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一只刺猬从冬眠中醒来,它要做的第一件事,可能跟你想象的大不一样

标签:
财经健康教育历史杂谈 |
我的工作非常有趣。我会跑到很遥远的地方,在中国最美的地区研究最神奇的生物:比如在岷山,我们会跟大熊猫朝夕相处,跟在它们的屁股后面,看着它们每天的生活;在横断山区的原始森林之中,我们听着长臂猿的叫声醒来;而在宁夏的高山上,我们在雪地里追踪着华北豹的脚印。实际上很多时候,我们知道华北豹就在身旁——它们可能正在通过树荫、岩石的遮蔽看着我们。
但是,这并不是我们工作的全部。在工作中,我们有一种非常强烈的感觉:在自然的世界里,生物的故事可以无穷大,大到我们整个星球,大到一片大陆、一片海洋;但也可以非常小,小到我们从身边开始,改变一点点这个城市、世界的样子,就可以让人和野生动物更好地生活在一起。
0.1米,一只口渴乌鸫的下午茶
粗看可能没有什么,但是细看我们会发现,0.1米可以改变一个硕大城市中千千万万鸟类的生活。在炎热的夏天里,一只乌鸫想要补充水分。面对这样的水面,它几次俯冲下去,却又几次折返。它发现水的深度大概是0.1米,而自己小小的脚只有3厘米长:如果我冲下去喝水,就会把整个身体泡在水中;我的羽毛会湿掉,可能没有办法再次起飞。
所以当市民问我:王老师怎么办?我们小区到处都有池塘,但是鸟类还是喝不到水,它们好像很热、很渴,会不会出问题?我要告诉他们的是,对于城市里千千万万的鸟类来讲,0.1米好像太深了。
我们发现,如果我们不好好地规划这0.1米,对于千千万万的鸟类来讲,水源好像就是没有生命的。0.1米的改变可以帮助城市中成千上万的野生鸟类。所以0.1米是什么?0.1米可以是一只口渴乌鸫的下午茶,可以是城市鸟类在炎热夏天中一顿非常舒服的水分补充。
已完成:10%
这张照片里的动物是黑斑蛙。黑斑蛙、金线蛙、中华大蟾蜍是很多城市中常见的两栖动物。古诗里的“稻花乡里听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讲的就是这些两栖、爬行动物可以维持农田生态系统的健康。它们会吃害虫,会让水源、湿地、农业生产变得更好。而它们需要什么呢?很多中国北方城市有着漫长而寒冷的冬天,在冬天里,中华大蟾蜍怎么办?
如果池塘旁有松软的泥土,不需要太厚,只需要0.2米,它们就可以在冬天快到来的时候从土壤表面挖下去,挖到0.2米的深度,抱成团取暖,度过漫长的冬天。
0.5米,绿头鸭家庭的生死跨越
大家低头看一看自己坐的椅子。我们椅子的高度大概是0.5米,0.5米可能出现什么故事呢?它的故事其实就藏在上一张照片里——可能是一个野生绿头鸭家庭的生离死别。仔细看这张照片,有些朋友可能会发现右下角的绿头鸭家庭。
半个小时之后,鸭妈妈发现自己可以腾空而起,一下跳到0.5米高的堤岸上面;但是孩子们不行——它们刚刚出生,还不会飞,更没有跳跃攀爬的能力。
岸边的人又在想,我们可不可以造一个梯子?但是鸭子能明白我们人在池塘里造的梯子吗?它们会用吗?
因此,我们开始对梯子进行改造:我们在上面铺上了柏油的粘布和三合板,想办法把它造得更“鸭性化”一点,也就有了梯子1.0、梯子2.0。
天越来越黑,这个小家庭已经在水池中泡了三四个小时。终于在天黑之前,一只勇敢的小鸭子迈出了第一步。那时我突然想起了一句著名的话,那是人类首次登上月球时说的:对于我来讲,这是一小步,对于人类来讲,是一大步(That's one small step for (a)
man, one giant leap for mankind)。
从那以后,我们开始尝试在城市里推动更加合理的景观规制:如果解决0.5米,我们就能挽救很多绿头鸭家庭的命运。就像如果我们为小区里0.1米的水池做上斜坡,好像城市鸟类就会有个下午茶。如果我们合理地规划我们的城市,规划身边的景观,我们会发现,好像野生动物的生存没有那么困难,我们根本注意不到的细节能为它们的生存提供巨大的帮助。
2米:猪獾的安全空间
2米是一个什么样的距离?2米可能是我身后屏幕的高度。而当我第一次看到中大型野生猪獾的时候,我发现2米好像能够让它们在这个世界活得更好一点。
当猪獾宝宝在盘山公路上发现有一辆飞速驶来的越野车的时候,它不知道怎么跑。猪獾妈妈从公路的另外一边,沿着平缓的山坡走到了安全的地方。但是猪獾宝宝被卡住了,卡在了悬崖和盘山公路之间的排水沟里边。
那一刻我们意识到,难道我们亲眼目睹的是猪獾妈妈给自己的孩子上的一堂课,一堂妈妈给孩子的教育课吗?猪獾妈妈在让猪獾宝宝停下来,盯着我们的车、这条公路看。它要让自己的孩子记住:这样的悬崖你是上不去的,如果面对着人类修建的盘山公路,你要选择平缓的山坡往下跑,而不要试图爬到悬崖上面。
而我们的感受是什么呢?我们的车是停住了,但是其他的车可能不会停下来。可能有千千万万的猪獾、果子狸、熊猫、豹子还有猴子,因为粗暴建设的盘山公路,因为我们没有在盘山公路和悬崖之间给野生动物留下一个小小的通道,它们可能就没有这个猪獾家庭幸运的命运。
所以2米意味着什么?如果我们改变一条盘山公路2米的边坡,猪獾就有了生命的空间。
5米,面对羚牛的安全距离
已完成:40%
离开猪獾家庭之后,我上了岷山的摩天岭。我第一次上这里是在18年前,我听别人说:摩天岭上生活着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羚牛,你千万要小心它。羚牛脾气很大,它会朝你冲过来。你想要躲开它,需要远远地就让羚牛看到你;如果你跟羚牛狭路相逢,那很可能会被羚牛袭击。
在紧张想法之余,我突然发现,一阵风吹过后,这个小羚牛的头顶好像顶着一个天使的光环一样,它睁着水汪汪的大眼睛很好奇的看着我。
而我没有想到的是,羚牛并不像传说中的那么凶猛。我发现当小羚牛走之后,一岁左右的年轻羚牛跑到我身边,斜眼看我。它也许在想:我没有见过人,也许这是我作为羚牛,第一次有机会近距离看一看用两只腿走路的人是什么样子的。
所以,5米好像是当我在山坡上跟一个羚牛家庭狭路相逢时我们之间的安全距离。如果我没有惊慌失措地跳起来逃跑,如果我没有张牙舞爪地吓唬它们,只是静静地跟它们相互打量的话,野生动物好像可以跟人平等地相处,好像我在它们的眼中也看到了好奇心。
10米,冬眠刺猬一年的起点
已完成:50%
这样的故事有很多,我们发现有些时候需要改变的,是我们面对野生动物5米时的心态。还有些时候,在10米的距离,我们好像可以帮助它们。
照片中的动物是刺猬。刺猬需要什么?很多故事说刺猬会摘果子吃,有一些故事说刺猬会打瞌睡,这些故事呈现的好像并不是真实的它们。刺猬是一种吃小昆虫的动物,它们的存在能够帮助城市抑制有害生物的泛滥。
如果有刺猬这样的食虫目动物存在,草地、农田中的那些我们人类认为数量泛滥的害虫就会得到控制。刺猬是世界上最敏捷的捕食者之一,它们非常了不起,充满了好奇心和探索精神。
但它们需要冬眠,在漫长的冬天里,它们没有办法忍受严寒,也没有能力找到昆虫作为食物。怎么办呢?睡一觉吧!但有些刺猬睡一觉后可以醒来,还有一些可能会在苏醒的时候遇到困难,而这个困难就藏在十米的距离。
经过一个漫长的冬天,刺猬体内会积累很多毒素,它的内脏器官需要超负荷的工作,帮助自己新陈代谢。当一只刺猬从冬眠的睡眼惺忪中醒过来的时候,它可能跟很多人想象的不太一样——并不是着急找一口吃的东西,而是需要水源。
所以10米是冬眠醒来的刺猬一年的起点。如果我们能够给它提供一点点遮蔽、一些草或是小灌丛,让它能够安全地移动,如果能够找到清澈的水源,它就活下来了。
20米,与黔金丝猴不期而遇
已完成:60%
我想,人和野生动物共存就是这样,从0.1米到0.2米,从5米到10米,藏在一段段距离里。甚至有的时候,如果我们提供一个安全的距离,野生动物好像会朝着我们移动,它们会主动和我们一起生存。
很快,我们的帐篷周围出现了小老鼠,晚上睡觉的时候就会被它们叽叽喳喳的声音吵醒,但是黄鼠狼出现了。它发现原来小老鼠跟着这些人在一起生活,如果我每隔两三天在这帮人的帐篷周围转一转,好像就有吃的啦。
黄鼠狼成了我们最欢迎的客人。因为它们的定期造访让营地变得很干净,粮食不会被老鼠破坏,晚上睡觉的时候也不会被老鼠吵醒。
在几个月的时间里,我们的帐篷好像成了一个小小的动物园,各种各样的动物都跟我们生活在一起。而那一瞬间我们非常清晰的知道:20米。如果我们能够尊重自然,不采伐树木、不截断河流、温和地生活,我们会发现一些从来没有被系统记录过的神秘生物,其实它们可以敞开自己的怀抱,和我们共存。
30米到300米,还自然以自然
已完成:70%
从5米到10米,从10米到20米,再到30米,我们发现如果我们给予野生动物尊重,其实我们不用跑到真正的荒野,不用进行真正艰苦的寻找,在这个世界上,我们跟它们有很多共存的机会。
除了共存,野生动物能够帮助到我们吗?它们跟我们又有着什么样的关系?在今天的城市,很多时候我们需要解决污水问题。不管是北京还是南京这样的城市,如果不把水泥河道中的淤泥运走,好像这些河都会变成臭河,成为城市中不漂亮的景观。
发生了什么?我们没有意识到,在30米的空间里,自然究竟能够给我们带来什么。
所以我们发现,如果我们的城市里有自由生长的湿地,当城市河流流经它们,每过10米、20米,河水都会变清一点点。甚至当我们把生活污水排放到这样的湿地中,我们也会在另外一端看到清澈的流水。我们会看到,这样的自然景观在帮助我们的城市变清洁,让我们每个人的生活变得更好。
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北京大学的山坡上有一株杏树,每年的7月15号,杏树上的果实就会掉落下来,这时金花鼠、红嘴蓝雀会来品尝,螳螂会来寻找昆虫,小刺猬会聚集在树下。我们很惊奇地发现,杏树存在的地方好像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
当一株一株杏树、枣树、苹果树等天然原生植物存在的时候,这一个一个微型的生物多样性热点使这些地方没有有害生物的泛滥,没有害虫的爆发,好像校园变得更安全也更漂亮,能够让北京大学的师生更好地在校园里生活和学习下去。
还有很多这样的场景。如这样的城市湖泊构成了鸟类迁徙的生命线,能够让它们在遇到风雪的时候停留下来。鸟类的存在实际上在千丝万缕地帮助我们的农业、畜牧业,为我们提供一个更安全的世界。
所以这是30米。30米的距离能够让湿地成为我们城市的天然水源净化器,成为野生动物的食堂,成为鸟类的迁徙驿站,成为一个城市生命和生态安全的底线。
1000米,在华北给鹰鸮留一个家
在诺大的华北,这两个条件看起来是多么的正常!我们有燕山、太行山,有很多地形的起伏,这些地方应该有很多树林才对,但并不是这样。
当我们从高空俯瞰,会发现整个华北平原上,只有在北京这个古都,只有在天坛、国子监、北京大学、圆明园和少数几个皇家园林,才能找到地形的起伏、水源以及成熟的森林。所以我想,这是城市建设之中非常惨痛的失去,这也是鹰鸮家庭面临的困难。
在这么大的城市、如此广阔的平原中,竟然难以为鹰鸮找到一片成熟的森林和一点带着地形起伏的清洁水源。它们的需求如此简单,是不是我们为它们提供的太有限了?
保护野生动物,是为了让每个人的生活更美好
已完成:90%
所以随着观察不断地扩大,我们会发现从最小到最大动物有很多不同的需求。
在前几年的工作之中,人们突然发现,原来在我们头顶“布谷布谷”叫着的布谷鸟或者快速飞过的雨燕,它们的活动范围从中国北方的城市一直延伸到非洲。它们越过中亚,穿过印度和地中海,会到达中非或者南非这些地方——原来它们迁移的距离横跨了大半个星球。
如果这大半个星球中的任何一点遭到了毁灭的打击,很可能我们失去的是在几十个、几百个城市上方自由翱翔的布谷鸟和雨燕。
当我们看到大熊猫,看到羚牛的时候,我们突然发现,原来在保护野生动物的过程中,保护的这些森林也在影响下游千千万万人的生活。当我们留下森林,我们就有了清澈的河水,下游不再有那么多的泥石流和水灾,每个人的生活也因此变得更加安全。

今天讲了四组故事。我们会发现,一个拳头、一个手掌的距离可以让乌鸫、绿头鸭、黑斑蛙过得更好;在5米、10米的距离里,我们可以尊重动物,可以让猪獾和其他的野生动物有更舒适的生活;当我们有300、500、1000米的距离,可以改造自然保护区和城市的时候,黄鼬、螳螂、刺猬这类动物会让我们人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如果我们能够跨越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甚至跨越国境线、跨越大洲的话,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能得到更好的维持,千千万万人的生活也会因此得到改变。
这就是我的职业。我们的职业是研究动物,但更多的是在帮助人。我们相信,如果能够在不同尺度下让环境变得更好,那这些动物的生活会变得更安全,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也会因此变得更加美好。
这就是我今天想跟大家分享的尺度和野生动物的故事,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