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杜甫《登高》赏析

(2012-10-14 09:25:14)
标签:

杂谈

杜甫登高》赏析
(一)
登高》是杜甫诗集中一首很有名七言律诗,写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秋天,是诗人流寓夔州时为深秋登高有感而作。这是一首“拔山扛鼎”式悲歌,曾被人誉为“古今七言律第一”(胡应麟《诗薮-内编》)。
全诗写登高所览之景,雄浑苍莽;在阔大雄健气象之中,渗透着一股勃郁之气。通篇语言凝炼,声调铿锵,气韵流转,对仗工整。抒写诗人内心郁结不舒爱国情感和羁旅愁思,悲愤而不过分,凄苦而不消沉,在艺术上是很见功力
       诗由写景开头,十四个字勾勒出一幅登高远眺壮阔图景。时当深秋,晴空如海,登高仰视,愈觉其迢迢无极,所以说“高”;夔州一带,山高林密,每至晴初霜旦,常有高猿长啸,空谷传响,哀转不绝,所以说“哀”;深秋九月,潭寒涧肃,沙洲小渚,孤零冷落,所以说“清”;风霜高洁,水落石出,所以说“白”。因为台高,故愈觉其风大,所以说“急”;风大则水鸟低飞盘旋,所以说“回”。用字遣词都极其贴切。“天高”“沙白”“猿啸”“鸟飞”,这些又都是具有夔州三峡秋季特征典型景物,捕捉入诗,不但形象鲜明,使人读了如临其境,而且所展示境界,也极雄浑高远,饱含着诗人无穷情思。
      三、四两句写远眺之景,从大处落笔,上句写山景,承首句;下句写江景,承次句。山上江中,往复交织,构成一幅非常生动三峡秋景图,深秋风大,所以闻落叶之“萧萧”;峡深流急,所以见波涛之“滚滚”。“落木”而以“无边”来形容,则见其境界之阔大;“长江”而以“不尽”来形容,则见大江之无穷。在极其萧飒荒凉景象中,又充满着一种浑灏奔放气势。两句又多用双声迭字,读来音调铿锵,充满着声韵之美。
“深于言情者,正在善于写景”。以上四句写景,确实有力地烘托了诗人心情,写出了诗人登高望远悲秋之意,却又不直接使用“悲秋”字面,而是将这种悲愁之情渗透在具体画面之中。诗中所描写这些自然景物,既具有客观事物具体特征,季节特征,同时也饱含着诗人特殊感情色彩,表现了诗人特定心情。啼猿作为一种动物,本身并不具有人感情,但在“艰难苦恨”中诗人听来,猿啼声却充满着一种凄哀情调。同样,那滚滚长江,萧萧落木,盘旋飞鸟,冷清小渚,也无一不起着渲染环境气氛、烘托诗人情绪作用。“情以物迁,辞以情发,一叶且或迎意,虫声有足引心”(《文心雕龙-物色》),更何况眼前这一片凄凉肃杀景色?自然更使得诗人触景生情、引起相应心理活动与感情变化了。而这种心理活动与感情变化,又反过来加深了景物感情色彩。所以诗中景物已不同于自然景物,它是诗人主观化了客观景物。在文学作品中,当景物描写体现了作者特殊感情时候,当作者主观感觉和景物客观特征得到和谐统一时候,它对读者所产生艺术魅力,就不是一般地描摹景物诗句所能比拟了。
       五、六两句由上文写景很自然地过渡到抒情。两句写出自己身多疾病长期漂泊艰难处境和秋景萧瑟触景生悲愁苦心情。“万里悲秋常作客”,这是就空间方面说,即所谓“横说”;“百年多病独登台”,这是就时间方面说,即所谓“纵说”。两句承上启下,点出全诗主旨。在结构上,则层层递进,步步转折,包含着极其丰富内容。宋人罗大经说:“万里’,地之远也;‘秋’,时之惨凄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暮齿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十四字之间含八意,而对偶又精确。”(《鹤林玉露》乙编卷十五)作客登台,已有游子思乡之意,加上万里漂泊,百年多病,则孤零悲苦之情便得到更进一层描写。秋风萧瑟,已令人触景生哀,更何况又值垂暮之年抱病登台呢?由于采用了这种层层递进顿挫笔法,蕴藏在诗人内心深处沉郁悲抑感情便更深刻有力地表达出来了。深厚感情,来自丰富生活,诗中反映虽是诗人个人遭遇,但读者却可从中窥见战乱时代广大人民苦难。
尾联两句是写自己穷困潦倒孤苦寂寞境遇和心情。上句写自己艰苦备尝,白发弥添;下句写自己潦倒日甚,多病缠身。全诗就在沉重感叹声中收结,结得悲愤深沉,而又寄慨遥深。“艰难苦恨”四个字不仅指作者自己万里作客,衰年多病艰辛境况和身世遭遇,同时也指当时社会动荡不安,广大人民辛酸痛苦。“不眠忧战伐”,“无力正乾坤”,正是这一切“艰难苦恨”,才使他头上白发愈来愈多,而现在又已衰年多病,独自登台,心情自然更加落寞,更加痛苦了。此时正须借酒排遣,但又因多病?
杜甫登高》赏析(二)
      杜甫是我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现实主义诗人,他青年时代,和许多盛唐诗人一样,也有过“裘马轻狂”漫游经历和“致君尧舜”理想抱负,但他一生穷愁潦倒,遭遇坎坷,在感情上更能体验到下层民众疾苦,因此他诗歌不仅包含了丰富时代内容、鲜明时代色彩和强烈政治倾向,而且充溢着眷顾祖国、同情民众、不惜自我牺牲爱国主义精神。特别是在安史之乱时期,杜甫目睹了唐帝国有由盛至衰过程,对百姓苦难更是感同身受,当初“公私仓廪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虎”(《忆昔》)所谓理想世界已经荡然无存,取而代之是“万方多难”时代,是“乾坤含创痍”“人烟眇萧瑟” (《北征》)国土,是“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登岳阳楼》)伤感,复杂阶级斗争、民族矛盾以及统治阶级之间内部冲突,不仅造成了生灵涂炭和国家严重危机,也把杜甫卷入了生活底层,使他“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政治抱负彻底破灭,于是他只能“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 (《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面对苍天来表白“济世敢爱死,寂寞壮士惊”(《岁暮》)志向,抒发自己身世之感和家国之悲,把自己忧国忧民满腔赤诚写进诗歌,把自己喜怒哀乐和历史盛衰起伏紧密地结合起来,《登高》就是其中富有代表性一首。
         这首诗歌写于大历二年(767年)秋天,是杜甫寄寓夔州时所作。诗人从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年)开始挈妇将雏,流浪漂泊,倍尝生活艰辛,直到唐肃宗广德元年(763年)。公元767年时候,虽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是地方军阀为了争夺地盘,扩大自己势力范围又乘机而起,社会仍然是一片混乱。这时,杜甫已经是一位漂泊受难、饱经沧桑五十六岁老人了。他目睹了安史之乱给唐朝带来重重创伤,感受到了时代苦难,家道衰败,也感受到了仕途坎坷,晚年孤独和生活艰辛,心中百感交集,写下了这首慷慨激越、动人心弦,被称为“杜集七言律诗之冠”登高》一诗。
      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写诗人登高俯仰所见所闻,融合了诗人复杂而深沉感情。夔州即今天四川奉节,那里一向以猿多声哀而著称,自古就有“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巴东三峡巫峡悲,猿鸣三声泪沾衣”之说,而峡口更以风大浪急而闻名,这时诗人独自登上高处,视线从高到低,举目四望,侧耳聆听,围绕夔州特定环境,诗人选择了凄冷秋风、空旷天空、凄厉哀怨猿声,以及凄清江水、白茫茫沙滩、回旋飞翔鸟群等六个意象,为我们描绘了一副“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悲凉画面。特别是“猿啸哀”和“鸟飞回”两个细节,仿佛是诗人在倾诉着无穷无尽老病孤独复杂情感,又仿佛是包括诗人在内成千上万个长年漂泊流离失所者真实而形象写照,寥寥数言,为全诗定下了哀婉凄凉、深沉凝重抒情基调。
        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集中表现了深秋时节典型特征。落木茫无边际、萧萧而下,是诗人仰视所望;江水奔腾不息、滚滚而去,是诗人俯视所见,这里有“萧萧”之声,也有“滚滚”之势,让人感到整个画面气象万千,苍凉悲壮,气势雄浑壮观,境界宏阔深远。更为重要是,我们从这里仿佛感受到了诗人面对逝者如斯江水所发出韶光易逝、人生苦短慨叹,面对一枯一荣落木所抒发壮志难酬、无可奈何苦痛!沉郁悲凉对句,将诗人“艰难苦恨”人生境遇书写得淋漓尽致,用语精当,气势宏伟,前人把它誉为“古今独步”“句中化境”,实在不足为过。
颈联“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将以上两联所蕴含感情进一步明朗化,从时间和空间两个方面把诗人忧国伤时惆怅表现得富有层次性和立体感:一悲漂泊憔悴,离乡万里;二悲深秋萧瑟,苍凉恢廓;三悲人生苦短,喜怒无常;四悲羁旅他乡,作客异地;五悲暮年登高,力不从心;六悲体弱多病,处境艰难;七悲孤苦伶仃,愁苦难遣……工整严谨对句,不仅饱含了诗人像落叶一样排遣不尽羁旅愁,也饱含了诗人像江水一样驱赶不尽孤独恨,丰富内蕴,让我们深深地感受到了杜甫那沉重地跳动着感情脉搏和时代强音!
尾联“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诗人备尝艰难潦倒之苦,国难家愁,已经使诗人白发日多,苦不堪言,本欲借酒遣愁,但由于因病断酒,悲愁就更难以排遣,这又无端地给诗人增添了一层深深惆怅和无奈慨叹。这里诗人将潦倒不堪归结于时世艰难,其忧国伤时情操表现得淋漓尽致。
       整首诗歌“悲”字是核心,是贯穿全诗主线。诗人由内心伤悲而登高遣悲,由登高遣悲到触景生悲,由触景生悲到借酒遣悲,由借酒遣悲到倍增新悲,全诗起于“悲”而终于“悲”,悲景着笔,悲情落句,大有高屋建瓴之形,坂上走丸之气势,这“悲”字是诗人感时伤怀思想直接流露,是诗人忧国忧民感情充分体现,这种质朴而博大胸怀,让人品读咀嚼,至再至三,掩卷深思,叹惋无穷!

      

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是中国文学史上伟大现实主义诗人,他诗深刻地反映了唐朝由兴盛走向衰亡时期社会面貌,具有丰富社会内容,鲜明时代色彩和强烈政治倾向。他诗激荡着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炽烈情感和不惜自我牺牲崇高精神,因此被后人公认为“诗史”,诗人被尊称为“诗圣”。
     杜甫一生写下了一千多首诗,其中著名有《三吏》、《三别》、《兵车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丽人行》、《春望》等。杜甫诗充分表达了他对人民深刻同情,揭露了封建社会剥削者与被剥削者之间尖锐对立:“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千古不朽诗句,被世世代代中国人所铭记。“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这是杜甫对祖国无比热爱充分展示,这一点使他诗具有很高人民性。杜甫这种爱国热枕,在《春望》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等名篇中,也表现得非常充沛。而在《三吏》、《三别》中,对广大人民忍受一切痛苦爱国精神歌颂,更把他那颗爱国爱民赤子之心展现在读者面前。出自对祖国和人民热爱,对统治阶级奢侈荒淫面目和祸国殃民罪行,必然怀有强烈憎恨。这一点在不朽名篇《兵车行》、《丽人行》中更是得到了淋漓尽致表现。一个伟大爱国者忧国忧民之情,必然在其它方面也有所表现。杜甫一些咏物、写景诗,甚至那些有关夫妻、兄弟、朋友抒情诗中,也无不渗透着对祖国、对人民深厚感情。总之,杜甫诗是唐帝国由盛转衰艺术记录。杜甫以积极入世精神,勇敢、忠实、深刻地反映了极为广泛社会现实,无论在怎样一种险恶形势下,他都没有失去信心,在我国悠久文学史上,杜甫诗歌认识作用、借鉴作用、教育作用和审美作用都是难以企及
        杜诗最大艺术特色是,诗人常将自己主观感受隐藏在客观描写中,让事物自身去打动读者。例如《丽人行》中,诗人并没有直接去斥责杨氏兄妹荒淫,然而从对他们服饰、饮食等方面具体描述中,作者爱憎态度已显露无遗。
      杜诗语言平易朴素、通俗、写实,但却极见功力。他还常用人物独白和俗语来突出人物性格个性化。
  杜诗在刻画人物时,特别善于抓住细节描写,如《北征》中关于妻子儿女一段文字就是非常突出例子。
   杜甫诗风多变,但总体来看,可以概括为沉郁顿挫。这里沉郁是指文章深沉蕴蓄,顿挫则是指感情抑扬曲折,语气、音节跌宕摇曳。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