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李存修:用生命去旅行

(2011-03-16 16:33:16)
标签:

杂谈

http://s10/middle/692e5f56g9e95734a6339&690

    当你背负沉重的行囊和巨大的荣誉时,还没有弄清楚生命到底需要什么。这一点应该说并不深奥,生命需要清新的空气,生命需要灿烂的阳光,生命需要曲折的经历和大自然无私的净化与过滤,每个人都会有许许多多值得自己骄傲的成就与功绩,但这些辉煌有时是短暂的,一时的,只有人生的经历是难忘的、永生的,是一生的最永久的财富。

 

ML=财富生活  L=李存相逢

ML:近年来,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已经成为一种时尚,国外游尤其热闹,人们一窝蜂地涌去,拍照留恋、到此一游,再买点纪念品,回来便增加了聊天的话题和炫耀的资本。您对此是怎么看待的呢?

L:在海外旅游,无论是在南非、中非大森林、南美洲还是密西西比河,我都碰到过我们的同胞。他们说:我们的世界变了,可以一个国家一个国家地走,我们有的是钱,我们已经没有土地了,我们的钱就是旅游,不然一辈子也花不完。我问,那你们国内去过什么地方呢,三峡、黄山去过没有?他们说没有,我们国内不想看,就是想到外国来看。

对此,我是不赞同的,我的看法是:旅游首先还是看我们的国家,我们国家有一些历史的、文化的、民俗的非常好的景区,应该先去这些地方。为什么呢?你没有经验、知识,没有旅游的经历,盲目外出其实是浪费了资源。旅游应该由近及远,由里到外,由浅入深,我们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去选择旅游目的地。

其次准备工作也很重要。我早些年去印度考察印度的文化,后来写了一本《印度之旅》,发行非常好。这本书出来以后,我接待了一拨又一拨的青年人,他们都是准备去印度的,想了解印度方方面面的情况,交通情况、安全情况、语言情况、吃饭情况,到哪个地方比较适合,还有买机票的问题。这很好,说明他们都在做准备工作。旅游不是背个包,带个罗盘针,打把雨伞就行了,还要有理性的、知识的、思想的、文化上的一些准备工作。有的人说我就是出去玩一玩,玩也无可厚非,但还是希望对你去的目的地多了解,从报纸、图书、电视、网络等途径甄别一下,认真整理一下,有的人去了三次比不上你有准备的去一次。

 

ML:中国人有种观念,旅游就是出去玩,是大人的事,孩子应该多用功读书,等将来出人头地了,挣到钱了再出去玩也不迟。您认为这说法有道理吗?

L:中国自古就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之说,说明二者是并重的,但如果二者选其一,急功近利的中国人通常会选择前者。

我是做旅游的,是个旅行者,原来我孩子小的时候,只要上路就带着她。我发现每出去一次,回来就会有些不同。这是潜移默化的变化,不一定很明显。很久以前,有一本带图画的唐诗,有一首诗:“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上面画着一棵迎客松,有一年上泰山,小孩还不到两岁,我抱着她,孩子一见迎客松,突然地就背出了那首诗。我感觉这就是旅游对小孩的教育。

延伸到外国,我曾在美国一个家庭里常住过,他们家有几个孩子,从幼儿园到中学的都有,可从来没见他们做过家庭作业,他们在干什么呢?晚上没有一个在家的,他们都出去了,不能把我锁在家里,就邀我一起出去,往往是两口子带着孩子们出去,有时同行,有时分道扬镳。参加形形色色的五花八门的社会活动,这就是美国的小孩,他们不在家里做作业,但是从来也不在家看电视,他们全部参加社会活动,有体育、歌舞、故事、比赛活动,还有体操等,大人参加孩子的活动,孩子也跟着大人活动,我们看起来他们就是没老没少的。

所以,我们在旅行的时候,把身边的能够带的小孩子带出去,因为不接触社会是不行的。把我们的孩子带出去见世面,在实践当中学习,在旅行当中学习,这样有利于他们将来更好地融入社会。

                                                                                (全文请见杂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