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jjjzk
jjjzk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9,689
  • 关注人气:1,450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已死的母熊》这样上

(2010-10-22 15:54:39)
标签:

杂谈

分类: 儿童教科书

                            《已死的母熊》这样上                            

 

(欢迎浏览,请勿转载)

 

                              已死的母熊》课文

                                         文:李叔同  画:丰子恺

猎人入山,以枪击母熊,中要害,端坐不倒。近视之,熊死,足抱巨石,石下溪中有小熊三,戏于水。所以死而不倒者,正恐石落伤其子也。猎人感动,遂终身不复猎。

 

第一阶段:读

师:《已死的母熊》虽然是篇古文,但字不难认,只有“遂”一个生字,请大家自己大声读。

生:(自由大声读)

师:读是读对了,但是没有读古文的感觉。听老师读,你感觉一下。(师范读)未必要 和老师读得一模一样,但是要读得有点感觉。(生笑)

生:(练习,试读)

师:同学们,其实古人写文章,是自上而下写,从右往左写。竖排的《已死的母熊》,你们会读吗?

生:(练习,试读)

师:同学们,古人写的文章,不但竖排,而且没有标点,这样的《已死的母熊》,你会读吗?

生:(练习,试读)

师:同学们,古人写的文章,不但竖排,没有标点,而且是繁体字,这样的《已死的母熊》,你会读吗?

生:(练习,试读)

师:这么一遍一遍读,说不定有人会背了呢,谁想试试?

生:(试背)

 

第二阶段:解

1.找出文中相对容易理解的句子

:同学们,我们今天学的虽然是古文,但是毕竟不是外文,仔细读读,我们会发现,有些词语、句子跟现在的表达还是很相近的,我们可以理解。找找,有吗?

生:我知道“猎人入山”的意思,就是“猎人走进山”。(笑声)

师:大家不要笑,这位同学理解得很好啊。所以我们在读古文时,不要恐慌。

生:我知道“熊死”的意思是——熊死了。

生:我看了注释之后,了解了“猎人感动,遂终身不复猎”的意思——猎人很感动,于是决定终身不打猎了、

师:是啊,这句话,就“遂”字比较生僻,现在不常用,通过看注释,你理解这是“于是”的意思,自然地,整句话的意思,你也理解了。

生:联系上下句,我觉得“中要害,端坐不倒”大概是说:熊被猎人打中了要害,但是仍然坐在那里,没有倒下。”

2.找出文中相对难以理解的词句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发现了古文中有些句子跟现在的表达方式还是接近的,但也有些句子跟现在的表达很不一样,比较难理解,有吗?

生:我不太明白近视之”的意思。

师:这里有一个字“之”,古文读得多了,我们会发现,古文里经常出现“之乎者也”这四个字,尤其这个“之”,不但出现的频率高,意思还经常变,在这句话里,“之”是什么呢?

生:下面的注释里写道是“它”的意思。

师:那“它”是谁啊?

生:“它”是指“母熊”。整句话的意思就是“走近去看母熊”。

生:蒋老师,我觉得“猎人入山,以枪击母熊,中要害,端坐不倒。”这句话里的“以”字也很有古味。

师:很多成语中都用这个字,比如"以卵击石""以牙还牙"……

师:这些成语里的""是什么意思?

生:用

师:是的,就是“用”的意思,“以枪击母熊”的意思就是“用枪击母熊”。

师:"中要害,端坐不倒。"是谁被打中要害呢?古文的表达很简洁,很多要素被省略了,

但是我们在“翻译”的时候应该补充上去。

生:是母熊被打中要害。

生:是猎人打中了母熊的要害。

生:老师,我读“石下溪中有小熊三”也觉得怪怪的。

师:这句话只要加一个量词就和现在的话很接近了。

生:石下溪中有小熊三只。

师:这句话如果再调整一下句子的顺序,就跟现在的表达一样了。

生:石下溪中有三只小熊。

师:我们再反过去,如果石下溪中有四只小熊,古文怎么说?

生:石下溪中有小熊四。

师:五只呢?

生:石下溪中有小熊五。

师:一只呢?

生:石下溪中有小熊一。

师:哈,你们想当然地认为应该这样说,你们犯了个经验主义的错误。如果是一只小

熊,一般说成"石下溪中有一小熊"

生:我刚才在翻译的时候,最说不清楚的是这句话是“所以死而不倒者,正恐石落伤其子也”。

师:请你用上“因为……所以……”这个关联词“翻译”这句话。

生:因为母熊怕巨石落下来伤到自己的孩子,所以死后仍抱住巨石不倒。

师:再请你试着用关联词“之所以……是因为……”“翻译”这句话。

生:母熊之所以死后不倒下,是因为怕巨石落下来伤到自己的孩子。

师:那古文中“所以”与现在的哪个关联词意思相近呢?

生:和“之所以……是因为……”意思是一样的。

师:是的,这一点一定要搞清楚。

3.尝试“举一反三”,小组合作翻译相近文言文本《老狼护崽》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借助注释,理解了《已死的母熊》全文。但是有一些人非常厉害,即使没有注释,古文也也难不倒他们,因为他们读的古文特别多,而且能够举一反三。学习古文,“举一反三”非常重要,下面我们试着在没有注释的情况下翻译《老狼护崽》。

 

老狼护崽

猎人入山,欲以枪击母狼。面露哀容,屈膝下跪。大疑,近视之,身旁有幼子,嗷嗷待哺。所以曲身下跪者,护子也。猎人沉思良久,枪响,狼死。

 

 

 

 

 


生:(在座位上自言自语翻译)

生:(翻译)一个猎人进山打猎,正要用枪射击一匹母狼。母狼的表情很悲痛,屈膝下跪。猎人非常疑惑,走进去看它,母狼的身旁躺着幼小的狼崽,嗷嗷叫着想吃奶。母狼之所以弯下身子下跪,是为了保护自己的孩子啊。猎人想了一会儿,最终还是开了枪,把狼打死了。

生:(鼓掌

第三阶段:感——两篇文章有什么相同之处?

师:读了《已死的母熊》和《老狼护崽》两篇文言文,你觉得它们有什么共同点?

生:这两篇文章都写到了伟大的母爱。

生:这两篇文章里的母亲,都不惜牺牲自己的性命保护自己的孩子。

师:是啊,这两篇文章都写到了伟大的母爱,并且这份母爱在特殊的时刻就定格为一种姿势,在《老狼护崽》里母爱的姿势就是屈膝下跪,在《已死的母熊》里母爱的姿势就是端坐不倒。在生活中,在其它书籍中,你还看到过哪些母爱的姿势?

生:在汶川大地震中,我看到过一个母亲死死的抱着自己的孩子、护着自己的孩子……后来有人这位母亲的手机里看到了她临死前发的短信“孩子,无论你在哪里,妈妈都爱你。”(掌声)

生:我听过一个故事《母亲的心》:一个男子把自己母亲的心挖出来送去给喜欢的女子,途中不小心摔倒,只听到母亲的心焦急地喊道“孩子,你没有摔痛吧!”(掌声)

生:我在乡下亲眼看到过一只老母鸡为了保护自己的孩子,不顾一切地要和狗斗一斗。

师:(出示精选的7张图片,叙述各种状态的母爱的姿势:哺育孩子、温暖的怀抱、遮风挡雨、相互依偎、亲密无间……)

师:让我们回到课文,朗读课文,聚焦那母爱的姿势——“端坐不倒,足抱巨石”。

生:(读)

师:同学们,后来丰子恺用白话文详细写了这“母爱的姿势”,他抓住母熊的神态、动作、心里想法来写,并且他把文中的“他”改成了“她”,你知道他为什么要这么写吗?

生:丰子恺赋予了母熊人的情感,母熊比人还要高贵。

生:因为母爱是世间最伟大的力量。

生:……

师:请你拿起笔,也入情入境地就写下那个母熊端坐不倒的瞬间。

:(学生静心写片段)

师:谁来读一读那个瞬间。

生:母熊中枪的部位血流不止,钻心的疼痛折磨着她,可最让揪心的并不是死亡的即将到来,而是她不能看着她的孩子长大。如果她像人类一样有一只手机,她一定也会通过手机对她的孩子说:“孩子,记住,妈妈爱你!”……(泣不成声)

师:好了,不说了,你是真正用心在读,你的内心体验很丰富,请坐。

生:(第二位学生读自己写的片段,读着读着,学生又哭了。)

师:好了,不说了,咱们不说了。来学习一个新的知识——对古文的翻译有两种,一种是“直译”,一种是“意译”。刚才根据注释遵照愿意把古文翻译出来叫直译,像刚才那样遵照愿意然后加入一些自己的想象叫意译。

 

第四阶段:悟——两篇文章有什么不同之处?

师:这两篇文章也有不同的地方,你发现了吗?

生:两篇文章的结尾是不同的。

师:能具体说说不同之处吗?

生:《已死的母熊》中的猎人被母熊感动,决定终身不打猎《老狼护崽》的猎人虽然心里也感动,但最终他还是端起了猎枪,把子弹射向狼。

师:两篇文章你更喜欢哪一个结尾呢?喜欢《已死的母熊》请举手。(大部分学生举手)

师:为什么你们大部分喜欢第一个结尾?

生:因为第二篇文章看了让人感觉难过,第一篇文章告诉我们动物也是有感情的,我们

要爱护动物。

生:第一篇文章中的猎人比第二篇文章中的猎人要善良,有一句古话说: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师:当然,也有一部分同学喜欢第二个结尾,能说说你们的理由吗?

生:第二个结尾虽然有些残酷,但我总觉得第二个结尾更真实些。

生:文章是七分实三分虚,我也觉得第一个结尾有点突然,好像不太可能。

生:(反对)但是,至少第一个结尾带给人美好,保留了一份善良。

师:大家的想法都不无道理,《已死的母熊》这篇文章刊出后,当时就引起了很大的争

议(出示幻灯片1),请你们也谈谈自己的看法。

生:我认为《已死的母熊》中的结尾是有可能的,猎人不打猎,靠种庄稼也可以生活啊。

生:那如果所有的猎人都不打猎,不吃动物,这可能吗?

生:那我们也可以吃素啊。

生:动物是有生命的,植物也有生命啊,吃素也是杀生,你怎么看呢?

师:是啊,哪怕我们喝口水,也杀害了很多生命,因为水里面有许多微生物,难道我们连水也不喝了吗?(笑声)

生:(一时静默)

生:我觉得《已死的母熊》这篇文章不是叫我们不吃动物和植物,而是让我们知道他们也是生命,也是有感情的。我们要尊重生命。(掌声)

生:我还是觉得如果有可能的话,还是不要杀生。

生:(围绕“话题”展开讨论,各执己见,无法形成定论)

师:听大家讨论,我觉得大家在思考,这一点非常重要。《已死的母熊》配画的作者丰子恺先生针对大家的疑问,专门作过解答,大家来听一听(出示幻灯片2,教师稍作解释)。

师:俗话说“文如其人”,刚才我们反复读了《已死的母熊》这篇文章,读了之后,你觉得作者会是怎样的一个人呢?

生:我觉得他应该是一个很有爱心,喜欢动物的人。

生:我觉得他是一个看破红尘,什么都想通的人。(笑)

生:我猜他是一个吃素的人。(笑)

生:他应该是一个很有学问的人,因为他能用古文写故事。

师:(联系学生的猜测,结合“幻灯片3”上资料,简介李叔同生平)

 

 

             幻灯片二

普劝世间读此书者,切勿拘泥字画。倘拘泥字面,你开水不得喝,饭也不得吃。因为用放大镜者,一滴水中有无数微生虫和细菌。你烧开水烧饭时都把它们煮杀了!此书倡导的护生是指护自己的心,让自己有一颗慈悲心,并不是护动植物。再详言之,人一旦有了残忍心,不仅残杀动植物,且这残忍心会移用于同类的人……人为了要生活而割食动植物,如果是不得已的,是必要的,不是无端的,这就似乎不觉得残忍,并不伤害我们的慈悲心。                                     ——丰子恺

           幻灯片三

资料一:1918年出家为僧,云游四方,吃素持戒,刻苦研律,为一代高僧。

资料二:身体停龛时,要用四只小碗填龛四脚,再盛满水,以免蚂蚁爬上来,

这样可以在焚化时免得损伤蚂蚁。

资料三:期月后书至刀部,忽中止。问其故,则日:刀部之字,多有杀伤意,不忍下笔耳。

               幻灯片一

许多人对这篇文章提出非议,:

1.《已死的母熊》结尾不真实,猎人以打猎为生的,猎人不打猎靠什么生活?

2.《已死的母熊》自相矛盾,不杀生,不吃动物和植物,那人不都得饿死了? 

——丰子恺《护生画集》第三集序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