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朱学范枫泾沪杭高速老街云南丽江杂谈 |
分类: 旅游札记 |
这十几年来,我一直在京沪两地游走,所挣的钱,至少有一半贡献给了国家的航空和铁路部门。在上海闲住期间,总是喜欢驾车向南行,遍游皖贑闽浙,却偏偏忽略了一个好去处,竟然路过十余次,不曾游过。这次国庆假期,便铁定了心,推辞了各地好友的邀请,决定去位于上海西南郊的枫泾古镇巡游一番。
上海金山区的枫泾古镇是享誉天下的中国历史文化古镇,在元末明初,与浙江的南浔、王江泾,江苏的盛泽合称为江南四大名镇。有1500余年的历史。这里是吴越文化的汇合之处,被称为“吴根越角”,更让人称奇之处,枫泾古镇也是东西方文明交融之地。中国的儒家传统根深蒂固,哺育出了名垂千古的文人雅士,同时,中国的道教、印度的佛教、西方的天主教、基督教皆云集于此,在世界上绝无仅有,堪称东方的耶路撒冷。只不过千百年来,各种宗教、各种信仰的人们在这片美丽富饶的土地上和谐共处,没有冲突、没有杀戮,是世界人权的典范之乡。诺贝尔和平奖若选在此地颁发,真可谓名至实归。
国庆节早晨起床之后,便从徐家汇出发,先上沪闵高架行驶不到十公里再转到沪杭高速上,行驶约30公里,从沪杭高速的枫泾出口出来大约2公里就到了枫泾镇。这里和云南的丽江一样,分为新城区和古镇。到古镇来游览的人并不多,我们在老街上很快就找到了一处停车的地方,将车停在了路边。路的对面有一处临街的旧屋,斑驳陆离的牌子上写着“朱学范故居”。朱学范是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的创始人和领导人之一,是著名的社会活动家,解放后的第一任的邮电部部长,曾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沿着朱学范故居旁边的小弄堂走进去,便开始了我们的古镇巡游。
老街上集中了大量明清的古建筑,建筑多为枕河而建,是金山地区传统的“短脊长檐”形式。老街上的旧屋仍然保存完好。旧屋是传统的江南粉墙黛瓦的特色,房屋已两层砖木结构为主,前后进房之间有厢房和天井,大宅深院有穿堂、仪门及厅堂,前后楼之间有走道相连,俗称走马堂楼。屋面多为观音兜和玉山屏风墙。这里的建筑别具一格,既不同于徽派建筑,又和北京的四合院相去甚远。
一行人在小巷中穿行,枫泾古镇虽然名列新上海八景之一,与其它热门旅游景点相比,人还是少很多,个个神情都显得很悠闲。两边的铺子里大都卖的是本地特产。枫泾的特产几百年来就享誉江南,所谓枫泾四宝,“黄酒、枫泾丁蹄、桂花状元糕、天香豆腐干”。这些郊区的特产,在沪上的大超市里是根本见不到的,真是悲哀得很。
过了著名的三桥景点,却意外地发现了中国漫画大师丁聪的博物馆。枫泾古镇素来以农民画、丁聪漫画、程十发国画、顾水如围棋的“三画一棋”名满天下,在中国绝无二家。天津的杨柳青、陕西的户县的农民画也颇具名气,但其它方面那就差很多了。文革以后,茅盾先生见了丁聪后,唏嘘不已,特赠给这位劫后余生的大漫画家五绝一首:“不见小丁久,相逢信相亲,童颜犹如昔,奋笔斗猛人”。离开丁聪博物馆,友人们沿着老街信步,真是“三步两座桥,一望十条巷”。小小的镇上,竟然有52座桥,元代的致和桥距今已有700多年的历史了,望着桥下的潺潺流水,仿佛置身于大官园之中,令人不由自主的感叹,不是威尼斯,胜似威尼斯。就在这小桥流水之间,粉墙黛瓦之下。千年以来,枫泾古镇之中,走出了3名状元、56名进士、125名举人、235名文化名人,其中:100名知县、3名六部大臣和两名宰相。朋友调侃道,中央党校真应该建个枫泾分校,保证不出贪官。
云南丽江的古城,近几年来,我已去过三次,若把丽江和枫泾相比的话,可谓是丽江山色秀天下,不及枫泾一老街。最后的这两句话,或许是枫泾的老黄酒喝多了,说的醉话吧!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