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男孩?女孩?

(2010-07-19 10:42:44)
标签:

男孩

女孩

双性化

拯救男孩

父母

原生家庭

阳性强化

杂谈

分类: 媒体栏目

               http://s8/bmiddle/4a869789t66e1e14f6a87


    上周,在海峡卫视“大家茶馆”的演播厅内,和主持人徐德亮、《拯救男孩》一书的第二作者李文道老师,一起探讨了有关男孩、女孩的话题。这期话题的源起是女性化的男生日益增多,栏目组也请来男版范冰冰来参与话题的讨论。个人的观点重新整理后,在此抛砖引玉。

    第一:男性女性化似乎一直比女性男性化更遭人非议甚至贬低,这是为什么?个人以为,女性男性化的现象并不比男性女性化少,从历史上的花木兰,到2005年超女比赛中脱颖而成的李宇春,还有生活中的假小子们,她们是被赞许至少是被宽容的。而随着“花样男孩们”的出现,不少人难受了,甚至大呼“阴盛阳衰”。在这种集体意识的背后,是否也有 “男尊女卑”的传统观念在起作用?

    第二: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如果“男孩”和“女孩”之中只能先拯救一种,我们会把这样的机会先给谁?是失学女童、自愿退学的男生、还是娘娘腔的男孩?女孩成为女人后也会成为母亲,并且很多家庭中母亲承担着更多的教育子女的责任。在婴儿时期,母亲和孩子还有一段重要的共生期。男孩们长大后成为男人,要承担社会给予的责任,在社会中的磨砺是否可以再塑他们的人格和毅力?

    第三:什么样的父亲更愿意多花时间与孩子相处与家人谈心,从而不会“父教缺失”?是纯爷们(果断、刚毅、不善表达情感)的父亲还是具有一些女性化特征(富有同情心、耐心、细心)的父亲?有研究表明,双性化的人更能意识到爱,并能表达出来。他们具有产生亲密感的敏感性、理解力和果断性,如果配偶是这样的人,个体对婚姻的满意度最高。(注:双性化首先反对男性特征和女性特征是处于一个连续体上的对立面,而认为男性特征和女性特征是相对独立的特质。两种特质的得分可能都很高。)

    第四:孩子的问题追溯其源头是父母的问题,甚至是父母的原生家庭的问题,有些父母不能直面自己的问题,就会拿孩子的问题说事儿。如果非要用“拯救”一词,无论是对男孩还是女孩,还得先从拯救父母、拯救家庭做起。夫妻之间的关系和沟通模式影响着整个家庭的模式,牵一发而动全身。

    第五:娘娘腔的男孩子们是否就会没责任感,不好好学习,不求上进,将来啃老?这之间有必然的联系吗?

    第六:我们是否要更多地尊重个体的感受?    

    分享生活中的一个例子:一位朋友,她因为自己的事业发展独自居住在另一个城市,没能陪伴在儿子的身边,孩子跟着奶奶、爸爸、姑姑们生活。孩子的父亲也工作繁忙,男孩的生活起居都是由奶奶和姑姑们照料打理,姑姑们的孩子都是年龄相仿的女孩。当孩子6岁时,这位母亲回到了孩子的生活中。她猛然发现自己5岁的儿子喜欢女孩子的玩具尤其是芭比娃娃,这让她难以忍受,认为自己的孩子不能再这样下去,一夜之间,她把孩子所有的芭比娃娃全部处理掉。对孩子而言,虽然妈妈回到了身边,但却销毁了自己最珍爱的玩具,孩子不明白自己究竟做错了什么妈妈要这样对待他?这是一种好的矫正方法吗?

    很赞同对12岁以内的孩子应采取阳性强化的行为矫正方法,就是及时奖励正常行为,漠视或淡化异常行为,给孩子正向的鼓励。比如上面例子中的妈妈,可以先接纳这样的现实,毕竟孩子之前的生活、行为习惯她并不了解是如何形成的。她可以多带孩子参加男孩子们的集体活动和体育运动,并鼓励赞扬孩子在活动中取得的任何进步。这样坚持一定的时间,随着孩子的成长,相信他自然会在汽车模型(或其他男孩玩具)和芭比娃娃之间做出自己的选择。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