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熏香的器具
(2010-06-29 14:20:30)
标签:
熏笼
熏炉
博山炉
器具
李清照
中国
文化
|
分类:
香薰.道
|
中国古代熏香的器具很多,主要有熏炉和熏笼,称为香熏。在河北满城中山靖王刘胜墓、湖南长沙马王堆一号墓、西安法门寺等重要的古代文化遗存中,都有材质各不相同的熏笼和熏炉出土。熏过的被褥,想来必定是深染香氲,沁人心脾的。当然,也是奢侈的。在博物馆,看到这些熏香之器,仿佛能嗅到在一条条蜿蜒的爱情之河中曲折地流淌着的香气,这种气息并没有因为时间的漫长穿透而荡然无存。相反,时间和气息使之变成一朵朵奇迹般发出巨大喧哗声响的神秘之花。古代较早的香熏均为陶瓷烧制,在汉朝流行一种叫博山炉的香熏。古代盛传海上有蓬莱、方丈、瀛洲三座仙山,博山炉便是根据这一传说设计的。使用时,香料燃于炉中,烟气从盖上的镂孔冒出,即可以消除居室内的恶秽之味,又可以凭借袅袅上升的香烟,营造出一种空远寥廓的境界,虚化暗淡悲惨、压抑沉闷的现实,获得精神上的慰藉。南朝人谢惠连在《雪赋》中写道:"燎熏炉炳明烛,酌桂酒兮扬清曲。"所以,围炉熏香是古代士大夫充满情致的生活场面。生活中充满了不解、恐惧、无助、渴望和焦虑,可又不愿意放弃,一定要寻找出路,这就是中国知识分子。
盛唐在贵族中还普遍使用一种银质香熏球,熏球内因装置两个环形活轴的小盂,重心在下,故无论熏球如何滚动,环形活轴皆能起平衡作用,使小盂始终保持水平状态,内燃之香料决不会倾覆以致烧蚀衣被,其原理同现代陀螺仪如出一辙。 在唐代,熏笼大为盛行,覆盖于火炉上供熏香、烘物或取暖。《东宫旧事》记载"太子纳妃,有漆画熏笼二,大被熏笼三,衣熏笼三"。反映此时宫中生活的宫体词也有很多都提到这种用来熏香的熏笼,如
"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唐王昌龄《长信秋词》), "红颜未老思先断,斜倚熏笼坐到明。"(白居易《宫词》),
"樱花落尽阶前月,象床愁倚熏笼"
(李煜《谢新恩》),"凤帐鸳被徒熏,寂寞花锁千门"(温庭筠《清平乐》)。就考古而言,在西安法门寺也出土了大量的金银制品的熏笼。雕金镂银,精雕细镂,非常精致,都是皇家用品。
除了大量的熏笼,还有各种动物形状的熏炉,用来取暖,特别是唐以后使用的比较广泛。宋代一些官宦士大夫家比较流行的是鸭形和狮形的铜熏炉,称为"香鸭"和"金猊"。
著名女词人李清照写自己的生活时也多次提到熏香的器具,如在《凤凰台上忆吹箫》里写下"香冷金猊,被翻红浪,起来慵自梳头",在《醉花阴》里写下"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不惟李清照,还有周紫芝的词《鹧鸪天》里有"调宝瑟,拨金猊,那时同唱鹧鸪词"徐伸的《二郎神》中"漫试着春衫,还思纤手,熏彻金猊烬冷",词中的"金猊"、"金兽"都是这种用来熏香的器具,词中所写的闺闱绣闼或厅堂书房,围炉熏香,剪灯夜话则是古代士大夫之家充满情致的生活场面的具体反映。明清熏炉的制作和使用进入繁荣时期,故宫内大殿、书房、内寝皆置高达三四尺的巨大熏炉,形如金钟鸟笼,多为掐丝珐琅等景泰蓝之精品,亦有铸铜鎏金錾刻精美的极品,皇帝尚且如此,更何况一般的老百姓呢?当时的文人高士,书案上多设造型各异纹饰典雅的香熏盒,以营造融入怡性逸情高雅意境。西风乍起,时值岁寒,民间还普遍使用以紫铜白铜黄铜打制的手炉脚炉,网盖上皆有镂刻精致的纹饰或吉祥图案,无论乡绅庶民,小姐老妪人手一炉,已成明清时代一道多彩多姿的市井民俗景观。品赏焚香可以说与赏画、听曲、观戏一样,是一种心灵的审美活动,只不过,不是视觉,也不是听觉,而是通过嗅觉来抵达。燃香后,烟气从炉盖的漏孔中缓缓逸出,让人感受得到很美,却无法说出美在何处。明人冒襄满怀凄楚地回忆与董小宛曾经有过的黄金时光,"姬与余每静坐香阁,细品名香。"一对才子佳人,仅仅为了品味珍贵名香的气息,竟至于整宿地熬夜。此时,作为日常生活用品的熏炉,在它的实用功能上添加了额外的美学要素。渐远渐近,或浓或淡,使用价值在衰微,美学价值却在蓬勃生长,成为一个独特的而且深不可测的世界。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