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八(上)语文《三峡》教案

标签:
健康教育情感文化育儿 |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
2.品析课文,引导学生领略三峡景色的美。
(二) 能力目标
1.欣赏课文,引导学生揣摩作者笔法之妙。
2.学习本课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的手法。
(三)情感目标
揣摩文章的思想感情,让学生了解、热爱祖国美丽的河山
教学重点、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体会三峡的美和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的手法 。
教材分析
《三峡》是北魏郦道元《水经注》中关于三峡的一段注释,同时也是一篇很好的写景散文。课文通过对三峡的山水和一年四季三峡景色的描写,向我们展现了三峡的美丽风光。文章写景生动,用词精准,有着一种特殊的艺术魅力,尤其是作者的描写手法以及成功的运用了对偶、夸张、引用等修辞手法和衬托的写作手法,更是令人赞叹。如此雄伟壮丽的奇景,散文家郦道元却仅用了一百五十余字来描绘,且尽传奇神,其笔法令人不能不称奇。在这节课中,我们要用欣赏的眼光来审视评说课文的美。
根据八年级学生的特点和知识结构,学生在理解全文的基本内容上难度不大,但学生在体会三峡的美和领悟作者如何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的手法上有一定的难度,所以老师把这作为这节课的重点。
1. 诵读法。郦道元的《三峡》抓住了三峡这一自然景观的特点,描绘了三峡不同季节的壮丽景色,语言精美,描写生动。教师可指导学生以多种形式反复诵读,在诵读中体会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最后达到熟读成诵
2.拓展阅读法。选择与三峡有关的诗文进行拓展阅读,培养学生的比较阅读能力。
3.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充分体现学生阅读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课时安排:
教学过程
一、三峡风光,感受引读。
同学们,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几幅长江三峡的风景图吧!
同学们,我们看了长江三峡的美景,你有什么感受呢?
是啊,美丽的三峡吸引了多少人为之而摧眉折腰,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挥毫泼墨尽情描绘,也写不尽长江的俊美。而北魏著名地理学家、散文家郦道元就以其精妙的笔法揭开了三峡神秘的面纱,下面就让我们随着作者郦道元的笔端,去游一游那雄伟壮丽的长江三峡吧。(板书课题及作者)
作者简介:郦道元,字善长,北魏道元好学,历览奇书,撰注《水经》四十卷,《本志》十三篇。
1、读一读:
教师范读古文,学生按要求在书中画出难读的字词来。
学生学读古文,结合书下注释把语句读通顺,注意文中停顿,教师提示朗读需要注意的地方:
第1段,自/三峡七百里中
第2段,至于/夏水//襄陵
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第3段,则/素湍//绿潭
第4段
根据朗读提示,学生放声朗读,体会感受赞美之情,努力读出最佳效果。
2、
1)学生初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初步理解文句
厥(
襄(
绝巘(
属(
辨明词义
通假字:略无厥处(通“缺”,空缺)
哀转久绝(通“啭”,声音转折)
古今异义:(主要了解在具体语境中所表达的古义)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冲上)
清荣峻茂,良多趣味(真,实在)
一词多义:
自
2)译一译:学生圈点勾画,试译短文。
a略无阙处(毫无)
c夏水襄陵(漫上)
e或王命急宣(有时)
g不以疾也(认为,觉得)
i素湍绿潭(急流的水)
k良多趣味(很)
m.沿溯阻绝(顺流而下;逆流而上)
3、背一背: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试着背诵课文。
4、根据文章想象三峡壮景,把握各段的写景重点及景物特征。
5、说一说:读完课文后,同学们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可以提出来交流。
三、布置作业:完成校本作业
四、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一、知识回放
在上一节课,我们着重理解了全文的基本内容,我们一起重温各段的写景重点及景物特征,根据文章写作思路想象三峡壮景,并有感情的朗读。
二、合作探究,品析美景。
这节课我们着重理解文章的美和写作的妙处。
1)同学们,三峡很美,哪你觉得三峡美在哪里呢?你能用“三峡的___
例:三峡的山美,你看,七百里三峡,两岸都是连绵的高山,几乎没有中断的地方,重重的悬崖,层层的峭壁,遮蔽天空,挡住阳光。
2) 三峡的水美哪里是文字能穷尽的?它还存在于我们的想象之中,你能再说一句想象的话吗?
4)这样美的三峡,作者仅用150余字就描绘得如此传神入化,其语言之美,其笔法之妙,实在不能不令人称奇。下面请同学们来说说文章哪些地方写得美,写得妙。(可从语言、结构、描写的角度等方面着手)
例:课文的描写手法美,正面描写了“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写出了两岸连山,群峰对峙的雄姿。同时又从“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这一句侧面烘托了三峡峰峦绵延,隐天蔽日的山势。
4)请同学们欣赏课文,并结合练习提示,领悟文章的写法之妙(学生合作学习,自由评说)
1、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一句从
学生悟点:
教师点评:正面写山“连”的特点,粗笔勾勒,轮廓分明。“隐天蔽日”,山隐于天空,遮住太阳,侧面烘托山“高”。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写出了山高岭连的特点。
2、“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一句,用了
学生悟点:
教师点评:这段从浩大、险恶、湍急三方面描写三峡的水势,,突出江水湍急、凶猛的特征。从侧面突出夏水湍急的语句是: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写夏季的江水,作者运用了“层层铺展”的手法。
3、本文描写生动、精练,写“湍”用
学生悟点:
教师点评:山静、泉飞、怪柏、水奇,静中有动,声色分沓,山水相配,构成了一幅挺拔超俗的图画。
4、以“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渲染猿鸣幽凄,山谷空旷,既从
学生悟点:
教师点评:山高、岭连、峡窄、水长,同时山猿哀鸣,渲染了秋天的萧瑟气氛。本来“林寒涧肃”已经是够凄清的了,“容谷传响”的“高猿长啸”已经够凄异了,啼声的“哀转久绝”已经能够让闻者倍感寒意了。在尽写了山光水色之后将笔触转向“猿”与“人”,从而深化文章意境,这就是作者的妙笔所在。
学生总结本文的写作特点:
教师点拨:郦道元真不愧为北魏的地理学家和散文家,他用地理学家的丰富游历和散文家的风厚的文学功底,在一百五十余字的短文,却能囊括千里,包容四季,收纳山水草木,罗入古猿怪柏,其笔法确实精妙至极。难怪当代散文家
余秋雨先生说郦道元《水经注》中的三峡,使后人再难调动描述的辞章了。这样的美文,读的时候,一定要调动自己的生活积累,投入自己的真实情感,用心体会山的高峻,水的湍急,春冬的静谧,秋的凄凉,就是要做到“心中有情”。同学们,让我们让我们满怀对这篇美文的喜爱,饱含感情的读起来并背出来。
四、比较拓展
同学们,小学里我们一定学过《早发白帝城》这首诗吧。下面让我们一起来背诵一下吧。
五、布置作业:默写全文,完成课后练习
六、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