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式太极拳一路75势动作要领(一)
标签:
安徽苏锋健身气功太极心意修身养性意拳大成 |
分类: 太极武学 |
在上周末开始的陈氏太极拳高级班中,我以教授陈氏太极拳一路75势为抓手,讲解陈氏拳缠丝功、桩功、找劲、推手和打法,效果很好。
许多学生反映,一天的教学收获很大,特别是打法和推手的教学是大家对太极拳有了崭新的认识。由于注重桩法、找劲、缠丝功等基本功法的教学,甚至有的刚开始接触陈氏太极拳一路的学生也很轻松地学会了动作,深感欣慰。
http://s8/mw690/001Vqqdlgy6Uvrw5mhpc7&690
现根据自己体会以及前辈论述,将陈氏太极拳一路75势动作要点分期简要介绍如下:
第一势、预备势:
1、要求立而不挺,顶劲领起(头要正直,头顶似有一物,勿使其掉下,虚虚领起),唇轻闭,齿微合,下颌微内收。
2、松肩(两肩有意放松,无意下沉)、含胸(胸部放松,不内凹外凸)、塌腰(腰部放松),屈膝松髋,盆骨端正,裆劲圆虚,使心气下降。
以上要求,不仅在预备势中,而且要在整个拳套的每个动作中,都必须注意做到。
第二势、金刚捣碓:
1、何为金刚捣碓?神话传说中,金刚神名修炼之精,如金如刚其手持握降魔杵。此势右手捏拳如杵之势,左手曲如臼之形,右拳落于左手心中,如石杵捣碓。故名金刚捣碓,此为象形取义。此势应练出威武之气,特别是最后震足与右拳击左掌心,更显出雷霆万钧之气势,表示这一拳势结束。
2、此势需把握好缠丝劲。缠丝劲是构成陈氏太极拳的核心,贯穿于一切动作过程的始终,此势经历了里外、上下、左右、前后、大小五对不同方位的缠丝,练习时要以身领手,达到上下相随、节节贯穿。注意上下肢顺逆缠丝的同时,还要注意身法,否则就会适得其反。关于什么是缠丝劲及其重要性可参见我的博文《太极拳者,缠丝法也》http://blog.sina.com.cn/s/blog_692ee6430100kb8l.html。
3、左足向左前伸出,要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轻而不浮(陈氏太极拳凡是开步皆如此)。
4、右拳落于左掌心内,与震脚要协调一致,劲整、气下沉。
5、震脚的作用,是使全身之气下沉,并有利于血液循环。传统养生功法中有“背后七颠百病消”一说,如站立过久感到疲乏,而环境又不允许走动时,两脚以脚尖点地,将脚跟提起,再落下微震,这样运动数次,同样能收到恢复疲劳的功效。震脚的轻重,根据习练者的年龄与身体的强弱而定,但无论轻重都必须使下沉的气整。劲的整否,可根据震脚声判断。
第三势、懒扎衣:
1、右手展开指肚用力,左手叉腰,虚虚拢住,不可用力,用力犯硬,运转不灵。
2、在即将形成定势时弓右腿,右掌逆缠旋臂向右展开的同时,左腿用力,膝关节与髋关节不可蹬直(套路中任何动作髋部都不可挺直)。
3、定势时,调整全身,特别注意放松左髋,使身法端正,气沉丹田。
第四势、六封四闭:
1、两手由捋转按,要以腰脊为轴。在左右转动时上体仍须正直,不要前俯后仰。两掌向右按时,以右掌为主,左掌为辅,气要贴脊背,裆口要圆。
2、重心由左腿移向右腿,右手在胸前中线、左手置于耳前下合劲时吸气,往下按时,深长悠缓地呼出一口气,呼气停止时,两掌也恰好停止,此势以呼气为主,动作配合为辅。
第五势、单鞭:
1、右手捏拢向上提时,肘易架起来,因此要注意随着身体转正时沉肩坠肘。
2、成势时,顶劲要领起,裆要开圆,髋要松,身要正,胸要虚虚含住,方能心气下降,气沉丹田。
第六势、金刚捣碓:
1、双手捋向右略快,左手向前挤要慢。
2、右脚上步时,左腿要控制好重心,以腰带腿,切忌将腿硬拉向前。
3、震脚前,右拳上提重心须下沉,震脚时将周身之劲发于右脚;身体不要有意下沉,更不能向左右倾斜。
第七势、白鹤亮翅:
1、此势是明显的大开大合,两腿虚实要分清,手合足开,手开足收,上下相随。右肘两次抬起并且高于肩,不能有架肘之意,肘尖下垂。
2、在即将成势时右肩容易出现顶劲的现象,主要是因为重心没有完全移到右腿。如重心控制在右腿,并随着转体以身领手而开,就会做得圆满顺遂。
第八势、斜行:
1、右手向右划弧时,以腰裆膝带动肩、肘、手,但幅度较小,同时左手不要跟着向右转。
2、由于身体向左转幅度较大,必须将两髋松开,双膝微内合,膝盖勿挺直。
第九势、搂膝:
1、此势顾名思义是双掌从膝盖下掤起,由开转为合,必须身体先动,而后身体先回,以身领手,虚实分清。
2、成势时要含胸、塌腰、坐腕、屈肘、屈膝、圆裆,周身相合。右脚踏稳,左脚虚点,有欲进之势。
第十势、上三步:连续上步动作,身法、步法、手法,必须协调一致。
第十一势、斜行:参考前文。
第十二势、搂膝:参考前文。
第十三势、上三步:参考前文。
第十四势、掩手肱拳:
1、上三步在迈第三步时,左手就开始向里与右手相合。
2、右拳前击和左肘后击要协调一致。发劲时要求“劲起脚跟,行于腿,主宰于腰,发于梢节。”这是太极拳的发劲规律,拳论中说:“太极拳,千变万化,势虽而不侔,而劲归一者。”这就说明只要掌握其运动规律,在任何角度和部位发力,都能够做得得心应手。
第十五势、金刚捣碓:参考前文。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