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持续默读”要注意什么?
现在“持续默读”这个词很热。其实,说白了,很简单。所谓“持续默读”就是每天安排时间让孩子独立阅读图书。有的班级是每周安排2-3次,也算是吧。
“持续默读”,刚刚开始推行的时候,大家并不看好。我想想也是,这么简单的做法和培养终身阅读者这样宏大的目相去甚远,管用吗?国外的很多描述性案例说明——管用,现在我也在收集国内的相关案例,自己也在积极尝试。只有自己试过了,才知道真假深浅啊。
其实,现在很多老师也想尝试,但大多没有坚持下来。首先,老师们觉得“赶课”都来不及,哪有时间挤出来给学生看书啊;其次,老师们觉得看书是课外的事情,学校里,课内就应该抓紧时间上课、做作业。
不管怎样,先和一部分先做起来的老师共同来整理、思考,要想“持续默读”做得比较成功,要注意什么?
1.要有一定的仪式感。人是仪式感很强的地盘性动物,例如在宗教仪式上,人总会自然而然的肃穆安静下来,因为人接受了来自仪式的一种心理暗示。所以在持续默读中,有时营造一种仪式感,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为了强化这种仪式感,持续默读的时间最好相对固定,比如有些学校所说的“晨读时间”、“午读时间”等。持续默读开始到结束的程序最好也固定,并且最好有一些特别的小“环节”,例如美国的曼西女士每次持续默读开始前,会挂个告示牌在教室门口,还有一所学校持续默读开始前全校教师当着学生的面煞有介事地关掉手机,都没有实际的作用,就是为了强化仪式感。
2.去除阅读功利。持续默读的读物学生自己选择,读物的要求除了课本或练习本外几乎没有限制。当然,读书会的共读书目优先推荐。持续默读期间一般不需要学生提交任何阅读汇报,也不要求学生做任何枯燥的阅读记录,甚至也不去检查学生是否读懂了字、词、句。让孩子觉得读书没有任何负担。围绕书的轻松讨论那是阅读后的事情。按照钱伯斯的说法,如果你发现班里有孩子一直在看你非常不喜欢的“垃圾读物”,你是在忍不住不去干预,那也不要当众教导,而应私下解决。
3.最好有班级书柜。让孩子觉得仿佛坐在图书馆的一角,看完自己带的书之后,有地方借到其它还比较有意思的书。因此班级书柜应该是开放式的,不要锁起来,学生比较方便能拿到书,书的品种也还算丰富。当然对于还没有养成比较文明的借书习惯的班级来说,老师和学生可以商量制定一点规则,例如持续默读时间里,只能借一次书,一次只能借一本。看到有同学在借书时,学会不去拥挤等。
4.轻易不干扰。持续默读时间一般来说是非常安静的。老师不要因为想起了一件重要的事随意打断“插嘴”,有个别学生因为看到了有趣的内容低声和旁边的人交流,也属于正常的事,一般这样的情况不会影响到其他正在专注阅读的同学,如果你觉得有影响了,你可以通过行“注目礼”等小幅度动作解决。另外,老师自己也要坚持和学生一起读,作为榜样。当然这一项也不能执行得过于严格。老师不能为了读而读,执行得过于严格反而像是表演。也就是说,应该自然些。
5.贵在持续。在开始持续默读之前,材料就必须事先选好。孩子们独立阅读的时间必须限定在一个时间段内。低年级一般是择是10或15分钟,中高年级一般是25到40分钟。固定的持续默读时间,没有特别的情况不要取消或者调换。
6.国外的一个典型成功案例。持续默读的倡导者麦克瑞肯进行的一场全校性的SSR实验让全球瞩目。在马萨诸塞州亨廷顿的盖特威区中学,1978年整间中学确定了持续默读时间,每周一和周五早晨,长度是25分钟。在这个期间,整个学校(包括校长、行政人员、老师,当然还有学生)都必须把“工作”放在一边,所有人都得拿起什么读一读,每个人都自由选择自己的读物。“我们制定这个计划,是想让孩子们看看,阅读是多么重要的一件事,而且多么让人享受—不单是孩子们自己享受。”校长詹姆斯·鲁特介绍说。“现在它变成了学校最受欢迎的活动,每个星期大家都在盼着SSR时间的到来。在这个25分钟里,我们不允许有任何工作,是的,连电话都可以不接。”每个周一和周五上午10点半,在整个盖特威区中学里只会听到一种声音,就是翻书页的声音——是非常渴望的翻书声,而不是原来那种不情愿的翻书声。
7.自己班尝试持续默读后的收获。从一年前起,每到中午的12:30,我们班就变得静悄悄。每个同学都从家里带来一至两本好书,充实班级的图书角。到了默读时间,就在图书管理员的组织安排下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书籍自主地读书。就连老师也和同学们一起津津有味地读书。在默读时,同学们可以不受任何人、任何事的打扰,更没有任何负担,轻轻松松。同学们的眼界开阔了,特别是能和老师一起自在地读书,融洽了师生关系。
本内容参照钱伯斯《阅读环境——大人如何帮助孩子们享受图书》、崔利斯《朗读手册》、阿甲的《帮助孩子爱上阅读—儿童阅读推广手册》以及自身实践整理而成。希望在这方面有实践体会的老师,能把你的想法与我共享。我的邮箱jjjzk@sina.cn,欢迎浏览,请勿转载)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