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漫步(十三)——大数法则与小数定律
(2014-01-05 12:11:54)
标签:
教育 |
系统1非常擅长一种思维模式——自动且毫不费力地识别事物之间的因果联系,即使有时这种关系根本不存在,它也会这样认定。
根据定义,一个随机事件是不需要解释的,但一连串的随机事件就有规律可循。在一个足够大的密闭容器内,装有黑白两色的球,两者数量相等。随机抽取4个球,结果为同一种颜色球的概率显然远大于随机抽取10个球得到的同色球结果的概率。这种结果本身和因果联系无关,而仅仅是数学上的一个事实:相比于大样本,极端结果更容易出现在小样本中。这是数学真相,不需要解释,人们应该对此都没有质疑。但大数法则在某件事情中的运用,人们似乎就会犯常见的错误,即用因果联系去解释随机事件的随机性发生本质。
研究人员在那些名校中做调查,希望发现这些学校的与众不同之处。研究的结论之一是,这些著名院校的规模普遍较小。我们很容易从因果关系去解释小规模的院校为什么可以提供更优质的教学。我们会认为,比起大规模的学校,小规模院校可以给予学生更多关注及鼓励,因此能培养出成就卓越的学者。事实上,这种因果分析是无意义的,因为得到的结论都是错误的。如果此项研究同时调查最差学校的特点,他们会发现那些较差的学校也比水平一般的学校的规模较小一些。
浪费研究者的时间和精力,却无法证实一个实际正确的假设。使用一个足够大的样本是降低这种风险的唯一方法。因为正如以上内容想要阐明的事实,大样本的结果更精确,而小样本更容易产生极端的结果,这只是一个数学常识。但即使包括专家在内,人们通常忽视样本取样大小和事件结果判定的风险,对小样本事件的偏信,正是标题意指——人们对小数定律的盲信。
那种头顶光环的巨大成功者的教诲容易被大众接受,我们几乎必然地将其巨大成功和其自身的经历心得挂起钩来。事实上,成功者的要素无外乎以下这些基本的素质:坚持不懈的努力和学习、勇于挑战和改变、一定的天赋和社交能力,并加上一些机缘凑巧的运气。但“运气”似乎总是被置于刻意淡化的位置,因为这会被理解为懒人、普通人不能成功的借口,又或是对成功者光环的贬低。事实上,上述这些基本素质并不独独成功者专美,众多默默无闻平淡一生的无名之辈,可能比起那些成功者来说,一点都不欠缺勇敢努力,他们智商非但不低,甚至情商也足够,但这些并不能保证他们拿到通往成功之途的车票。所以样本的取样,在成功学(如果有)上也足以引起我们反思。人们总是忽视“大数法则”在日常生活中的实际意义,小样本的极端结果或小概率事件的发生,其实不过就是“运气”,但人们总是在不知不觉中就成了小数定律的盲从者。
系统1并不善于质疑,它抑制了不明确的信息,不由自主地将信息处理得尽可能连贯。除非该信息立刻被否定,不然,它的联想就会扩散,放佛这条信息就是事实。系统2能提出质疑,因为它可以同时包含不相容的多种可能性。然而,保持这种质疑会比不知不觉相信其真实性更加困难。小数定律是普遍性偏见的
一种表现,即对事物的信任多于质疑。如果相信小数定律,急于下结论的机制就会运作起来。通常情况下,它会构建一个言之成理的说法使你相信自己的直觉判断。
后一篇:天下一家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