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干年以后,这场轰轰烈烈的房地产调控运动也许会作为负面案例写入经济学的教科书。房地产调控政策出台之初,社会就分成了截然不同的两大派,一派赞同,一派质疑。三年过去了,力挺调控那部分人所描绘的美好愿景显然没有实现。房地产市场供需双方的基本态势没有发生根本性的逆转。那些在2010年有能力购房的人如今要付出更大的经济代价。那些没有能力购房的人为住房支付了更多的房租。蜗居并没有消失,群租却越演越烈。
东北的农村过去有一句老话,叫做傻子过年看邻居。中国刚刚实行住房制度的商品化,住房价格的发展趋势也许不太好把握。但是,我们只要看一看台湾地区、香港特别行政区和新加坡的例子。房地产的价格就是在高低起伏中不断攀升的。无论多能干的政府,无论多廉洁的政府都无法抑制房价的上涨。
由此看来,国内所推行的房地产调控政策结果既不会是一场喜剧,也不会是一场悲剧,而是会成为一场闹剧。时间是最好的试金石,随着时间的推移,房地产调控政策的负面影响正在逐渐显现。大致归纳一下,这些调控政策所带来的弊端至少有十项之多。
弊端之一,破坏了市场经济的游戏规则。在控制房价方面,只能采取市场经济所允许的基本手段,而不能采用限购、限贷这类极端的手段。
弊端之二,降低了一线城市的市场竞争力。由于这几个城市的调控力度比较大,经济下滑速度明显从2010年、2011年和2012年上半年的经济数据看,这几个城市的经济增长乏力。2011年,上海的GDP增长率为8.2%,北京的GDP增长率为8.0%,广州的GDP增长率为11%,深圳的GDP增长率为10%。2012年上半年,北京和上海的GDP增长率均为7.2%,广州GDP增长率为8.3%,深圳GDP增长率为8.0%,都创历史新低。一线城市的经济下滑是多方面因素造成的,然而,不可否认的是,房地产调控是这些因素中的最主要的因素。
弊端之三,强化了人们的户籍身份。在调控政策中,通过户籍的划分,使得人们的权利和权益变得更为不平等。人们可以通过户籍制度来牟取经济利益。
弊端之四,催化了系统性的腐败。在中国目前的大环境下面,由政府直接主导保障房的建设和分配,必然会导致更大的腐败。保障房的种种腐败问题虽然经过了许多的刻意掩盖,仍然是屡屡曝光。
弊端之五,逼迫国内资金流向海外。由于国内在住宅投资方面设限,大量的不动产投资资金流向海外。资金外流的结果必然会对中国的经济造成严重的损害。美国的房地产自今年已经开始复苏,其中,来自中国的买家功不可没。
弊端之六,造成了一线城市租金的过快上涨。政府建造的公租房和廉租房存在着种种问题,并不能满足市场的需要,同时也不受到租户的欢迎。由于私人租赁市场中的房源紧张,导致了房租的快速上涨。
弊端之七,压垮了沪深股市。尽管去年新的证监会领导上任之后,推出了许多利好措施,但是,股市仍然下滑不止,股市今年翻身无望。
弊端之八,小产权房建设遍地开花。由于限购、限贷政策的推出,小产权房越来越受到购买者的青睐。虽然有关部门反复强调要治理小产权房,但是,小产权房的建设势头并没有受到遏制,已经形成尾大不掉之势。有一个数据,全国小产权房占的土地面积有66亿平方米;北京的小产权房大概占整个本地市场的18%左右,已售和在建的小产权房很快就会超过1000万平方米;在西安估计已经占到25%到30%,深圳的小产权房可能占全市住宅总量近一半。1995年到2010年,全国小产权房面积累计7.6亿平方米,相当于同期城镇住宅竣工总量的8%。
弊端之九,商业地产泡沫正在吹大。有数据表明,2009年至2012年,中国商业地产投资额月均同比增长30%左右,增速是同期住宅开发的1.3倍。2012年上半年,这一差异已扩大至2倍。目前商业地产被房地产行业内外很多企业视作投资“避风港”,数量、体量都快速增长。
弊端之十,增加了地方政府的经济负担。地方政府由于经济不振,土地出让金和与房地产相关的税收减少,在这种情况之下,由地方承担大量的保障性住房的建设任务,地方政府显然是难以承担。
最后要说的是,大多数的善良的人们并不怀疑政府调控房价的动机和诚意,只是动机与效果没有能够实现完美的统一。华而不实的政策给社会带来的不是喜悦和实惠,而是更大的麻烦与痛苦。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