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寻访丹阳南朝陵墓石刻(文)(一)

(2014-02-19 21:43:30)
标签:

齐梁

丹阳

南朝石刻

骑行

寻访

分类: 中华迷恋

 

建康陵墓尽残丛,石兽苍凉夕照中。

断碣飘零三国雨,铜驼惨淡六朝风。

神州河朔悲丧乱,南部江山苦战攻。

最是西京俱泯灭,不堪回首旧金墉。

                                                         ——朱偰《吊六朝诸陵》

http://s5/mw690/001VpLHqgy6GIv5wyYk94&690

南朝(公元420年-公元589年)是东晋之后宋、齐、梁、陈四个朝代的总称。南朝各代均建都建康(今南京),其领土范围为中国南方。南朝距今已一千五百年,历史的尘烟已被岁月涤荡。然而因为其都城南京距我们较近,而常州又是齐梁帝王乡,因而我们周边一带多少还是保留下来一些遗迹。在这些南朝遗迹中,相对保留了历史原貌又最能够为我们所欣赏到的就是陵墓石刻。南朝陵墓大体集中分布在南京的江宁、栖霞,镇江的丹阳、句容一带,由于历时悠久,陵墓的地上建筑和封土早已杳不可寻,唯有那神道入口处的一对对祥瑞石兽静静矗立墓前,历经千年风雨,冷眼旁观世事变幻。

http://s2/mw690/001VpLHqgy6GIvnGO77c1&690

南朝陵墓石刻上承秦汉,下启隋唐,与同时期的北朝石窟艺术遥相媲美。然而北朝石窟艺术更多地体现了外来宗教造像形式,如北魏云岗石窟、龙门石窟沿袭了古印度石窟传统,并交织了少许胡风。南朝陵墓石刻则是汉族造像艺术的美丽升华,是本土文化的绚烂绽放。

目前,有据可查的南朝陵墓石刻地面上共存有三十二处,其中帝陵十二处,王侯墓二十处(包括失名墓八处),陵区入口一处;按地区划分,南京栖霞区十三处,南京江宁区七处,句容一处,丹阳十一处;以时代划分,宋一处,齐八处,梁十三处,陈两处,具体年代失考的九处。由于城乡建设的日新月异,以及行政区划的变更和古今地名改变,此前文献对石刻的记载多已名不副实,且粗疏简略难以作为查寻的依据。

我们现在要寻访的就是这些皇陵前的守护石兽,希望能尽可能找到这些珍贵的历史遗存,考察它们的现状,提出最优化的保护方案,并根据现状整理出照片视频等档案资料,绘出石刻分布示意图。我们将寻访路线分为三段,南京境内为一段,丹阳境内为另一段,句容自成一段。我们的寻访之旅将从离常州最近的丹阳开始。

http://s10/mw690/001VpLHqgy6GIvz9NBDe9&690

筱溪经过实地寻访之后绘制的丹阳十一处南朝陵墓石刻分布示意图

 

丹阳的南朝陵墓石刻共有十一处,分布在荆林乡等六个乡镇大约150平方公里的范围内。丹阳南朝陵墓的位置及其石刻,自唐以来《元和郡县图志》、《太平寰宇记》等书多有记载。一九八八年,这十一处石刻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但是由于其分布地分散,且目标较小,对他们的寻访并不容易。我们事先多方查阅资料,尤其是试图找到一张十一处石刻分布地图。很遗憾,所有的地图都只是在丹阳的中部及东北部有石刻的标识。至于具体在哪个方位、靠哪条公路、近那个村子等等均无具体说明。能查到的资料只是告诉你某某陵石刻在某某乡,可事实上,随着这些年行政区划的调整,原先的乡镇名称及辖区已经完全改变了。

正是考虑到寻访的各种困难,主要是没有明晰的目的地,我们决定,以自行车为主要交通工具,背上硕大的背包上路,背包里带上了头灯、粗略的地图,笔和纸、钢卷尺、户外餐具、水和干粮等等,还带上了帐篷和睡袋。因为据现有资料判断,石刻基本上都是在荒郊野外,其中有数处可能是在山野丛林间,我们做好了连夜寻访露宿荒野的准备。后来的事实证明,我们的判断是准确的。

http://s16/mw690/001VpLHqgy6GIvLt6cD4f&690

此次出行寻访石刻的装备及自行车

 

出发的那天阴雨绵绵,我们披着简易雨披,骑着自行车行走在泥泞的乡间道路上,我们特意骑向西北,先去了趟孟河万绥老街,这个位于常州最西北的古镇正是齐、梁两朝的发祥之地,是“齐梁故里”。万绥原名兰陵,由于南北朝时出了多位皇帝而改称“万岁镇”。到了清朝,太平军起事,地方人民深恨战乱之苦,长有“思安居,盼太平”之意,于是改称“万绥”之名一直沿用至今。

http://s5/mw690/001VpLHqgy6GIvTKKMs94&690
    常州万绥一带与丹阳交界,曾为齐梁帝王故乡,奈何常州的文物保护实在叫人无语。而今为了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多出许多这种碑迹标识,奈何有碑无迹。


http://s3/mw690/001VpLHqgy6GIvUu9Kq12&690
常州虽为齐梁帝王故里,但历史古迹遗存却都保留在相邻的丹阳境内。


http://s7/mw690/001VpLHqgy6GIxmZNKS76&690

常州的地上历史古建筑遗存极为寒碜,前六批国保单位中,两处红色国保,两处遗址类国保,地上古建筑国保数量为零。而位于万绥的东岳庙作为06年的省保已经是难得拿得出手的古建筑遗存了。

http://s1/mw690/001VpLHqgy6GIxiS6RO70&690





http://s16/mw690/001VpLHqgy6GIvY2QfJ6f&690

万绥老街,不过这条常州难得的老街恐怕也朝不保夕了,所谓旅游开发,你懂的。

http://s12/mw690/001VpLHqgy6GIxJ9NdF7b&690

孟河镇南门外的古城墙遗址,在拍下这张照片不久,这段城墙遗址也要被拿出来开发一下了,只怪常州的古迹遗存太稀罕太稀罕。

http://s2/mw690/001VpLHqgy6GIw1tnPjf1&690
东岳庙内景。号称南朝庙宇,现存建筑早不过清朝。
http://s7/mw690/001VpLHqgy6GIw1Y1nMf6&690

东岳庙内部戏台,乃东岳庙最有价值的一座建筑遗存。奈何维修水准一般。那层红漆啊红漆,譬如正定文庙大成殿,譬如梓潼七曲山大庙,一旦刷上那层红红的浓漆,所谓古物,古味何来?

http://s6/mw690/001VpLHqgy6GIw2Krk1f5&690

孟河南门外孟河医派代表人物费伯雄故居。常州古迹虽不复,然古文化实在了不起。所谓“常州五派”,即庄存与、刘逢禄所立以“经世致用”为核心理论的常州学派,恽敬、张惠言倡以“以学济文”为文风的阳湖文派,张惠言、周济以“意内言外、意有寄托”为宗旨的常州词派,恽南田以自创之“没骨技法”为标志的常州画派,以费伯雄、马培之、巢崇山、丁甘仁等四大医家为代表的孟河医派。

 http://s15/mw690/001VpLHqgy6ISvl45Hw6e&690
孟河默默无闻却给我带来的最大惊喜,吉祥寺古银杏。
http://s4/mw690/001VpLHqgy6ISvlBfhh33&690
吉祥寺亦相传为南朝古寺,而这颗银杏相传便是南朝遗物。这树到底多古老无法确定,但无疑已是常州地区最珍贵最值得一看的古树珍品。
http://s15/mw690/001VpLHqgy6ISvqFA18ce&690
与周边寿县、甪直等古银杏重镇自然无法相比,但这颗银杏在古迹若爆的常州已是鹤立鸡群。
http://s9/mw690/001VpLHqgy6ISvDR9igf8&690
吉祥寺古银杏

翻开史书,我们惊讶地发现万绥这条看似偏僻的青石板老街上居然映照过如此众多的风云人物的身影:南齐开国皇帝萧道成、南梁开国皇帝萧衍,以及继承他们的齐、梁两朝的其他十三位皇帝,还有中国文学史上留下极为重要一笔的《昭明文选》主编昭明太子、常州第一位状元萧颖士……在这个细雨纷飞的江南古镇,丝丝春霖将历史的尘烟化作了氤氲的雾霭,伸手可触,呼吸可闻。我们就在这细雨中走过了东城天子路,走过了萧衍故宅智宝寺,走过了萧道成祖宅皇业寺,走过了志公井,走过了罗妃桥,走过了歇船亭,走过了东岳庙。在孟河一代名医费伯雄故居门前,沿着S338往西行,过了凤凰山就是丹阳地界了。

进入丹阳不远出现了岔路,据方位判断,两个方向上应该都有石刻的存在。我们选择了往左行,因为我判断顺着左边这条路能够找到最为精美的仙塘湾修安陵石刻。

 

http://s16/mw690/001VpLHqgy6GIysN05h3f&690

前面那座低矮小山名凤凰山,已经是丹阳地界了。那座水塔状的建筑物便是常州与丹阳的分界点。

 

 

由于附近有采石场,载重车在这条路上不断碾压,把这条路碾的粉碎,连日的雨水把粉碎的路搅得犹如泥潭。我们的自行车没走多远就被烂泥涂抹的完全失去了本色。在这种路上骑车,我们不得不多花一倍的力气。沿途不断停下来问路,没有人知道石刻。

继续前行,路边出现大片的油菜花和桃花,调节着我们疲惫的身体。直到有一处修自行车的小铺子,我们再次停下来,问附近有没有石刻。

“狮子,石狮子。”我张开嘴巴比划着狮子的模样。

“哦,我知道,你们找石马是吧。”修车铺的人得意地说,“这个你们是问对人了,”他指着修车铺后面的一片树林说,“就在里面,石马,石羊,什么都有。”我们带着兴奋依言往那片树林推车而行,绕过一片田地,顺着小路进入林子,林子里隐约出现了两跟望柱,证实了古墓的存在。再往前走,在一片树林环绕的开阔地上果然出现了一堆石羊石马,不过却没有麒麟天禄等瑞兽,这让人很奇怪,作为皇陵的话不可能是马和羊。果然,深入之后,我们发现了一方墓碑,碑文上的字迹是:“明御史孙方之墓”。寻访南朝皇帝却一不小心寻到了明代御史,这让我们真有点哭笑不得的感觉。

 

http://s2/mw690/001VpLHqgy6GIyDKLPX11&690
骑车寻访偶然的收获,明御史孙方墓。老实说,之前我根本不知道这位大人。


http://s8/mw690/001VpLHqgy6GIyEkjaf67&690

http://s10/mw690/001VpLHqgy6GIyF7jeNf9&690

http://s11/mw690/001VpLHqgy6GIyGqS1Aca&690

墓穴完全被盗空

http://s10/mw690/001VpLHqgy6GIyHsWnf19&690
已漫上青苔的文保碑,本身就很有味道。

 

重新上路,在沿路问了无数次之后,终于在一间屋子门前问对了一个中年男子,他指着村前的一个池塘说,往那边走,绕过一排杨树,你们就能看到石刻了。我们按照他的指引,走到池塘边,绕过杨柳,沿着一条宽畅的田埂往前走了一段路,终于望见了耸立在田野间的两只孤单的石兽。

“金王陈村失名墓”。这是我们此行找到的第一处石刻遗址。而此时天已经快黑了,我们找这一处就花了将近一天时间。不过俗话说万事开头难,我们相信接下来的寻访将会顺利起来。

有资料表明,石刻前 800有墓址。我们在灌木丛中徘徊良久没有线索。作为一处失名墓,石兽显得体型较小,由于缺乏较好的保护,身上的雕刻纹理已经严重磨损,在石兽下方有文管人员新加的条石支撑。测量拍照后,匆匆原路返回,继续前行,过了一处加油站,看到一个路牌写着仙泉路。这条路通往胡桥镇,修安陵就在镇东的仙塘湾一带。

http://s16/mw690/001VpLHqgy6GIz1sU7J8f&690

http://s16/mw690/001VpLHqgy6GIz5qjEP4f&690
西侧这只石兽保存较东侧为好,需细部模糊,但婀娜的体态犹在。
http://s14/mw690/001VpLHqgy6GIz6XA4tcd&690

http://s4/mw690/001VpLHqgy6GIz7I1Xl13&690
金王陈村失名墓石兽风化较为严重,外形细部已不清晰。
http://s13/mw690/001VpLHqgy6GIz9TZWk8c&690

据说墓室就在迎面那片高地背后。

我们沿途睁大眼睛仔细寻觅,路边尽是茂密的树林。骑到镇上一问,路人说,这处石刻就在来路上茂密的树林中。于是返回,进入途中的密林。林子密密麻麻里面什么也看不到。看见一条岔路我们就骑过去,骑进去很远,前面有一条山岗,岗前是一处废弃的村庄,在山间涌起的暮气里,断墙残垣有种阴森的感觉,尤其是其中一幢废楼的楼上居然点燃着一只红灯笼。四周极其安静,静得竟然能听见自己的呼吸声。

急急返回正路,继续找其他岔路口。一次次无功而返,这时天已全黑,我们已来来回回差不多把这条路两旁的岔路全都找了个遍。如果再找不到的话,只有明日再来了,因为山林太密,晚上根本没法寻找。真要那样,一天只找到一处失名墓无疑是扫兴得很。坚定决心,决定再尝试一番。在一处茶园边有一条不起眼的烂泥小路,踩着土红色的烂泥往前走了不到一百米,蓦然出现了一方石碑,打开头灯一照,上书“齐景帝萧道生修安陵石刻”。我们找到了!

http://s10/mw690/001VpLHqgy6IU6jCUPf89&690

http://s8/mw690/001VpLHqgy6IU6jIa3l07&690

http://s6/mw690/001VpLHqgy6IU6jNbRbf5&690

http://s3/mw690/001VpLHqgy6IU6jS8HE72&690

http://s10/mw690/001VpLHqgy6IU6jXnvz99&690

http://s2/mw690/001VpLHqgy6IU6k2hLH41&690
http://s3/mw690/001VpLHqgy6IU6va4ee62&690
仅见的一次同好者

http://s1/mw690/001VpLHqgy6IU6DbJVS10&690
修安陵正对着一处茶园
http://s4/mw690/001VpLHqgy6GIzyrrZF43&690
在拍完这张照片后,天就一下子黑了。于是第二张照片就变成了下面这个样子:http://s16/mw690/001VpLHqgy6GIzyXYhF1f&690
这是紧接着上面那张照片拍的另一张照片,一张还天色昏暗着呢,“簌”地一下就黑了。

 

齐景帝萧道生,建武元年(494年)十一月由其子明帝追尊帝号。景帝生平,正史所载了了数言,详细生平无考,我们只能从史书中寻找到只言片语。

《丹阳县志》:修安陵在县东北三十六里经山,明帝父景帝及母懿后江氏合葬。

《南史》卷四十一列传第三十一  齐宗室:始安贞王道生字孝伯,高帝次兄也。仕宋位奉朝请,卒。高帝即位,追加封谥。三子:长凤;次鸾,是为明帝;次沔,是为安陆昭王。建武元年,明帝追尊道生为景皇,妃江氏为后,立寝庙于御道西,陵曰修安。

《南齐书》卷四十五列传第二十六  宗室:始安贞王道生,字孝伯,太祖次兄也。宋世为奉朝请,卒。建元元年,追封谥。建武元年,追尊为景皇,妃江氏为后,立寝庙于御道西,陵曰修安。生子凤、高宗、安陆昭王缅。

1965年,南京市博物院对修安陵进行了考古发掘。打开地宫时发现其内积满淤土,清理后发现两块分属两个的头盖骨残片,因此推断其为景帝夫妻合葬墓。修安陵早年被盗且破坏严重,清理出土的陶、瓷、石、铁类器物俱残损,较完整的唯有由模印画砖组合的墓室壁画“羽人戏虎”、“竹林七贤”等5幅,均是不可多得的珍品。我曾经去过南京博物院专门观赏这些画像砖,那些灵动的羽人让我想起了敦煌石壁的飞天,而竹林七贤图则明白无误地昭示了只属于那个年代的魏晋风流!

http://s8/mw690/001VpLHqgy6GIAistAX27&690
南京博物院馆藏南朝画像砖(摄于09年春)
http://s9/mw690/001VpLHqgy6GIAj4ew088&690

http://s7/mw690/001VpLHqgy6GIAjxknc96&690
南京博物院馆藏南朝画像砖(摄于09年春)


     如今地表神道石仪仅存瑞兽一对,东为母天禄,西为公麒麟。两兽相对,动势协调对称。由朱契先生《健康兰陵六朝陵墓图考》图版得见民国之时修安陵神道石兽所在尚是农田沃野,而如今四周树木灌草杂生,遮天蔽日,隐匿去神兽身影。

两只神兽安安静静地待在密密的林子里,保存非常完好,历经千年依然可以清晰地见到极为精致华美的雕刻工艺。先看东边的天禄,只见头颈胸腹屈曲弯折呈波浪形,清秀颀长。曲颈仰首,瞑目张口,踏足向前,不怒而威,胁生双翼,腾骧欲飞,神态鲜活,栩栩如生。天禄颈项及胸腹部饰以须髯与流苏,翼膊雕以圆涡纹与鳞纹,腹部雕以羽翅纹,装饰繁复。长尾自然垂于基座之上,内收后外旋,极为自然。在头灯灯光下,这石兽就像一方美玉,让人爱不释手。石刻的线条阴柔生动,曲线流畅,完全不似一般神兽那种虎虎生风的威猛风格。

19855月按原样复制的天禄,作为“镇江文物精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展出,复制品现存放在该馆。西边的麒麟与天禄形制大体相同,一样的巧夺天工,精致华美。

毫无疑问,这两尊石兽之精美完全超出了我的想象。光是得见这一处石刻,已觉此行不虚。在这片陌生的树林里,在这四周包裹着的浓稠的夜色中,我关掉了头灯,静静地伴着石兽隐约的黑影,走入它的记忆,历数着一千五百年来的依依往事。一直附和这无声的回忆的,是树林中惊蛰过后的虫鸣。

 

http://s2/mw690/001VpLHqgy6GIAywHYJ01&690
齐景帝萧道生修安陵石刻(南侧石兽)
http://s4/mw690/001VpLHqgy6GIAz8aptc3&690

齐景帝萧道生修安陵石刻(北侧石兽)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