总制片人,我有幸和波明总一起近距离工作,对这个早就知道的消息有着更为复杂的感情。

很多同行对《聊一波》节目感到好奇:前3秒就定生死的移动端,你们居然敢做《聊一波》这么重的一个节目?!


最早在视频中看到的是波明和原招商局集团董事长秦晓的一个对话,他的状态相当松弛,有点混不吝,跷着二郎腿,不懂就问,着急了就比划两下说,你给我说说这是个什么东西?但就是“这”说的还挺准,他有一种能力,可以用最简单的大白话把一个事儿问到点儿上。


我的电视经验告诉我,这是一个在中国难找的主持人类型,他有强大的气场和不装的底气。以他的年龄和阅历,也许有机会在移动端打造中国的克朗凯特,中国的小华莱士。


做采访其实是很考验一个人功底的,提前做功课和扎实的专业知识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一个人的思维质量、阅历和独特个性。


王波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期从美国华尔街回国,90年代主持参与创办了中国资本市场,证监会成立后,30出头的他进入证监会成为一名官员,但是因为“生性好自由”,在证监会就职一个月即挂冠而去,和联办几位同事章知方、王莉、戴小京一起在媒体领域创业。


王波明的背影

剧照:王波明对话黄奇帆


彼时,伴随着中国经济的腾飞,联办集团旗下《证券市场周刊》、《和讯网》、《财经》杂志等一系列财经媒体大获成功,王波明成为中国最成功的媒体企业家之一,深受行内人的敬重。


同时,他也颇为神秘,红色家族的基因,传奇的职业经历,包括和胡舒立的分道扬镳,都成为媒体业内津津乐道的谈资。不过,在《聊一波》之前,王波明隐身于《财经》背后,很少接受媒体采访,也很少参加媒体行业内的活动,是一位行事低调的媒体大佬。


发现王波明,就像一个运动员终于有机会到奥运赛场去拿冠军一样兴奋。


于是,做《聊一波》的第一天起,我就把它看成了一个创业。在波明的全力参与和亲自带领下,尽管每一天都要面对各种各样五花八门意想不到的困难,我们咬牙坚持,硬是用2年半时间,将一个移动端原生的严肃的经济类访谈节目做到了全网500多万粉丝,抖音将近300万粉丝。


如果想把一个事情做到极致,和上班单纯打份工的难度相比,要难一万倍。这是我做《聊一波》的深刻体会。


在运营方面我们从来没有买过流量,粉丝聚集全部来自于全网一条又一条刷屏的大爆款,共计制作20余条破千万的爆款内容,许善达、黄奇帆、高福、蔡洪平、刘科、王小鲁、李 玲、高西庆......等等,这些重磅嘉宾来到《聊一波》,在波明举重若轻的引导下,以媒体上罕见的平等开放的姿态、专业的视角和长期政府工作中历练的高度和精准度,对谈中往往撒得开又能拢的住,而波明的性格也挺适合干这事,采访前,他常说一句口头禅:我还真要和他辩一辩!


行内人都知道,高端对话是电视行业的一个重工业产品。从策划、拍摄到后期剪辑和运营环节,都需要相当的专业度,执行层面需要严谨和环环相扣,按照我对视频表达的经验和理解,很多环节我们还远远没有做到位。


每一期节目的标题,视频内容的每一个气口都需要反复推敲,我经常对团队说的一句话是“在坚持品质的基础上捕捉爆款机会”。这么做当然非常累,常常是绞尽脑汁的辛苦和爆款内容的数字飙升让疲惫感和肾上腺素奔涌交织在一起:真是“痛并快乐着”。波明是老板,但从业务角度来看,他是我合作的一个IP,一个主持人,我对他打量的眼光首先是一个制作人看主持人。总编辑有很多,视频的门槛低了,谁都可以坐到镜头前去做视频,但是真正具备视频表现能力的不多。


在我的眼中,除了社会地位和成就之外,波明首先是一个活出了自己独特性的人,那么这位神秘的媒体企业家大佬究竟具备什么特质能变成一个头部IP?也许以下内容更是你想看到的。

近看王波明近看王波明

在我的工作经历中,不算那种浅层次接触的采访嘉宾,我还是头一次如此近距离密切接触一个在年龄和阅历上都和我相差很大的人。

首先让我佩服的是波明抓重点的能力。


我在工作中没少挨他骂:你们这些小记者……说实话,被他这样骂的时候,我心里是不服气的,要知道我在30多岁的时候,已经出版了采访中国一线电视人的业务专著《电视信仰》,已经被称为“世界级的记者”。一方面不甘心,另一方面我也不得不承认,宏观经济这个领域抓重点的能力,我还需要时间修炼。


王波明的背影
剧照:贾梦霞对话王小鲁

讨论选题的时候,波明总是能一下子抓住重点,要言不烦,准备采访问题不许超过10个,采访时间不要超过1小时,不愿意配合化妆,到了拍摄场地也不给工作人员调灯光机位的时间......这些在我看来拍摄必不可少的准备工作,他觉得都没啥必要,甚至会把摄影师吹好的头发,故意用手抹一把,还笑着说“我要留点瑕疵”。


在采访中,常常是二郎腿一跷,他甚至是不屑于装知道的,不知道了他就直接问:“你给我说说这是什么东西。”


波明经常说:“我这么多年和中国经济一起走过来,这些都是我血液里的东西。”他的口头禅一个是“多大点事啊”,另一个是一连串的冲你嚷“不不不不不”,我猜这一连串的脱口而出,大概是因为他早年在国外有说“NONONO “的习惯。


他做采访时会很坚持,从不肯配合为了效果的任何作假,不认同的观点他一定不会去附和嘉宾,不管是谁他都要和人家去“辩一辩”。记得2023年年初,民营企业要派党委书记的新闻报道出来的第二天,波明一早就兴冲冲地赶来公司,对我说:“我有话要说,想要录一段视频。”我当时捏着一把汗,说“领导,这事咱能说吗?”


他严肃地说:“这事违法。”


他在68岁高龄时的新闻激情和硬汉风骨让我仿佛又看到了舆论监督辉煌时期的媒体人精神,我对老头肃然起敬。


别看波明内里是如此硬骨头,生活中却是个松弛到地板的人。我敲门进他办公室的时候,常常看到他“瘫坐”在沙发深处,尽情地玩手机,他喜欢高大上的交响乐,热爱各种美食,还写过美食专栏,后面终于开上了牛排馆......他还有着媒体人爱八卦的逗乐脾气,因此常常把管委会开的一片欢声笑语,结果变成了一个选题会……


他的洒脱和松弛来自于他的出身和经历,什么大风大浪都见过了。在他身上,我明白了一个人的格局和放松从根本上是来自于实力。


王波明的背影
剧照:王波明对话高西庆


常常在开完会后,我跟在他身后,看他双肩耸起、高大的背影慢悠悠地走回办公室,感觉他还真是一个很能扛事的人,双肩上落满岁月风雨。


尽管波明对《聊一波》看的很重,毕竟这也只是他做的事情当中很小的一部分。他认认真真做这个IP,但同时这种认真又只是一种“玩票”的认真,这让我经常有些沮丧。


我说我们专心做《聊一波》,可以做成很大很大,这时候他就不乐意了,说我如果只做成一个《聊一波》,那就是我的失败。这是我们两个人最大的分歧。


这些年,所有传统媒体都在转向移动端,转向视频,但是目前为止还没有哪一家媒体真正转型成功。


传播的场景不同了,一切都得跟着变,但是大部分传统媒体人的思路却没变,表达语态和方式没变,传播的内容也没变,简单搬运到移动端不符合传播规律和商业逻辑,即便有流量也形不成盈利模式。


在央视工作14年,又转战到移动端摸索了10年之后,我逐渐看到了以一个高端访谈节目为切入点,在移动端做去媒化的知识服务、做可商业化的垂直闭环内容的机会,我想要试试。



王波明的背影

剧照:贾梦霞对话王永利


于是,我重新做了《梦霞亲见》,它是《聊一波》的延续,我的媒体信仰始终都没有变。


我想把这事做成,那是我对波明总这一代媒体开拓者最好的感恩、祝福、致敬和继承。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