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皆祸害?

标签:
父母孩子青春期逆反改变成长杂谈 |
分类: 媒体栏目 |
新闻热点:豆瓣网上的一个热门小组,目前已经有近2万名组员。这些组员们大多数是80后,在一起讨论父母对自己的伤害。他们彼此安慰,相互支招反父母。引起社会不小的关注。
资料: “父母皆祸害”出自英国作家的小说《自杀俱乐部》,少女杰丝在姐姐出走后,与陷入神经质的母亲及任教育部长的父亲关系愈发紧张,在小结自己失败的青春期时,杰丝如是说。2006年,张坤将这本小说翻译成中文,并推荐至豆瓣网。2008年1月,一名豆瓣网友邀她加入其新成立的小组,并担任小组管理员,组名就叫“父母皆祸害”。
虽然这个小组的名字听起来相当大逆不道,但他们在创建宣言里强调:“反对不是目的,而是一种积极手段,为的是个人向社会化进一步发展,达到自身素质的完善。我们不是不尽孝道,我们只想生活得更好。在孝敬的前提下,抵御腐朽、无知、无理取闹父母的束缚和戕害。”现实中,50后父母和80后子女之间,控制和反控制的“斗争”不时上演。特别在奔三的剩男剩女中,为此想要搬出家来独立生活的,为数不少。这些80后常常是从小就受到父母的全方位控制,“认识什么样的朋友,读什么专业,去哪里工作,找个什么样的人结婚……父母都用自己的一套标准来套用在我的身上,希望我能达到他们理想的生活状态。”
因为这个小组的出现导致了热点话题,我也应邀再次做客《大家茶馆》以聊天的形式分享了自己对这一话题的看法。
第一,父母爱孩子,但也会伤害孩子。人一来到这个世界,最先接触的人就是哺育者,养育者,即母亲和父亲,其他有血缘关系的亲人。然后才是入托儿所,上小学、中学、大学,步入社会等等。俗话说的“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其检验性是一点不假。除了个体先天基因外,教养方式和个体感受和接收力也存在着很大的比例。儿童在婴、幼儿期所受到的教养方式对人的心理健康程度有着重要的意义。孩子在跟母亲的互动中形成了安全型依恋:母亲在就有安全感,对外界反应积极。回避型依恋:缺乏依恋,与母亲未建立起亲密的感情联结。反抗型依恋:即寻求与母亲的接触,又反抗母亲的爱抚,这类婴儿没有建立起依恋的安全感,属于焦虑型依恋。这些依恋模式在成人后在其亲密关系的互动中继续上演,且同出一辙。
在婴、幼儿期受到父母打、骂、言语伤害或苛责的孩子内心体验会非常糟糕,自我价值感低,甚至怀疑爱、不相信人和人之间是可以互相信任的。父母发出的元信息如“你欠我的。”或是“没有我,你活不下去。”会被孩子接收,根植在潜意识中并在影响其以后的生活。除了突发事件造成的痛苦外,大都来寻求心理帮助的人在其幼年或童年都有不良经历的内心体验,这其中又有大部分直接与父母有关,所以身为父母,责任重大,有必要在为人父母前自修一些发展心理的理念。
其次,不排除小组成员心理年龄滞后和心理能量偏弱的可能性。该小组的名称源于一位作家失败的青春期经历。青春期从心理学上的界定是11、12岁至15、16岁,这个时期属于特殊时期也可说是“危机期”,因为该时段的个体发展很复杂,充满矛盾。身体的发育高峰、生理机能的迅速变化,心理发展处在成人感和半成熟感的矛盾中,给个体带来错综矛盾的心理感受从而导致行为的特殊变化。在这个逆反阶段的初、高中生跟父母的敌对和情绪有其内在原因是很可以被理解的,但豆瓣小组的成员基本是20岁至30岁之间,从而反应了他们心理年龄的相对滞后和心理能量的弱小。
亲子的互动、沟通出现了问题怎么办?
1、
2、
3、
4、
美国家庭治疗大师萨提亚女士曾经说过:一个人和他的原生家庭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这种联系有可能影响他的一生。个人和经历也有着难以割断的联结,一个人的不快乐可能是因为儿时未被满足的期待。每个人与生俱来就对父母和世界有强烈的渴望———渴望被爱、渴望沟通。但是,这些渴望却并非都能一一满足,便被我们压抑起来。日积月累,连我们自己都已忽略的渴望,却成为我们不快乐的根源……
◆问题不是问题,如何应对才是问题。
◆改变是成长的起点,“希望”是“改变”最重要的成分。
◆我们不能改变已经发生的事件,只能改变这些事件对我们的影响。
◆每个人都有能力找到内心的宝藏,她让我们有能力获得成功,并且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