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父母皆祸害?

(2010-09-09 12:53:22)
标签:

父母

孩子

青春期

逆反

改变

成长

杂谈

分类: 媒体栏目

                      http://s7/middle/692a5ec9t8fccb18aefb6&690

新闻热点:豆瓣网上的一个热门小组,目前已经有近2万名组员。这些组员们大多数是80后,在一起讨论父母对自己的伤害。他们彼此安慰,相互支招反父母。引起社会不小的关注。

资料: “父母皆祸害”出自英国作家的小说《自杀俱乐部》,少女杰丝在姐姐出走后,与陷入神经质的母亲及任教育部长的父亲关系愈发紧张,在小结自己失败的青春期时,杰丝如是说。2006,张坤将这本小说翻译成中文,并推荐至豆瓣网。20081月,一名豆瓣网友邀她加入其新成立的小组,并担任小组管理员,组名就叫“父母皆祸害”。

虽然这个小组的名字听起来相当大逆不道,但他们在创建宣言里强调:“反对不是目的,而是一种积极手段,为的是个人向社会化进一步发展,达到自身素质的完善。我们不是不尽孝道,我们只想生活得更好。在孝敬的前提下,抵御腐朽、无知、无理取闹父母的束缚和戕害。”现实中,50后父母和80后子女之间,控制和反控制的“斗争”不时上演。特别在奔三的剩男剩女中,为此想要搬出家来独立生活的,为数不少。这些80后常常是从小就受到父母的全方位控制,“认识什么样的朋友,读什么专业,去哪里工作,找个什么样的人结婚……父母都用自己的一套标准来套用在我的身上,希望我能达到他们理想的生活状态。”

因为这个小组的出现导致了热点话题,我也应邀再次做客《大家茶馆》以聊天的形式分享了自己对这一话题的看法。 

第一,父母爱孩子,但也会伤害孩子。人一来到这个世界,最先接触的人就是哺育者,养育者,即母亲和父亲,其他有血缘关系的亲人。然后才是入托儿所,上小学、中学、大学,步入社会等等。俗话说的“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其检验性是一点不假。除了个体先天基因外,教养方式和个体感受和接收力也存在着很大的比例。儿童在婴、幼儿期所受到的教养方式对人的心理健康程度有着重要的意义。孩子在跟母亲的互动中形成了安全型依恋:母亲在就有安全感,对外界反应积极。回避型依恋:缺乏依恋,与母亲未建立起亲密的感情联结。反抗型依恋:即寻求与母亲的接触,又反抗母亲的爱抚,这类婴儿没有建立起依恋的安全感,属于焦虑型依恋。这些依恋模式在成人后在其亲密关系的互动中继续上演,且同出一辙。

在婴、幼儿期受到父母打、骂、言语伤害或苛责的孩子内心体验会非常糟糕,自我价值感低,甚至怀疑爱、不相信人和人之间是可以互相信任的。父母发出的元信息如“你欠我的。”或是“没有我,你活不下去。”会被孩子接收,根植在潜意识中并在影响其以后的生活。除了突发事件造成的痛苦外,大都来寻求心理帮助的人在其幼年或童年都有不良经历的内心体验,这其中又有大部分直接与父母有关,所以身为父母,责任重大,有必要在为人父母前自修一些发展心理的理念。 

其次,不排除小组成员心理年龄滞后和心理能量偏弱的可能性。该小组的名称源于一位作家失败的青春期经历。青春期从心理学上的界定是1112岁至1516岁,这个时期属于特殊时期也可说是“危机期”,因为该时段的个体发展很复杂,充满矛盾。身体的发育高峰、生理机能的迅速变化,心理发展处在成人感和半成熟感的矛盾中,给个体带来错综矛盾的心理感受从而导致行为的特殊变化。在这个逆反阶段的初、高中生跟父母的敌对和情绪有其内在原因是很可以被理解的,但豆瓣小组的成员基本是20岁至30岁之间,从而反应了他们心理年龄的相对滞后和心理能量的弱小。 

亲子的互动、沟通出现了问题怎么办?

1、  逃避不是办法。有很多人会选择地域隔离的方法,来缓解和逃避矛盾、冲突的与父母之间的关系,但是随着自己年龄的增长,自己亲密关系的屡战屡败,与父母的情绪冲突和矛盾变得急需解决。

2、  已经为人父母的夫妻,配偶之间的关系出现问题,请先解决好成人间的问题,而不是拿孩子来当出气筒或是转移注意力的藉口。孩子是最敏感且具有牺牲精神的,他们会以自己的学习或身体问题来吸引父母的关注或想尽办法使父母不分离。父母的争吵会让孩子有挫败、自责甚至是更负向、悲观的感受。

3、  年龄已经超过18岁的青年(1718岁至35岁),请发展各自的内心能量,理清自己的情绪体验:哪些是父母带给你的,哪些情绪是自己的。人人都有内心的投射,进入成年后,还紧紧抓住对父母的抱怨和愤怒不放手的人,大多数已经有了跟父母相类似的人格特点,所以用来指责父母的词汇多半也适用于自己,也常常会表现在与其他的人际关系中。但请相信自己的能量和能力,如果只停留在控诉、抱怨却不做改变,那充其量仍是守着自己内心的孩童不肯长大,在生活中续演焦虑型依恋,麻烦来了找父母,麻烦走了继续怨父母;周而复始,生活质量长期得不到改善和提升。如果不相信感受可以改变,那生活模式和痛苦也无法得到改善和消除。

4、  除了通过多种自助形式,如读书、交良师益友、运动、参加社会活动、公益活动等去重新构建对其他人、对爱、对父母、对家庭的认知、感受外。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根据自身的情况选择合适的专业心理辅导和帮助,让自己更快地舒缓负向情绪、增强自我的平衡能力。 

美国家庭治疗大师萨提亚女士曾经说过:一个人和他的原生家庭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这种联系有可能影响他的一生。个人和经历也有着难以割断的联结,一个人的不快乐可能是因为儿时未被满足的期待。每个人与生俱来就对父母和世界有强烈的渴望———渴望被爱、渴望沟通。但是,这些渴望却并非都能一一满足,便被我们压抑起来。日积月累,连我们自己都已忽略的渴望,却成为我们不快乐的根源…… 


  ◆问题不是问题,如何应对才是问题。

  ◆改变是成长的起点,“希望”是“改变”最重要的成分。  

  ◆我们不能改变已经发生的事件,只能改变这些事件对我们的影响。  

  ◆每个人都有能力找到内心的宝藏,她让我们有能力获得成功,并且成长。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