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木心与阿城

(2019-01-01 21:15:58)
标签:

财经

健康

教育

历史

文化

木心与阿城

2018-10-19      作者:浮海石     来源:春天里的柏拉图  


木心与阿城

2006年1月木心在中国大陆的第一本书《哥伦比亚的倒影》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推出,在此之前一年上海作家陈村在《文汇报》刊文《关于木心》,这应该是大陆第一篇专门介绍表彰木心的文章。陈村顺口提到,“在纽约,他俩曾和其他人‘凑份子’听过木心的课,如当年周氏兄弟在日本听章太炎的课。陈丹青提起木心先生,言必称‘师尊’,据说他保留着听课笔记。阿城是木心最做出迹象的传人,他在文章中也闪烁其词地提到过木心先生,称‘先生’而非‘师尊’。两人的写作风格有异,木心更典雅更游刃有余,阿城要小心多了,但他的流浪与乡野是木心文章中所无。我稍留心,甚至从阿城、陈丹青的文字中认出哪些是木心的遗传。”

2006年初,大约是配合《哥伦比亚的倒影》的出版,1月5日《南方周末》刊发陈丹青,何立伟与陈子善文三篇,编辑按语引用了陈村关于阿城,陈丹青纽约听讲的说法。随后引来阿城的回应《一个误会 》。阿城最在乎的应该是陈村文章里的这两句“阿城是木心最做出迹象的传人”和“我稍留心,甚至从阿城、陈丹青的文字中认出哪些是木心的遗传。”以阿城的心气,将他指认为当代某位作家的传人,他肯定不认。

其实,阿城是早熟的。那些有可能被指认为“木心的遗传”的文字,多数在是在他出国认识木心接触到木心文字前就已经写下。这一点,同样适用于陈丹青。陈丹青是公开承认他与木心的师承关系,称木心为“师尊”,也持续地讲他所接受的木心的影响。但,细读陈丹青出国前的有限的几篇文章,即可发现,陈丹青的文风早早已经养成,对艺术对世界的识见立场也基本确立。它最早发表的关于自己毕业创作的三篇说明《我的七张画》,《让艺术说话》,《速写,草图,创作》,尤其是1985年自纽约写给中国美协“黄山会议”的万言发言稿《中国油画的基本问题》,无论从文字风格还是艺术的立场,与二十多年后广为传布的文字是一致,可以清晰指认的。要说陈丹青的来源出处,与其说是木心,不如说是鲁迅。这一点也有他本人的证词,他在多个场合提到鲁迅是他从少年时候起最大量反复阅读的作家。其《笑谈大先生》一集,在近一个世纪里所有关于鲁迅的评说中戛然独立。

木心与阿城

但阿城是少数几个最早散布木心声名的有心人之一。1990年编选意大利文版《中国现代小说选》,选入八十年代后两岸小说家九家并为序一一评点。在序言里他申明编选的标准 ,“好的小说随处都会有好的质感,就像美人,可以从任何一点开始欣赏。艺术是一种过程,好的小说,基本都具有可以反复阅读的过程”显然,木心的写作符合这些标准。

“也许在简介了中国文学的四年代之后,《芳芳NO.4》的作者木心就有了一个大略的背景了。

木心从年龄来说是老作家,但在一九八〇年旅居纽约之前,他在大陆没有发表过作品。当他八十年代在海外发表作品的时候,台湾艺术界表示惊奇,大陆怎么还会有这样的人!而大陆方面则是不懂他在写什么,或者隐隐确敌意,当时的文化部长王蒙,虽然也是作家,勉强可以接受汪曾祺,但是不能接受木心。因此在大陆的文学出版范围,很难找到木心。我曾经向一些评论家推荐木心的作品,都没有反应。

木心的成就在散文、诗歌与随笔,在贯通中西和锋利方面,当代中国作家没有一个能超过他。按说五〇年代以后应该是他的年代,但他完成的只是许多中国人都有的监狱经历。以他的文化结构来说,四九年之后要消灭的正是木心这样的头脑。三十年后,他带着头脑自我放逐。这篇小说发表于八十年代中期。”

这段文字见于阿城为《中国现代小说选》意大利文版所作序言,时在1990年,木心已经在海峡对岸建立了名声。这篇序言里,阿城一一评点了入选的九位作家,木心入选的是《芳芳NO.4》

第二次提到是在《闲话闲说》里。有两条。说到各式各样的“腔”,他说“木心先生有妙语:先有了文艺,后来有了文艺腔,后来文艺没有了,只剩下腔,再后来腔也没有了文艺是早就没有了。”木心原话应该出自《素履之往》一集中的《丽泽兑乐》一篇。

《闲话闲说》第四十七条评《红楼梦》:“曹雪芹的功力,在于将小说中诗词的水平吻合小说中角色的水平”。这层意思与木心《文学回忆录》里说“红楼梦》中的诗,如水草。取出水,即不好。放在水中,好看”相同,好看的意思就是与人物形象贴合。算是相同的意见不同的表述吧,要说,木心说得更妙。

陈村说“阿城是木心最做出迹象的传人”,甚至“从阿城、陈丹青的文字中认出哪些是木心的遗传”,这与基本事实不符。木心1982年散步到纽约开始了他的“文学鲁滨逊”之旅,1984年开始在台岛开始播种文学名声。而同在84,85两年阿城密集地发表了当即并日后奠定其文学史地位的《棋王》,《孩子王》,《树王》及日后结集为《遍地风流》的几十个短篇。然后阿城飘然出走美利坚,1985年经陈丹青介绍认识木心。

那么,木心怎么看阿城?陈丹青转述,木心读过《棋王》后说:“你去对他讲,一个文学天才诞生了。”阿城写出“三王”而名满华语文学界,接下去又发表了《遍地风流》,然后几乎自断了其“文学生涯”。木心著作里很少评骘现代中国作家,更不提当代作家,阿城是例外。《木心谈木心》有这么一段,“曹雪芹的才能,只在《红楼梦》里露了一露。脂砚斋,不具名的。可能是曹雪芹的亲戚、朋友,是曹雪芹的作品的见证人。他不把艺术当假,他当它是真的。那天问阿城,如果脂砚斋把曹雪芹的人给写出来如何?阿城惊喜。”“阿城惊喜”,有似灵鹫山佛祖拈花示众,唯弟子迦叶会意微笑的意思。但这是陈丹青所记录木心文学课的闲笔,不能算是木心的正经著作。但木心对阿城的看重是无疑问的。

李劼是少有的以平视姿态论说木心的评论者,但以其才分,尚不足以与木心对话。丹青先生自陈没资格评论木心,但他是个好听众,《文学回忆录》句句都是木心的话,但如果没有丹青先生,哪怕是录音机也不会记得如此精确如此精彩,更遑论整理出版。丹青先生也一直感叹,当年听课的人没有一个接得住木心的话语,以为大遗憾,有好问才有好答,否则不知多少珠玉留世。

说来,阿城才是那个最有资格与木心对话的人。

木心与阿城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