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风小学我的母校之一(修改版)。。。。。
(2017-07-10 14:18:24)
标签:
情感回忆 |
分类: 杂谈 |
修改此回忆一文,其因是前不久(七月一日),同有着五十年来,基本上了无音讯,人生重要的启蒙受教育阶段,我们敬爱的王南山老师和部分的同学们,在鄂州的相聚,王老师在阅读了该文原作的过后,对自己儿时模糊记忆之中,文中所存在的一些出入和差错,进行了点评和指出以后,自己本着严谨和认真的精神,在原作(仍然保留)基本不变的基础上,而特别进行了重新的补充、修正和更改。。。。。
团风小学位于团风镇两条主要街道之一的粮道街;记得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刚开始上学时,实际校门当时是在学校运动场那边的,其校门就是在围墙上开个洞口而已,那时由此进校门,必须要经过的是条路且路边还有个水塘(现在才知道那条路,实际上是家乡团风老街当中,颇具有历史纪念意义的,也是当初最热闹的街道之一中山街,如今已经是面目全非的几乎没有了);只是到后来校门才正式改到粮道街的,当时对着粮道街的校门是:右边是平房教室,左边是前后两栋小两层的教职工用房,其校门是由教职工用房和平房教室之间的通道,自然而形成的;由校门进去,也就是好多栋平房教室,学校的最后面,也就是原来老校门所处的方向和地方,有着在当时的自己,感到很大的运动场和很长的围墙;记得上学的自己,那时是经常在运动场上,踢足球、跑步等;运动场内砂坑、单、双杠、秋千大约这也都是有的;另外还有蓝球场和水泥做台面简易的乒乓球桌等等,在那时我上学时期的母校,教室全是那种带廊的,红砖瓦屋面的平房教室,教室的地面好象连水泥地坪的都不是,就现在来说,真是很简陋的!从中途缀学,并一直到我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参加工作,以及以后诸多的时间里,我也不知是因为当时在外工作,回家乡少的原因,还是出于其他什么心理状态,自辍学后可真的就是从来没有去过!
也许是中途辍学的原因,小学在我的记忆中是朦胧和模糊,但又是很深刻的!朦胧和模糊的是:不记得那时的校长是谁?校领导有那些?一个年级有几个班?本班班长是谁(现在才知道班长是张则英同学)?班干部都有那些?又是谁?仅只记得自己好象一直是年级的二班(实际上是年级的三班),一年级的下学期入少先队的,想当初能早早就带上红领巾的我,是天真、开心和高兴的!只记得自己在学习等各方面,是从来没让老师们为难和操心过;现在想来,实际上孩童时代的我,怎么说也上了几年的学;可到如今的自己,所在班当时的那些班干和等级都不记得了?也是有些说不过去的!?但的确是记忆中全无,以至于现在还时常噢悔不已!也为不记得和遗忘的那些而深表歉意!现在想起来,那时是不是真的太过于单纯了!
孩童的时候,虽然就上了那么几年的学,但的确是倍感珍贵和难以忘怀的。。。。。
我的那些站在讲台上辛勤耕耘的老师们
那就是:我印象较深的几位老师们,刚上学初时,一年级的刘老师,刘老师那时可能就有50岁左右的了,身材较小,个子不高,但很有气质和风度,白晳的脸上满是慈祥和微笑,上课时温和且轻声细语,对待学生的态度,就像一个慈祥的老太太,从来就没有很严历的教训和批评过任何学生,使学生除了听话,那就是很自觉的好好学习!孩童的自己,内心里总感觉到,刘老师就有如是自己的婆婆和外婆般!可能是因为那时小和糊涂吧,没记住老师的名字而感到遗憾(现在才知道是刘望葆老师,而刘老师那时的实际年纪才40多岁)!刘老师可是从一年级,一直带到二年级的啊!
王南山老师是从三年级开始带我们班的(实际上是四年级),王老师名字虽像个男的,可实际上是个五官端正,非常美丽和漂亮的女性!典型的一个东方美人!王老师第一次来上课,就让我这小小年纪的学生感到惊叹!老师看似外表漂亮、随和,可初次的课堂纪律,确是非常之严格和认真的!自己当时就有一种感觉,让你这做学生的不得不望而生畏,肃然起敬的了;王老师普通话讲得很纯正,几乎每讲一篇课文,都可以说是带着感情在讲和在说的,很是深动!在讲完课文后的空闲之余,有时还插入一些精彩的故事,让学生们回味无穷;另外,王老师还有一付好嗓子,能唱很多好听的歌,并且还认真的,也是带着感情的教唱学生,可以说是多才多艺!在班里还组织了文艺表演队,也曾记得那时我也参加了,在“六一”儿童节期间,有幸的还在团风大礼堂的舞台上表演过;王老师在对待学生的学习,和课堂上的气氛及纪律都拿捏得很准,学生都喜欢听她的课,课间十公活跃和温馨!可以说,学生们即爱她、喜欢她、又怕她!在现在看来,王老师不仅教学和管理有一套,而且很是平易近人,对每一个学生,都是很尽职尽责的予以关心和爱护;记得我有次重感冒发烧,在家卧床休息没去上学,王老师却带着班上一大群同学来看我,那时的我可是心里很感动的啊!王老师还经常到学生们家里,去进行家访,补习功课,问寒问暖!
张铭东老师也是三年级(真正的是三年级)开始带我们班的,张老师个子高高的,人很精神也长得帅,与我们的王南山老师在一起,在那时就是学校内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用现在的话来讲,两人在一起,简直可以说是金童玉女!张老师很有才华,就是上课时太过于严肃,从来就没有给个同学们笑脸,再加上张老师除了正而八经的上课外,很少与同学们交流;使学生们对他,只是有着畏惧的情绪,且没有亲近感!以至于后来,我们的张老师和王老师,在学校谈恋爱时,那有些调皮的同学尽搞些恶作据,让我们可亲可爱的王老师也跟着受些难堪!在当时小小年纪的我也只能在心中,替我那敬爱的王老师打抱不平!
当然还有那些模糊记忆中诸多辛勤的老师们,如汪老师,还有把珠算盘挂在黑扳上,满头白发却又记不起名的珠算老师(在这里实际上,汪老师应为王义臣老师,满头白发的珠算老师为杜家振老师,还有教算术的宋国珍老师,教体育的何昌达老师)等等;也就是刚开始学习珠算那个时期,正当学习和较好的记事之时;大约在五年级的时候,文革就开始了,也就是那个时候,在学校里也难以学习到什么,加上家庭生活困难,五年级的我就开始半工半读;六年级虽然父亲给我在学校报了名,但实际上那时的我已完全自愿的离开学校,年少的我就只想为自己的父母排忧解难,缓解一下家庭的生活困难,投入到社会劳动大军的行列之中去了!
简单轻松的学习生活
虽然就那么短短几年孩童学习,却在朦胧的记忆中,感觉到当时学习的课程,好象还是有很多的,语文、政治、数学、德育、体育、毛笔字、绘画、地理、历史、植物、珠算等等;只要是按时上课,认真听讲,一般老师布置的作业大多是可以在课堂上完成的,除了在课堂上完不成的作业外,让你也不得不尽快的,赶在天黑之前去完成;因为那时的晚上,在家学习和做作业的条件是有限的,没电灯不说,小小煤油灯的煤油还得靠供应,晚上家庭点灯照明都不够,又那里去供你学习和做作业的呢?想看点其它的课外书籍还得到大街上,借着路灯下那散射的微弱之光!
期中和期末考试时,自己好象从来不是提前,就是按时交卷,与绝大多数的同学一样,成绩都是很不错的;学习上不是感到很费劲,是简单、快乐和轻松的;在学习期间的放学后,有时小伙伴们,还经常在一起玩耍、打打闹闹的、讲讲故事、互相之间还传传其它的课外书籍、小说、读本等看看;有时还能帮助家里做点事情,捡柴、拾肥、放猪、养鸡等;那像现在的小学生这样单一,除了学习还是学习,童趣不在般的紧张和辛苦!
在那个时代哟,学习用具也是简陋的;除了必备的铅笔和毛笔外,大多用的是蘸水笔;自来水钢笔和圆珠笔都是很少的,连整瓶的兰墨水,同学们都舍不得买着用,用的墨水大多都是,用一分钱买的颜料加水来调制的;除了学校发的作业本外,纸张也少,做作业打草稿,多数就是捡来的烟盒和废弃报纸、纸张等,那里又谈得上,有什么正规的草稿纸了;练写毛笔字的墨汁,都是在砚盘内,用墨汁条加水细磨出来的;记得有一次,我那用二角八分钱买的砚盘,被班上稍微调皮的,名叫邱国林的同学借去用不说,还给摔破了;放学后到他家去索要无果到没什么,因为那时彼此的家境都差不多,只是后怕回家时无法说清,怕父母大人怪罪自已不珍惜,而无法交待的啊!想想看:对一个经济不宽俗,且困难的家庭来说,二角八分钱?可在当时,是能买到三到四斤大米,或六到七个鸡蛋的呀;写字做作业用铅笔时,也都是将铅笔用到最后,剩下的短短那么一点笔头,还要用套毛笔尖的笔筒,套着继续用;同学们多数都很朴质,小小的年纪,大多都知道节俭。没几个同学有像样的书包;那种铁板做的,表面喷着各种花色和动物图案的,长条型的小文具盒,在当时就是奢侈品!那像现在的学生用具,丰富有趣、五花八门、应有尽有!
母校在江边的那片地
记得在那个时候和年代里,学校在团风的江边还有着很大的一片地,那片地是供师生们轮流去劳动和种植的;邻近地的附近有一个大池子里,全都是有机肥,说得通俗的,也就是粪便类的肥料,平时也都是靠老师和同学们,利用上劳动课的时间,不定期收集并集中在此;那个时候可没什么化肥哟,有也是很少的;那块地在当时的我,感觉是好大好大的一片呀;每个学期总有那么几次,也就是上劳动课的时间,或是周末的下午,老师都要带着学生们到地里去劳动的;其小麦和棉花的交替种植,也就是在那个时候知道的!在劳动时,老师们以身作则、身先仕卒般的重活累活抢着干;记得有那么一次,师生们给地里施肥,老师们是用扁担挑着两个木桶,同学们是两人用扁担或木棍子,合抬一个稍小的木桶,你来我往的欢快的奔忙着;我那王南山老师,挑着的木桶,绳子突然的断了,一下子失去平衡,那桶可是一前一后的,震落在地上,桶里装着的有机肥水,可是戝得王老师的全身上下,当时要说有多难堪,就有多难堪,那可是又臭又脏的啊!可我那一向注重整洁和爱干净的王老师,并没太在意这些,只是随便擦了擦,焉然一笑!仍然继续带着同学们,愉快的劳动着;孩童少年的学生时代,不定期的参加劳动,那是很有意义和收获的!也是值得现时小学、中学、高中乃至大学的借鉴和反思!
曾记得过“六一”儿童节时,学校大多都要在团风人民大礼堂,举行庆典活动;活动结束后,就是老师和高年级的同学,抬着用竹子编的那种大篓子,里面堆着满满的,一个个的大白馍馍,一~三年级每个学生一个,四~六年级每个学生两个,大白馍馍发放结束后,校领导最后都要在大礼堂的主席台上讲:“同学们,这大白馍里也都有你们自己辛勤劳动的收获和结果”;言词不在尽中的体现了,“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啊!那时的自己,拿着大白馍馍都舍不得吃,总是要拿回家中与家人共享!
值得回味的午休制度
记得那个时候,学校要求同学们,中午放学回家吃完饭后,就必需按时返回学校,由老师带着学生们,一起在教室里午休;当时老师就扑在讲台上休息,同学们就扑在课桌上休息;午休前和午休结束后,那可是都要打玲的呀!午休玲声一响,大家就了无声息的开始休息;午休结束玲一响后,老师就要依次叫醒,并带着同学们,伸伸腿、扭扭腰、活动活动身体,搓搓脸、做做眼保健操;(这眼保健操在上午上课前,也几乎是必做的)正式上课前,还要提醒和强调,并要求同学们,端正其学习坐恣;也许就是这些良好的习性,使我们那个年代的学生,极少有近视眼这类的毛病!午休时的那一片寂静和温馨,即保证了学生们中午能拥有充足的睡眠,又无形之中,体现了学校和老师对同学们的关心和爱护;这在当时的环境和条件下是恰当的,更是难能可贵的!学生们也许就是在这良好的习惯和氛围中,绝大多数的学生,都是很自觉的能够来约束自己,尊敬老师、遵守纪律、认真学习。
劳动课与课外活动
在我们那时上学的年代里,好象劳动课与课外活动是紧密相连的;除了前面所述的去江边那块地里劳动外,实际上还有多数的时间,都是到大礼堂、电影院、车站候车室、轮船候船室等公共场所,去打扫卫生;甚至于团风的中心正街、粮道街、里弄,在当时也都留下了我们满大街扫地、清理垃圾的痕迹;而最值得提倡和具有深刻内涵意义的!就是去孤寡老人家里和孤儿院里,以及上寨街我本家,方家祠堂改建的敬老院里,帮助那些孤儿们和老人们;扫地、挑(抬)水、(那时可是没有自来水,只有井水的哟),清理卫生等;让我们小小的心灵,就知道去做好事、爱干净、讲整洁、讲卫生、尊老爱幼和富有同情心的,去帮助和爱护那些弱势群体!以至于同学们,在上学或放学的粮道街路上,看到那些拉着板车、推着独轮车人们的艰辛!大多都会情不自禁的,要上去帮着推或拉一把!由其是在粮道街与内堤,上下坡处艰难时,更是如此!
除此之外,学校还要不定期的到乡下去集体参加劳动的,帮助生产队做农活;记得有一次,我们老师和学生们坐着小船,到团风江对面的叶路洲还是罗霍洲去劳动;当时同学们干完农活后,就在当地农家去吃饭,我那秦建同学因口渴得很,就在农家的小碗柜里,找到看似茶水的一碗水,端起来就咕哝咕哝一口气的都喝下去了,其实他喝的那是什么茶水哟?那可是农家老大妈刚用肥肉熬出来不久的,正准备为我们做菜的猪油啊!要知道在当时那个年代和时期,有那么点肥肉,来熬点炒菜的油实属不易的啊!不过,那小子喝了以后的几天里,可是很闹了一段时间的肚子;同学们为此事还开心和取笑了好长的时间呢!
文革时期的小伙伴们
大约是学珠算的时候,文革就开始了;也就是前面说过的,记忆中较深的,我们那满头白发的老师(杜家振老师),将珠算盘挂在黑板上,费劲吃力的与学生们,讲述着如何学习该课程时;下面的课堂纪律就乱糟糟的,没多少学生听讲的了;小小年纪的同学们在当时,也都被那红海洋的气氛感染着、兴奋着!天天就是学毛著,背“老三篇”,唱着“抬头望见北斗星”、“北京的金山上”、“大海航行靠舵手”等歌曲,以及“造反有理”等语录歌曲;老师们无法上课,学生们自由散漫;年少的自己,那时也与班里大多数同学一样,亢奋且充满着激情;当起了红小兵,经常与同学们跑到中学去,与红卫兵小将们在一起,去帮助他们刷浆糊、贴大字报、撒传单等;甚至还与同学们一起在学校,闹着要与中学生们去外地串连的啊!
由于闲散无事,又被那种激情的潮流所感染,也做了些现在看来,不可思议的事情;与张建等同学在一起,自制些宣传幻灯片,就在他汽车站的家中观看,与杨高潮等同学在一起,小伙伴们凑钱买些花花绿绿的纸张,偷偷的在团风大庙弄子内,他父亲所在单位,区委的办公室内,刻蜡纸,油印些语录、口号等宣传品,四处张贴、抛洒;几乎完全的融于到那,狂热的时代潮流中去了!
现在回想起来,在那个时候,也的确是没有学到什么正规的文化课,单从数学这门课来讲,什么有理数四则运算、分数、简单的代数等都没有学习过!也就是在那自由闲散的时期里,大多数同学求知欲还是有的,私下里还是互相传阅着不少的书籍和读本;近代小说有:“上海的早晨”“青春之歌”“战火中的青春”“铁道游击队”“平原枪声”“平原游击队”“野火春风斗古城”“红岩”等等;前苏联的小说有:“静静的顿河”“卓娅和舒拉”“青年近卫军”“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叶尔绍夫兄弟”高尔基的“母亲”等等;古典小说有:“红楼梦”“西游记”“水浒传”等等;记得连小楷毛笔字的“薛仁贵征东”的线装书籍,我也曾看过;甚至还有当时私下流传的,“第二次握手”“一双绣花鞋”“梅花党”等手抄本,也都是在那个时期,或曾看过,或曾和小伙伴们的故事中听过;当然还有科普类的,如十万个为什么等其它类的一些书籍。
也就是那个时候,出于学业的荒废,和想帮助缓解一下家庭经济的困难;中途自动辍学离开学校,投入到挣钱帮家的行列中去了。而我那些在读的同学们,好象就是我们的这一届,在小学还读了个七年级后,与低一年级的同学们,合班后才升到初中去的啊!
班里同窗的小伙伴们
在一起共同学习几年的同学有很多,但由于年久时长,的确是难以记全的!能追忆和记起的同学名单,大约也只有三十几位,而且童晓毛还不是本班的同学,(原所记同学名可见原文,现省略作补充更正如下:男同学有张建、杨高潮、龚金建、施建平、胡家林、施炎林、秦建、梁宏、徐德超、徐恩德、方回斌、廖传东、团才圆、夏传岸、芦小泉、韩守良、王启望、王新安、汪太平、邱国林、陈勇、邵希耀、汪金山等等,女同学有:秦俭、张则英、柳锦霞、王玉平、王小微、邱建平、方建美、任建新、陈菊英、刘建英、朱腊荣、余凤英、胡秋华、汪凤兰、万惠生、程金花、周元华、段冬英、韩慧清、刘金山、林淑芳、孙细芝、叶东珍等等,再加上本人共计有四十七位同学;)这其中:勤(秦)俭和勤(秦)建是姐弟俩(实际上还有韩慧清和韩守良姐弟俩),姐弟俩反差很大,姐姐很有气质,文静、干净、整洁,弟弟却天天流着鼻涕、衣裳不整的像个跟屁虫的样子;小个子梁虹频有点音乐细胞;小个子徐德超头上没几根毛不说,外号还很多的,什么“狗婆、脚盘”的;廖传东不知是留级,还是其它什么原因,中途到的我们班,刚来的时候那小子不知为啥,眼睛肿得成一条缝样般;班上最数调皮的是邱国林,不遵守课堂纪律就罢了,还东打西闹的不得安宁,每次考试时成绩不好,还大多被老师关在教室里,要求考完后才能回家;我那表妹邱建平,频有点大家闺秀;柳锦霞好动和活泼;而任建新却是闷声闷气的不爱做声;我同桌的程金花和万惠生有点相似,土里土气般的老实砣子;诸多同学的孩童年少时代,那不拘和纯朴、天真、活泼、幼稚、可爱、可笑等等,那能一下子记得全和说得清的哟!但的确都是值得回顾和深深地怀念的!
实际上在我提前工作后不长的时间里;上世纪七几年期间,同学们大多先后在不同的时间段,也都相应的参加了工作;那个时候仅知道的有:秦俭在团风卫生院上班,秦建在湖北省汽车运输团开车,张建在团风水厂工作,徐德超在团风造船厂上班,张则英在黄石煤炭局医院工作,任建新在黄石下陆东钢上班,施建平在黄石大冶钢厂工作,邱建平在武汉铁路局武昌客运段,武昌—北京的37/38次列车上做乘务员工作,好象还当过该列车的列车长,柳锦霞在黄州巢丝厂上班,汪风兰在团风的中心食堂上班;方回斌和童晓毛(童晓毛应该是低一年级的)是一起,从中学的时候就去当的兵,俩人复员后,方回斌回团风开车,童晓毛却是在大冶金山店铁矿工作;同学们中,除大部份参加工作外,也有少部份的一直继续读到高中的;那些继续读高中的同学啊,最后的结果还是下放农村;由于下放得较晚,大招工的高潮又过了,返城的机会和希望就较少了;听说回城和参加工作的途径和方法,多数是靠父母退休顶职,或是当兵等等;这其中:龚金建就是去当的兵,后来复员回到团风,在团风黄冈县二医院工作;而杨高潮听说是下乡后,是在公社付书记的位置上,推荐上的大学,这小子一直了无音讯,也不知现如何的了得!
年少的我自在外地工作后,其上班和工作及休息的地方,又正是当地学校,学生上学放学的必经之路;那时就是十分羡慕,那些与我同龄般的少年上学和放学!也自然而然的怀念自己上学的年代和情景,自然而然的就怀念我那,诸多的同学和儿时的玩伴们!也就是在那个时候,还特意地把同学们的名字,估记是八九不离十的,都记在自己的小日记本中;而本人现在外,只可惜那小本本没带在身边(后来回家也没找着),所以对一起的同学们,又那里是记得那么全的呢?对此,为那些暂时难以记起的同学们,说一声对不起!惭愧哟!也为我那在追记中记得不全或不实,以及还有那糊言乱语、信口开河、放肆或不当的评语,而涉及到的众位同学们,同窗小伙伴们深表歉意!在这里需要说明一点的是,大约是在九三年我回家乡之时,曾委托在团风县二医院工作的龚金建同学,希望他能帮着把我们儿时的同学们,都能建立起联系来,并有机会组织起来聚一聚,也不知为啥,这么多年过去了,这小子是一点动静也没有啊!
感悟和深思
“人之初,性本善”,人生的初级阶段,尤其是孩童和少年时期,是塑造人生的关健时刻和重要时期;除了自身父母的优良品质、高尚情操、正确引道、方法教育得当外;除了从小就要学会,自身的自我约束和进取外;更重要的还是孩子们进入的学习阶段,学校的培育机制、社会风气、教师的为人师表、言传身教都是很重要的,是直接会影响孩童和少年时代,在“德、智、体、能”等方面,全面而又健康发展的!是直接关系到人生成长正确与否的关健!
自离开母校后一直也没曾再去看过,现在的母校,一定无论是在硬件上还是软件上,都与我们那个年代比,肯定都有着很大的变化和进步了;但不知母校江边的那块地是否还在?那种集体的午休制度还在延续没有?那劳动与课外活动的优良传统及精神富有的内容,保持和发扬下去了没有?也不知团风由镇改县后,母校的所在地是否还在那儿?是否搬迁新建否(地点还在那里没变动)?
年少的我中途提前辍学,想来学校的毕业生花名册中,可能根本也完全是找不着我的了,或者说,还根本就没这个学生的了;但不管母校是否记得,还是不记得有我这少小离家,一介平庸之学生,但团风小学依然是我的母校,这是不争的事实!母校始终在我心中是神圣的!因为,那是任何人的人生中,难以抹去和不可忘却的美好时光及重要阶段!所以,还是想利用其空闲之余,仅借此文和拙作,来怀念母校!怀念在母校与众多的同窗,孩童年少时的伙伴们一起所渡过的,那段单纯而又快乐的时光!怀念和感谢我的那些,从事启蒙和教育尊敬的老师们!道一声,你们辛苦了!鞠躬!谢谢!
与之同时的是:
也但愿那个年代,良好的社会风气和值得借鉴的教学培育机制,具有丰富精神内涵的教学模式和方法能继续的传承下去!
也感叹现在的孩子,除了太过分和单一强调分数的学习而童趣的不在!
也感叹现在青少年素质教育是多么的重要!
也感叹自己没什么文字功底、才学粗浅的不能完全表述出来,而深表歉意和遗憾!
二0一0年八月十九日草写于云南蒙自
2017-7-10修改于湖北黄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