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漫步(一)——人脑的工作机制
(2013-12-17 12:23:40)
标签:
教育 |
科学家的研究发现,神经系统消耗的葡萄糖比身体其他部位消耗的都要多。也正是因此,如果每天较长的时间段里都需要投入脑力活动的专注度,意味着人体能量和脑力蓄电池的持续损耗。由此来看,脑力劳动者在一天高强度的脑力劳作之后倍感身心俱疲,需要补充体力舒缓压力包括情绪的缓释,确实有其科学道理。
也因此可以得知,体能状况相当程度上决定了脑力蓄电池的电能强弱。体能上佳的状态,取决于睡眠休息和营养的摄入补充。经验也告诉我们,如果我们隔夜睡眠良好,最好加之可口而充分的早餐,那么往往我们一天内保持精神振作的时间更长。而既然体能是脑力蓄电池的基础保障,这也同时意味着我们能在当天因此保持更好的判断力和专注度。因为工作关系我常常熬夜,与其说这是一种工作压力或责任感的迫使,不如说是一种生活习性。就我个人的体会来看,后半夜的时候我的精神恍惚,集中力和思维能力急剧下行是不争的事实。这种不良的生活或工作习性,毫无疑问对第二天的个人脑力状态有显著的负面影响,所以理性地来看,所谓努力的姿态往往不会因此导向一个我们更希望达成的结果。
对投资人来说,保持客观理性似乎是必须的。但可悲的事实是,想要消除那种更多受情感支配的好恶感倾向(不妨称之为成见),无论智商高低,对个人来说始终都是极大的挑战。所以理性和智力并不呈现高度相关,或者用心理学家的话来说,肤浅的或者惰性思考是一个反思缺陷,是一个理性错误。如何提高一个人的理性?很难有解决之道的通途而言,我常说多读书以自省个人眼光和认知能力的偏面狭隘;或者我们以同理心的方法换位思考,也是避免陷入惰性思维或成见陷阱的有效手段。
科学实验发现,随着体力的降低(比如表现为疲惫感和饥饿感的逐渐加剧),人的思维能力和判断力呈现逐级下降趋势。在我看,在这种脑力下行的趋势中,往往还伴随着情绪情感控制能力的降低;很简单,因为就控制人的情绪和情感来说,同时是需要耗费脑力蓄电池能量的。当脑力的蓄电池容量开始捉襟见肘,情绪、运算能力、逻辑推理、专注度等诸多需要脑力控制的努力开始彼此争夺有限资源。甚而可以说,因为情绪控制努力被其他脑力活动挤压了空间,人的道德感良知度也会受到消极的影响。所以在疲乏的状态下,人更容易情绪失控并因此说出事后让自己后悔的冲动话,甚至更容易做出莫名其妙的“恶行”。
直觉思维机制几乎就是本能,而大脑的本能倾向于懒惰。如何克服惰性的直觉思维,不让情感成见或本能直觉替代大脑另一种控制、运算、推理的思维机制来做出决策?这似乎是很难的,但显然我们必须明白大脑的机制缺陷,这种缺陷不仅包括本能惰性的强大,还包括从生理角度去考量脑力资源的有限。也正是因此,保持充沛的体力,当疲惫感出现,有意识地警惕自己不让直觉思维或惰性思维掌控自己头脑;另一方面,无论精神振作或是萎靡状态,始终刻意强调自我控制的大脑机制,取决于个人思想深度,道德感的高低,这也是所谓成熟魅力的一个注释。正如前面所言,理性和智力需要区分,两者并无明显相关。但就思想深度的获得而言,更多的阅读更多的阅历,固然是基础条件;但认知理解能力的高低无疑是对这种思想深度拓展空间来说,效果必然二分。如此来说,在强调人脑的控制机制时,智力高低确乎是有差别的。就此而言,人们通常喜欢说情商和智商的冲突矛盾,可能其边界也并不那么泾渭分明。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