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路|《阿里巴巴与四十大盗》藏宝库原型原来是这里!

标签:
财经健康教育历史文化 |
佩特拉是热门的电影取景地,你一定在《夺宝奇兵》《变形金刚》和《火星救援》等电影中看过它的美景。你还能在佩特拉找到《阿里巴巴与四十大盗》故事中宝藏库的原型。
19世纪的英国诗人J·W·柏根在自己的诗中用“A rose-red city half as old as time”形容佩特拉,即“一座玫瑰红的城市,其历史有人类历史的一半”。
两千多年前,佩特拉的商人纳巴泰人曾垄断东西方的香料贸易,却又突然消失。他们的商业机密是什么?至今没人知道,因为文化同化已让纳巴泰人的文明覆灭在历史中,他们甚至不曾发觉自己的文明正在消逝。反观企业建设,无论今日取得何种成就,企业想要在竞争中基业长青,就要建立自己的护城河。

探索这段历史,会让你发现更多有趣的事情,比如过去的“香料”与我们今天认为的“香料”截然不同,最初香料主要用于医疗和食物保存;“红海”之所以叫红海,不是因为它的颜色,在古代阿拉伯,颜色很可能用来指方位……了解人类发展进程中的各种变化,有助于我们纠正认知偏差,这将极大影响我们的决策。
未来,「经纬出行」将带领新经济领域的创始人和精英们去探索这座古城,在旅行中帮助创始人们积蓄力量、找到方向。
看世界 启程于此
两千多年前,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以南、红海亚喀巴湾以北的沙漠边缘上,有一群神秘的商人,他们极盛时曾控制了东西方的香料贸易,富可敌国,也曾在红色岩石上雕刻出一整个城市,他们还发明了领先一百年的水利设施来抵御沙漠中的干旱。
后来他们又突然神秘的消失,无影无踪。没有人知道他们的城市在哪儿,人们只记得这个神秘民族的名字——纳巴泰人。直到1812年,一个瑞士人发现了沙漠中的佩特拉古城,并证实那就是纳巴泰人的都城,那里是他们的神秘宝库。
你是否知道:为何掌控了香料贸易就能让纳巴泰人富甲天下?为何香料贸易是古代社会最大的财富来源?纳巴泰王国的消亡又其实给我们怎样的历史思考?

今日佩特拉
垄断香料贸易的神秘势力
公元前1世纪左右,纳巴泰人靠着发达的贸易成为了欧亚大陆上最富有的民族之一。对于商业机密的保守也让他们一直保持着神秘。在海上贸易兴起之前,纳巴泰人控制着地中海前往印度、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前往埃及的主要商路,他们还掌握着绝密的货源和商业机密——比如各种香料的产地信息。

公元1世纪的世界贸易
香料贸易和丝绸贸易是古代贸易当之无愧的两大核心,前者的实用性更高,后者作为硬通货的职能更重要。
香料贸易中的香料更准确的中文名是香辛料 (Spice),而非配制香精用的香料 (Flavor)。最早的香料主要是医疗用途——驱虫止痛、消肿化瘀等等。后来也用在食物保存上,由于古代没有有效的食物储存技术,在秋天腌制食物是过冬食物的唯一来源。
早在公元前16世纪,古埃及就已经用香辛料作为保存食物、促进健康和制作木乃伊的手段。中国的中草药出现的更早,也是香料贸易的货物之一。
希腊的植物学研究兴盛,各种香料草药的医药用途被大力开发,香料也被用在烹饪与饮食中;罗马人还喜欢喝添加香料的酒,并用香料制作沐浴、润肤用的油膏——这在圣经中常常出现。
在希腊罗马时代,香料作为当时最贵重的商品之一,价值几乎与黄金相当。耶稣诞生时曾有东方三博士来拜,他们献上了黄金、乳香和没药。
乳香与没药均是罗马时代的主要香料,乳香是宗教祭祀必备,没药则有活血化瘀、消肿止痛、芳香防腐等多种功效。宗教的兴盛也令地中海沿岸对香料的需求更盛。

香料、黄金和传教是促成地理大发现的重要原因,它们吸引着成千上万的人。香料从东方千里迢迢的运来,先到达纳巴泰人的都城佩特拉,然后才在地中海东岸的加沙港装船运向欧洲。

纳巴泰人的商路
现在我们并不清楚纳巴泰人曾掌握着怎样的绝密货源信息,他们大概曾清楚的知道这样的消息:
真正的肉桂仅产于斯里兰卡,而近似的桂皮则产于中国和缅甸,豆蔻核仁产自印度尼西亚的班达海诸岛,丁香仅产于印度尼西亚南部的马鲁古群岛,而胡椒则产自印度。在那些千方百计得到这些稀有货物的消费者印象里,恐怕只是大概知道这些香料是自神秘的东方。
鸠占鹊巢的红色传说
纳巴泰人本来是阿拉伯沙漠边缘一支居无定所的游牧民族,机缘巧合之下,他们来到了以东人的地盘。以东人是一个名字叫做“红”的民族,他们生活在红海以北的红色的干涸峡谷中。
这是怎么一回事?这跟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共同起源——亚伯拉罕也有关系。
生活在迦南的三教先知亚伯拉罕
留在迦南的以撒生了两个儿子,大儿子以扫和小儿子雅各。雅各身为没有继承权的庶子,整天惦记着翻身。雅各正在煮红豆粥的时候,哥哥以扫打猎回来累得半死,雅各就用一碗雪中送炭的红豆粥从哥哥那里换来了长子名分。哥哥以扫也因为红豆粥卖名分的屈辱历史,而被改名叫做以东(Edom,意思是“红”)。
雅各跟天使搏斗后,被上帝改名“以色列” (Israel, 意思是“与天使搏斗的人”),他是以色列人的祖先,他的十二个儿子构成了以色列十二支派。
当年没有珍惜自己长子身份的哥哥以东,就一直生活在以色列王国南部的地区,他的后代叫做以东人,很久之后被同化成了阿拉伯人。

公元前9世纪的以色列地区
当以东接过那碗红豆粥后,他的后代和后代们生活的土地就再也和红色脱不开关系了。以东王国的土地上有着酒红色的地峡——月亮峡谷,玫瑰色的石头城——佩特拉,以及南边的红海。
实际上,红海并不是红色的。据考证,在古代阿拉伯,颜色很可能用来指方位,比如黑色指北边——黑海,红色指南边 (更可能指西南) ——红海。
以色列人的王国分裂成了北国以色列和南国犹大。北国以色列早早被亚述人灭了国,南国犹大被新巴比伦王国入侵后,首都耶路撒冷的居民被掳到巴比伦为奴——史称“巴比伦之囚”。
南方的以东人眼见以色列人的地盘陷入权力真空,就从南方的干涸地带北上进入肥沃的以色列地。以东人搬家之后,红色的土地上很快迎来了一群新居民——东边的游牧民族纳巴泰人
纳巴泰人是罗马时代举世瞩目的商人,控制了地中海前往亚洲的香料贸易。他们的文明高度发达,却不愿意留下任何文字记载,而后又突然神秘的消失了。
纳巴泰人迁徙到了以东人留下的红色土地。其中最有名的一片叫做月亮峡谷 (Wadi Rum,音译为“瓦地仑”)。月亮峡谷是一片干涸的河床,红色砂地在日落时显示出如红酒般颜色,它的阿拉伯语名字意为“酒红色山谷”。

月亮峡谷 (Wadi Rum)
月亮峡谷可能是地球上最像火星的地方,有3部火星题材的电影都在这里取景:《红色星球》 (2000)、《The Last Days on Mars》 (2013)、《火星救援》 (2015)。异形系列的《普罗米修斯》 (2012) 以及《星球大战外传:侠盗一号》(2016) 也曾在这里取景。

电影《火星救援》 (2015)
中的月亮峡谷场景
纳巴泰人的都城
纳巴泰人的都城在月亮峡谷北边的佩特拉,这里曾经也是以东王国的都城。

佩特拉古城是一座在赤褐色砂岩上雕刻出来的玫瑰色石头城。在这里,你看不到平地建起的房子,只有凿山而建的庙宇、墓穴和住宅。

佩特拉古城民居
位于佩特拉古城最大的一条街道上
纳巴泰人很早就在佩特拉附近定居,当他们的文明慢慢发展起来之后才建起城市。根据佩特拉陵墓中半埃及半希腊的样式推算,这座城市可能建造于古埃及时期与希腊化时代之交,建于前3世纪的可能性最大,这时地中海东岸位于希腊化的托勒密王朝掌控之下,中国的秦始皇时代。
希腊的繁荣让纳巴泰人也接触到了城市文明,而后希腊的衰落则让纳巴泰人脱离束缚更加兴盛。在希腊与罗马之交,纳巴泰人达到极盛。他们管理着以佩特拉附近的一串绿洲为中心的贸易网络,从西边的地中海和东边的亚洲而来的人们在纳巴泰人的地盘交易阿拉伯人的乳香和没药 ,也交易死海的沥青。
不过纳巴泰人视贸易路线和货物来源为商业机密,这群神秘的商人几百年来一直穿梭在沙漠商路上,却几乎只存在于附近民族的传说中。他们的都城佩特拉古城也很神秘,在它建城至少两千年后的公元1812年才被一个瑞士人发现,此前人们只在古籍里听过佩特拉这个名字,并不知道它在哪。
进入佩特拉古城,先要穿过一个长长的蛇道 (Siq),这条蛇道曾经是一条沟渠,可能是纳巴泰人高度发达的水利系统中的一部分。纳巴泰人拥有优良的水利设施,他们用堤坝、水库和沟渠控制了历史上的大洪水,并把储存下来的水用于旱季的灌溉,领先了其他沙漠居民几百年。他们设计的结构巧妙地蓄水塔在干旱季节还可以用来伏击侵略者。

沿这条狭窄的蛇道走到尾,视野立即又开阔起来,可以看到著名的佩特拉“宝库”——卡兹尼神殿


卡兹尼神殿

卡兹尼神殿夜景
卡兹尼神殿被如今生活在佩特拉的贝都因人 (保持游牧生活的一支阿拉伯人)
称为“宝库”。这个名字来源于一个传说:历史上的土匪和海盗会把战利品藏在这座隐于沙漠中的神秘古城,地点就是卡兹尼神殿二层的坛中,就好像阿里巴巴与四十大盗的故事一般,现在我们还可以看见坛上的弹痕。《夺宝奇兵》系列电影的第三部在这里取景,让这座著名的石头宝库声名远扬。
失落的城市
纳巴泰人吸收了希腊的城市文明,在希腊罗马之交的时代雕刻出留存至今的佩特拉石头城,并在石头城之上建立起王国。伴随着希腊的衰落,他们以贸易为基础的文明逐渐发展至顶峰。
罗马帝国兴起后,圆滑的纳巴泰人选择与罗马人结盟。在罗马盛世下,纳巴泰人的经商天赋被不断挖掘,很快,他们就忘记了自己曾经的游牧生活和尚武精神。他们在沙漠中建立的绿洲交易站毫无军事防备。
后来,罗马人让纳巴泰人带自己去找原料产地,但严守商业机密的纳巴泰人却只带着罗马人在沙漠里兜圈子,还利用他们打击自己的敌人。
罗马皇帝图拉真(公元53-117年)一气之下征服了纳巴泰王国,以佩特拉为核心的纳巴泰王国纳入了罗马的阿拉伯省。
征服东方的土地对罗马来说受益巨大,罗马每年都要从犹太省、阿拉伯省和埃及省这些东方行省输入大量粮食、酒和油,当然还有税收。

罗马随后对佩特拉的商业地位进行了打压,以免贸易命脉掌握在别的民族手中。比陆运方便快捷不少的海上贸易逐渐兴起,由红海而来的货物可以绕过佩特拉,从西边的西奈半岛和尼罗河谷地直接运往地中海,地中海东岸也开始进行沿岸海运,只在途经的海滨城市进行交易和补给,作为陆路运输要塞的佩特拉城逐渐失去了重要性。
罗马吞并佩特拉后,一群阿拉伯游牧民族记载他们曾入侵过纳巴泰人的地盘,并惊奇的发现这群曾经名满天下的商人已经被罗马帝国教化成了农民,后来甚至还归信了基督教。
公元363年5月18日到19日,死海断层的地壳运动导致加利利地区发生了一场大地震,佩特拉城在地震中被毁灭,少数幸存的纳巴泰人后来也弃城而走,纳巴泰人的都城就这样消失在历史当中,直到1812年为瑞士旅行家重新发现而重见天日。
如今生活在佩特拉的居民是沙漠游侠贝都因人(Bedouin)。贝都因人是一支至今仍以氏族部落为基本单位过着游牧生活的阿拉伯人,酷爱放荡不羁的生活。

贝都因人
“贝都因”在阿拉伯语的原意就是指“居住在沙漠的人”。他们逐水草而居,住在可以随时迁移的帐篷里,养驼、养羊、狩猎、劫掠为生,更多的收入还来源于向沙漠中的商队收过路费。近几十年他们也已经开始向城市中迁徙,不少人开始做旅游的生意。
历史的方向
当我们在佩特里古城里漫游,作为壮游者而非简单的旅游者,我们不由得要问,佩特拉除了是一处旅行圣地,它在人类历史中又怎样的意义?这座消失的古城是否能让我们更理解历史?
随着文明之间交流的增加,文明个数的减少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大方向,并且无法逆转。与古代比起来,发达的现代社会拥有的文明数量非常少。公元前一万年,地球上有数千个人类文明;到公元前2000年,文明的数量缩减到了几百个;到15世纪欧洲地理大发现开始后,文明的数量更是急剧下降。
根据尤瓦尔·赫拉里在《人类简史》中的分析,统一文明的驱动力有三种:货币,帝国和宗教。纳巴泰人兴起的原因是香料贸易带来的巨大财富,他们屈服于货币这个有史以来最普遍也是最有效的互信系统,跨越地域、民族和宗教来进行香料贸易。
吞并纳巴泰王国的罗马则有帝国和宗教的力量,征服了前者,并用自己强大的经济、政治、法律和宗教规则去教化前者。
当纳巴泰人使用罗马货币、向罗马交税、臣服于罗马皇帝甚至皈依基督教之后,他们已经和罗马享受着同一套经济、政治与宗教秩序。
文化同化的力量如此可怕,以至于纳巴泰人都没有意识到,他们自己的文明已经湮灭在了历史中。千年之后,只留下佩特拉这座神秘的城市,成为人类历史中的一块宏伟“化石”。

罗马帝国建的哈德良门和 Cardo Maximus 大道,佩特拉

大神殿,佩特拉

远望佩特拉
References:
1. Harari, Y. N.
(2014). A brief history of humankind.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