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吃政府饭的所谓的学者,大抵有两类人,一类是专为政府机构做研究的人,另一类就是不学无术混江湖的人。因此,这些学者们的一些言论要么不符合社会的实际,要么就是危言耸听。
日前,中国社科院发布的《2011年度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是通过全国抽样的方式,对28个省市自治区的100个县(市、区)和5大城市、480个村(居委会)进行调查,入户访问了6468位年满18周岁及以上的城乡居民。
调查显示,2011年度,75.3%的公众认为生活水平较5年前有所上升,农村居民的收益感明显高于城镇居民。对居民生活压力的测量调查显示,近70%的公众感受到“物价上涨,影响生活水平”的压力,但比2008年下降了10%。近四成被访者认为“住房条件差,建/买不起住房”。
这个调查的结论近几天充斥了各大网站,吸足了人们的眼球。但是,如果稍加分析,就会发现,这个所谓的调查结论毫无科学根据。为何这样说呢?
第一,人们是否能够买得起住房是一个客观的指标而不是一个主观的态度。因此,不能采取询问的方法,而是要了解被调查人的真实的经济收入、家庭的财产状况、当地的物价水平以及房价水平等等,然后通过计算来确定无力购房人群的比例。在这方面,国际上的许多大的房地产咨询公司都有成熟的做法和经验。
第二,中国是一个二元社会,所作的调查必须要将城市和农村分别进行,而这个调查却将城镇居民的住房问题和农村居民的住房混在一起,不符合社会科学调查的基本方法。
第三,选择的被调查的居民存在问题。这次调查的对象为18周岁及以上的居民。但是众所周知,18岁至28岁的人群基本上是没有购房能力的,对于这部分人问他们是否能买得起房不知意义何在?
第四,问卷把住房条件差和建/买不起房这样两个独立的问题放在一个项下来判断,也有违一般统计学的规律。因为住房条件差和买不起或者建不起住房是两个完全不同的问题。另外,对于住房条件差是要建立统一的客观标准,而不是由被访者个人来进行判断。
第五,住房情况的调查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一般都由房地产的专业咨询公司来进行,其调查的设计、调查的过程和调查的结果就较为有说服力。像社科院的这种调查是毫无专业水准的,结论也就可想而知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