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丨尼采的悲剧与喜剧
标签:
财经健康教育历史文化 |
你好,欢迎来到《名家大课》,我是刘苏里。这个单元,我请来著名哲学家周国平老师,为你讲读尼采的名著《悲剧的诞生》。
尼采太有名了,有名到都不需要我介绍他什么,而且周老师讲读的第一课,就是尼采其人。周老师介绍尼采,既简练又精到,我再多说一句,都有画蛇添足的嫌疑。可惯例不可违,我就用两百来字替你给尼采画个素描吧。
尼采1844年出生,1900年去世。他是德国哲学家、古典学家、文学家。尼采不到5岁丧父,弟弟出生不到一岁早夭,所以他是在一群女人身边长大的。尼采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写诗、写小说,大学读的是德国的波恩和莱比锡大学,专业是神学和语言学。他博士没毕业,就受聘瑞士巴塞尔大学,担任古典学教授。1889年,他才45岁,就精神失常了,直到1897年,都是母亲照料他的起居。母亲去世后,妹妹把他接走,控制了他的一切,包括手稿的编辑和出版。
尼采祖上两代是牧师,本人学的又是神学,但令人惊讶的是,第一个喊出“上帝已死”的,正是尼采自己。尼采的葬礼,是在教堂里举行的,但教区的日志上,却写着这样一句话:按照他的著作,他是“敌基督教”的。
什么叫敌基督教?就是对基督教不友好,反对基督信仰。
公元5世纪,圣奥古斯丁为毁灭中的罗马人指出了脱离苦海、救赎的道路,那就是迈向上帝之城、神的国度,寻找灵魂得以安家、永世幸福的理想国。经过13世纪阿奎那的丰富和弘扬,奥古斯丁指引的道路,深刻影响了西方人1400年,直到19世纪下半叶。这些,大课都讲过了。尼采喊出“上帝已死”的口号,打破了奥古斯丁开辟的西方思想和信仰的传统。尼采确实是敌基督者。
尼采的一生,有很多思想创造和理论发明,比如“超人哲学”“权力意志”等等,但最为出名、最被后人记住的,正是作为哲学家,他第一个喊出了“上帝已死”。你听着是不是有点耳熟啊?对了,中学课本上都学过的,黄巾军起义时的口号,“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当然啦,这里的“苍天”指的不是老天爷,是当权者的意思。可我们之前讲过的,西罗马帝国陷落后,直到启蒙运动之前,执掌西方生杀大权的,正是基督教和它地上的代表,教皇和教会啊。
由此看来,尼采是个“反贼”,思想的“反贼”。假如对尼采感兴趣的话,你读尼采,第一个要记住的,就是尼采是个“反贼”。
尼采不光反基督教,他还反别的,等会儿就说。但他为什么反啊?他的底气怎么来的?关键的,尼采“当立”的“黄天”到底是啥?其实,尼采反对的,是他所处的时代几乎所有的思想面貌,以及因此造成的各种问题。而尼采又是信奉观念主导世界原则的人。
那么,尼采所处的19世纪中晚期,是个怎样的现实世界呢?
通过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人们的思想从基督教教义的统治中走了出来,人性受到尊重,人的欲望得到肯定,随之,科学技术和工业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可在在尼采看来,哲学家和思想家们在反对基督教教义的过程中,召唤回来的,却是古希腊以苏格拉底和柏拉图为代表的形而上学,这还不算,接下来,以理性为核心的近代精神笼罩了人们生活的几乎所有方面,形成了新的教条。换句话说,人们刚从一种束缚中走出来,又走进一种新的束缚,而工业化、城市化,带给生活其中的人,越来越多的疏离感,造成无望的焦虑,泯灭人的活力和创造力,使得人们的生活再次失去方向感。尼采认为,这不仅是德国的问题,而且是整个欧洲的问题,我们今天看来,它甚至还是整个人类面临的问题。
跟历史上大多数思想家一样,尼采的核心关切,也是人的幸福和尊严,总之人要像人一样活着,不仅理性,还要有活力、创造力。但19世纪的欧洲,并没有提供这样的条件,而且在尼采看来,情况可能更糟。到了这个时候,不仅过往的各种哲学成了尼采的敌人,乃至整个欧洲的生活状况,都成了他的敌人。
他要战斗,以一己之力,为人类摆脱困厄和绝望的生活境遇,战斗。那么,这一仗怎么打呢?尼采从三个层面摆出姿态,提供“作战方案”:
第一, 作为战士,尼采用永不停歇的大脑,用手中的笔做刀枪,几乎一刻不停地写作、发表各种作品。
第二,他强烈呼吁人们回望、咀嚼古希腊人的精神内核,也就是古希腊人的竞赛文化和悲剧文化。
竞赛文化典型的表现,就是定期举行的奥利匹克竞赛。其实就是竞争,并在竞争中取胜。悲剧文化稍微复杂一些。它的中心意思是,人类的生活根本上是无望的,永远处在黑暗之中,但这也正是人类超越自己、追求美好生活的动力之源,尽管这样的奋斗、挣扎很可能也是徒劳的,但人不能甘心束手就擒。正是在这个明知徒劳,又努力为之奋斗的过程,才放射出人性不屈不挠的光辉,而幸福就蕴含在这个过程之中。
第三,针对走向衰败、腐朽、令人绝望的现实状况,以及支撑这种状况的当代哲学和文化,尼采捧出了他最著名的超人哲学、强力意志论。不知道什么原因,尼采的超人和强力意志哲学,长期被人有意无意地误解,历史上,甚至被纳粹和很多独裁者所利用。所以,我就多说几句。
尼采概念中的“超人”,不是无法无天之人,不是把所有人踩在脚下的强人,更不是什么天马行空、独往独来、半人半神的人间神人,而是摆脱了一切既有条条框框束缚、说出真相并引导人们走向个人精神独立的人。
而“强力意志”,Will to power这个概念,国内有翻译成“权力意志”的,也有译成“强力意志”的。下面,我做个并非无意义的词源讨论,因为它是理解全部尼采哲学的关键之关键。
Power这个词来源于拉丁语,是力、功率、能量的意思,演变为中古英语,意思是实力、力量和权力。结合上面讲的尼采对古希腊竞赛精神的推崇,把它理解成来自物体-身体内部的爆发力,可能更为准确。而这层意义上的power,很像化用了的汉语中的“蛮力”。尼采早年迷恋叔本华,而叔本华哲学中有个支撑概念,叫生存意志,Live-to-will,实际上指的就是人活着的愿望,求生本能。当我们把Live-to-will合到Will to power一起理解时,尼采哲学中power的真正意思,就比较清晰地呈现出来了。你觉不觉得它非常接近游泳健将傅慧园脱口喊出来的那个“洪荒之力”?
说到叔本华,我得跟你多聊几句。叔本华也是德国哲学家,有学者认为,他是德国古典哲学向现代哲学转向的关键人物。叔本华不仅第一个站出来反对启蒙以来的理性主义传统,还“反对任何宗教信仰”,尤其对占统治地位的基督教神学“嗤之以鼻”。叔本华主张意志哲学,认为任何事物都有意志,而人的生命意志才是世界的主宰力量。尼采的强力意志哲学,正是来源于叔本华的意志哲学,说白了,就是我的事情我做主。
所谓(生命)意志,让我说,其实就是海德格尔概念中的“此在”,此在为了生存而表现出来的那种冲动,就是“我想活着,我要活着”那样一股子劲头儿。所以,意志哲学强调人的感性的、现实的力量,而人的活力、创造力,恰好来自这种感性、现实的力量。意志哲学这样的主张,除了针对基督教神学一千多年对人的精神的束缚,还有一个批判的对象,就是自笛卡尔以来,经过康德,直到黑格尔,推向巅峰的理性主义。而这也正是尼采所反对的。尼采甚至反对从苏格拉底一直到黑格尔的一切西方哲学。
这里我得提醒一句,意志哲学褒扬的这种创造性力量,具有很大的非理性性质,但它的主张却始终没有离开过理性,“是将理性的反省思维作为认识世界本质的一种可能方式”。这里的“反省思维”,英文是reflective thinking,也叫自反性思维,self-reflective thinking,就是“对某个问题进行反复的、严肃的、持续不断的深思、沉思。”
叔本华还崇尚浪漫主义,认为人活着这件事,其实很痛苦,也很无聊,因而人要过有情感、有美感的生活。对现实欧洲社会和人的精神状况,尼采跟叔本华的认识是一致的,但如何应对的方法却完全不同。他跟叔本华分道扬镳,也就不奇怪了。
说到“分道扬镳”,就回到我这个导语的主题上来了:尼采的悲剧与喜剧。尼采一生的悲剧,归纳起来有两个,一是他的病情,再一个就是他跟朋友和世界的“分道扬镳”。跟世界分道扬镳,上面说过了。尼采很爱志趣相投的人交朋友,但一生下来,他是边交友边与朋友分道扬镳,最著名的,就是和音乐家瓦格纳,以及美丽聪慧的神人莎乐美了。而尼采的病情,是娘胎里带出来的,直到他45岁彻底疯掉。但尼采的病情跟他的哲学生涯是什么关系?各家有各家的说法。在我看来,应该有,但关系不宜夸大。
尼采的喜剧,可以用一句话归纳,就是在他疯掉的前夜,他的思想才被“发现”,并广为传播。他讨厌在大庭广众前露脸。尼采很幸运,在他意识还算健全的时候,他没看到这一幕。尼采更大的喜剧,是在身后发生的,就是1900年去世后,他的思想,影响了整个20世纪。范围有多广呢?凡你能想到的领域,都有尼采的影子,而深受他思想影响的著名人物,完全可以写出一本书来。
周国平老师我也不多介绍了。他是著名的尼采研究专家,《悲剧的诞生》就是他本人翻译的。他还写过有关尼采不止一部专著。周老师把尼采和他的思想讲的活了过来,读起来听起来,都是享受。
好,接下来,就让我们聆听周国平老师的精彩解读吧。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