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下)语文期中复习。古诗文阅读训练(附答案)(二)
(2018-04-17 17:41:19)
14
15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四、问答题: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写木兰从军后艰苦的战地生活的对偶句是
17.赞颂木兰谨慎、聪明、勇敢、能力不逊于男子的议论句是
18.写木兰出征前紧张、周密准备的句子是
19.
写木兰经历战争持久、出生入死战斗的句子是:
20.写木兰矫健雄姿的句子是
21.写木兰一家人高高兴兴迎接她回家的情景的句子:
22、文中两次写“不闻···但闻···”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23、
24
、成语“扑朔迷离”出自“雄免脚扑朔,雌免眼迷离”一句,如今,它的意思是什么?
《卖油翁》课文阅读
1.记叙文有六个要素,时间、人物、地点、原因、经过、结果。本文省略了“时间”,试填下表把其他五个要素填在表内。
人物 |
|
地点 |
|
原因 |
|
经过 |
|
结果 |
|
2.“公亦以此自矜”的“此”指什么?用原文中的两个字回答。
3.卖油翁看陈尧咨射箭为什么久而不去?对其箭术持何态度?
4、在文中找出表现陈尧咨傲慢无礼的语句。
5、康肃由“忿然”到“笑而遗之”说明了什么?
6、卖油翁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样的道理?
7、写出两句勤奋成才的名言警句。
8、《卖油翁》作者是_______
9.给下列汉字注音。
矜(
10.解释下列加点的词的意义。
(1)有卖油翁释担而立
(2)但微颔之
(3)无他,但手熟尔
(4)尔安敢轻吾射
11.用一个成语概括本文所说明的道理。
12.哪句话写出了陈尧咨的骄横之态?
13.哪两个字表现了卖油翁对陈尧咨箭术的态度?
14.哪句话表现了卖油翁从容自若的态度?
15.为什么要详写卖油翁“酌油”这段文字?
16、 文中说陈尧咨善射,试举两点说明他善射的情形。(4分)
(1)
17、找出三个以“百”字开头,形容人箭法非常高明的成语。(6分)
(1)
18、 课文中的两个人物,哪一个是主要人物?为什么?(4分)
19、卖油翁对陈尧咨善射的本领是怎么评价的?凭什么作出这样的评价?(5分)
20、“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将句中“睨”换成“看”“望”“观”等词可以吗?为什么?(5分)
21、卖油翁“取一葫芦置于地……酌油沥之”的目的是什么?(5分)
22、“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的正确意思是(
A、见陈尧咨在射箭,微微点着头替他数靶数
B、见陈尧咨射出的箭十只能中八九支,只不过微微地点头赞许他的射技
C、见陈尧咨射出的箭十支能中八九支,不禁点头称赞
D、卖油翁见到陈尧咨射箭很准,点头示意
23、下列各组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以:公亦以此自矜 以我酌油知之
B、射:汝亦知射乎 吾射不亦精乎
C、去:睨之,久而不去 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D、自:公亦以此自矜 自钱孔入而钱不湿
24、在文中起承上启下作用的一句是(
A、睨之,久而不去 B、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C、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 D、无他,但手熟尔
25、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相照应的一句是(
A、释担而立 B、睨之 C、久而不去 D、但微颔之
26、文章强调陈尧咨善射、当世无双、十中八九的目的是(
A、为后文写陈尧咨埋下伏笔。
B、为后文写康肃笑而遣之埋伏笔。
C、为后文写陈尧咨忿然责问作铺垫。
D、与卖油翁不以为然的态度形成对比,引出两人对话。
27、本文所阐述的道理是(
A、有本领不应自矜自傲。
C、凡事只要熟,就能巧,没有什么值得骄傲的。
D、天外有天,人外有人。
[甲]陈康肃公尧咨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吾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吾亦无他,唯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
[乙]南方多没人,日与水居也,七岁而能涉,十岁而能浮,十五而能没矣。夫没者岂苟然哉?必将有得于水之道者。日与水居,则十五而得其道;生不识水则虽壮见舟而畏之。故北方之勇者,问于没人,而求其所以没,以其言试之河,未有不溺者。故凡不学而务求其道,皆北方之学没者也。
注释:没人:能潜水的人。
1.给文中划线的句子断句,用“/”在句中标出。(限断2处)(2分)
2、翻译下面句子。(4分)
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译文:
日与水居,则十五而得其道。
译文:
3.[甲]文中体现陈尧咨傲慢的语句是
4.请你结合[甲][乙]两文,说说你从其中获得了哪些启示?(3分)
《竹里馆》阅读 【唐】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阅读题一
1、诗歌表现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能体现诗人这种思想感情的词语有哪些?(2分)
2、“独”是中国古代文人追求的一种精神境界,或表达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傲岸人格,或表达对独立人格的追求。说说“独”字好在哪里?(2分)
3、诗歌后两句写出了怎样的景象?(2分)
4、全诗传达出诗人怎样的心境?(2分)
5、请你发挥想象和联想,描绘该诗所展示的画面。
《春夜洛城闻笛》阅读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1.
2.
3.
4、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是曾说,“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诗中的“折柳”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5、 赏析“散入春风满洛城”中“散”字的妙处。
6、 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
7、 从诗的末句你感受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逢入京使》阅读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晚春》阅读
【唐】韩愈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1.下列可以作为标题的一项(
A.晚春 B.初夏 C.晚秋 D.初冬
2.这首诗的语言特点?请分析。
3一、二句写出了晚春景致怎样的特点?
4诗的三、四两句意蕴深刻,为历代传诵。请对这两句诗作赏析。
5请说出“百般红紫斗芳菲”中的“斗”的修辞手法,并简析其妙处。(3分)
6请发挥想像,用自己的话描绘“扬花”“漫天作雪飞”的情景。(3分)
7、本诗的主旨有人认为是劝人珍惜光阴的,你同意这种看法吗?为什么? (3分)
《逢入京使》阅读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1、解释词语:
故园:
龙钟:
传语: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3、“凭君传语报平安”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理?
4、展开联想与想象,描绘一下前两句所展现的画面。
5、一二句“龙钟”“泪不干”的浓重色彩与三四句“凭君传语报平安”的轻描淡写似乎有些矛盾,你是怎样理解的?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1.下列可以作为标题的一项(
A.晚春 B.初夏 C.晚秋 D.初冬
2.这首诗的语言特点?请分析。
.
3一、二句写出了晚春景致怎样的特点?
4诗的三、四两句意蕴深刻,为历代传诵。请对这两句诗作赏析。
5请说出“百般红紫斗芳菲”中的“斗”的修辞手法,并简析其妙处。(3分)
6请发挥想像,用自己的话描绘“扬花”“漫天作雪飞”的情景。(3分)
请同学们自主默写四首附录诗依次如下:
《竹里馆》:
《春夜洛城闻笛》:
《逢入京使》:
《晚春》:
请同学们自主默写《木兰诗》:
《木兰诗》填空答案补充
14、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15、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壮士十年归,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
16、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 ;旦辞"四句;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17、"爷娘闻女来"六句 "东市买骏马"八句
18、旦辞爷娘去,暮至黄河边。不闻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但辞黄河去,暮宿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19、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20、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21、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22、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23、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
24、: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四、问答题
2、提出悬念,引导下文,又可以吸引读者好奇往下阅读。
【叹息原因】:木兰看到皇上征兵的文告上面每卷都有父亲的名字。木兰既考虑到父老弟幼,无人从军的困难。
【原文】: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表现】:表现出花木兰表现她孝顺,深明大义、勇敢、坚强的性格。
3、这句话是采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
意思是到各处的街市备办鞍马等战具,不是一处地方买一样东西.这样写表现了木兰操办军备物资急切而井然有序。
4、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作用:木兰停机叹息,表现异常,设置悬念。 意思是:早上辞别父母上路,晚上宿营在黄河边。一早一晚间接表明了大背景表现出国家战事紧急,征兵迫切场景。
5、军书十二卷”“同行十二年”与“壮士十年归”,这些句子中的数字在用法特点上都是虚数.习惯上这类数字都表示“多”的意思.“同行十二年”与“壮士十年归”两句中的“十二年”与“十年”都是说十多年的意思,如作实数理解,前后便矛盾不可解了.“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旨在强调木兰的父亲这次非出征不可.并非实指。
6、因为主题和塑造人物需要,文章不在于表现木兰驰骋沙场,杀敌立功,而重在表现木兰深明大义,不慕荣利,热爱家乡亲人和对和平的向往。
7、辞官还乡是因为要孝敬爹娘。木兰最初奔赴前线就是因为父亲年迈,是出于一片孝心,如今战事结束,如若继续留任,岂不是违背了初衷,更能显现出木兰的一片孝心,即使是沙场征战多年,建功无数,可汗封官赐爵,也依然能不留恋于功利,执意返乡孝亲,上阵能杀敌,下马能孝亲,平凡中更显伟大,更显一代奇女子的风范。
8、花木兰历史上却有其人,只是一直存在各种争议,木兰辞中存在些艺术成分。
花木兰的故事流传广远,一千多年以来有口皆碑,但对于她的姓氏、故居、出生年代,仍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明清以后,经过几百年的艺术再创作,“花木兰”的艺术形象日臻完美。迄今为止,上演过木兰戏的剧种有京剧、越剧、汉剧、昆曲、秦腔、平剧、黄梅戏等20多种,特别是大师常香玉《花木兰》的全国巡演,“花木兰”在民间的影响更加深远,“花木兰”这个称谓在人们心中也逐渐“固定”下来。
9、课文详写了生活场景和儿女情态。这首诗具有浓郁的民歌特色。全诗以“木兰是女郎”来构思木兰的传奇故事,富有浪漫色彩。繁简安排极具匠心,虽然写的是战争题材,但着墨较多的却是生活场景和儿女情态,富有生活气息。因为本篇课文主要讲的是木兰代父从军的孝顺品质,当时的人民厌恶战争,喜爱和平,战争并不是重点,所以要略写战争.。最主要的是,本文主题在于热情赞扬花木兰勇敢善良的品质、保家卫国的热情和英勇无畏的精神。
10、吟唱者以双兔为喻,体现了对木兰的喜爱之情,赞美了木兰多年从军中未被发现时女郎的谨慎和机警。
11、这几句意思是花木兰从军归来后,每间房都要开了门进去看看,脱去我打仗时穿的战袍,穿上我以前的旧衣裳,当着窗户对着镜子整理头发和面容。
表现她归来后情不自禁的喜悦的心情。
12、本诗通过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十年征战归来,不慕荣利,自愿过劳动生活的故事,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乐观勇敢的爱国精神,以及对和平劳动生活的向往。
13、木兰是一个勤劳、善良、淳朴、谨慎(女儿性情)、机智、勇敢、刚毅、忠孝两全(英雄气概)的女子,木兰之所以能流芳百世,因为她既有女儿情怀,更具英雄气慨的古代杰出巾帼英雄形象,在代父从军中看到了她强烈的爱国情怀和渴望和平的心愿。
15、木兰代父从军
16、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17、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18、东„„西„„南„„北„„
19、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20、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21、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
22、用对比写出木兰在征途上思念亲人的细腻感情,同时与“鸣溅溅”“鸣啾啾”共同渲染出了征途中的悲凉气氛。
23、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方法,写木兰功劳之大,天子上次之多,她辞官表明不图功名利禄,向往和平劳动生活的高尚情操。
24、比喻事物错综复习,难以辨别。
《卖油翁》课文阅读
1.人物:卖油翁、陈尧咨;地点:陈尧咨的菜园子里,起因:陈尧咨善射、自矜,卖油翁睨之但微颔之,经过:陈尧咨看到卖油翁轻视他的箭术,忿然质问,卖油翁用酌油之事教育他,结果;陈笑着把卖油翁打发走。
2.善射 3.见其发矢十中八九,只微颔之:只觉此技无他,但手熟耳。
5.通过卖油翁的表演,使他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技术是无止境的。
6.我们无论做什么事,只要下苦功夫,多思勤练,就一定会取得成绩的,说明了熟能生巧的道理。
10.(1)放;(2)只、不过;点头;(3)罢了;(4)怎么;
11.“熟能生巧”。
13.“手熟”;
15.为了刻画人物和表达中心的需要,详写卖油翁沥油技艺的高超,突出他以理服暴、以“酌油”技艺制胜对方的形象;对陈尧咨恃技骄横则无较详细的描写。突出了各自的性格,文章中心也十分突出。
16、(1)当世无双(2)十中八九
17、百发百中 百步穿杨
18、卖油翁。因为故事的目的是通过卖油翁对酌油的技巧的解释来揭示熟能生巧的道理。(
19、评价是:“无他,但手熟尔” 是凭他倒油的经验作出这样的评价的(以我酌油知之)。
20、不行。“睨”表示斜眼看,不以为然的意思,表现出卖油翁对陈尧咨的射艺并不在意。其它词,表达不出这种含义。
21、用自己的实力来说明问题。
22、B 23、A 24、B 25.D 26、D 27、C
《卖油翁》比较阅读参考答案
1.生不识水/则虽壮/见舟而畏之
2.翻译下面句子。(4分)
(1)(卖油翁)看到他每十箭射中八九箭,只是微微点了点头。
(2)(南方人)天天与水为伴,十五岁就学会了潜水的方法。
(关键词“矢、但、颔、日、道”等词漏译、错译一个扣1分。句子通顺得1分。)
3.(3分,每空1分)
甲文: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或尔安敢轻吾射?)
无他,但手熟尔。(或我亦无他,惟手熟尔。)
乙文:生不识水。(或不学而务求其道)
4.从陈康肃和卖油翁的故事中,我懂得了熟能生巧的道理,并告诉我们人即使有什么长处也没必要骄傲自满。从北方勇者学没“不学而务求其道”而“未有不溺者”的故事中,我领悟到要想学会一项技能,就得踏踏实实地学习,认认真真地操练。(3分,表述完整、意对即可,未结合扣1分)
【译文】南方有很多能潜水的人,天天同水在一起生活,七岁就能趟水过河,十岁就能浮在水面游泳,十岁就能潜入水里了。潜水的人能长时间的潜入水里,哪能是马虎草率而能这样的呢?一定是对水的活动规律所领悟的。天天与水生活在一起,那么十五岁就能掌握它的规律。生来不识水性,那么即使到了壮年见了到了船就害怕它。所以北方的勇士,向南方的潜水的人询问来求得他们能潜入水里的技术,按照他们说的技术到河里试验它,没有不淹死的。所以凡是不老老实实地刻苦学习而专力强求道的,都是像北方的学潜水的一类的人。
《竹里馆》参考答案
1、本诗描绘了月夜竹林的清新幽静,刻画了一个孤高自许、高洁脱俗的隐者形象,表达了诗人宁静、淡泊、愉悦的心情。 独坐、弹琴、长啸。
2、“独”是“独自”的意思,诗人独自坐在幽静的竹林里,时而弹琴,时而长啸,这一系列高雅的动作,表现诗人的孤高自许、高洁脱俗,借景抒情,表达了诗人宁静、淡泊、愉悦的心情。
3、(2分)写出了夜深人寂、明月相伴的景象。
4、(2分)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或悠然自得、自在)的心境。
5、提示该诗写诗人在竹林里独自弹琴、长啸、与明月相伴的情景 译文 独自一人坐在幽深的竹林里,一边弹着琴一边吹着口哨。在茂密幽深的竹林里,无人知晓,只有皎洁的明月在空中映照。
《春夜洛城闻笛》参考答案
1.答:折柳一词最早出现在汉乐府《折杨柳歌辞》第一中: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所以折柳是一支曲子名,所以“曲中闻折柳”。“折柳”一词寓含“惜别怀远”之意:在我国的古代,亲朋好友一旦分离,送行者总要折一支柳条赠给远行者。“折柳”一词寓含“惜别”之意 。我国“折柳送行”的习俗最早见于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里的《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古时柳树又称小杨或杨柳,因“柳”与“留”谐音,可以表示挽留之意。离别赠柳表示难分难离、不忍相别、恋恋不舍的心意。
2.答: 听到《折杨柳》笛曲(1分,意思对即可
3.答: 表达了诗人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2分,意思对即可)
4、答案:“折柳”是古代关于惜别的一首名曲,后人在送别中常有折柳的习俗。“折柳”这首曲子寓有惜别怀远之意。本诗抒写了思乡之情,而这种思乡之情是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可见“折柳”是本诗的关键。
5、答:“散“字准确的表现了笛声“散入春风”,随着春风传到各地,勾出了多少旅人的情思。
6、答:“柳”和“留”是谐音,古人往往用“折柳”送别,有挽留、不舍之意,在这首诗里“折柳”应是一首曲子,寓有惜别、怀远之意。
7、答:从“故园情”三字可以看出这首诗表达的是诗人的思乡之情。
《逢入京使》参考答案
1、解释词语:
故园:指作者在长安的家
漫漫:形容路途遥远
龙钟:沾湿
凭:托
传语:捎口信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表达了诗人远涉边塞的思乡怀亲之情。
3、“凭君传语报平安”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理?
答:表达了诗人挂念亲人而又无可寄托,担心亲人挂念自己的复杂心理。
4、展开联想与想象,描绘一下前两句所展现的画面。
答:离开长安已经好多天了,回头一望,只觉长路漫漫,尘烟蔽天.诗人又思念起家乡和亲人,不禁掩面抽泣,泪水很快就沾湿了双袖。
5、一二句“龙钟”“泪不干”的浓重色彩与三四句“凭君传语报平安”的轻描淡写似乎有些矛盾,你是怎样理解的?
答:不矛盾。“马上相逢”彼此行色匆匆,没有纸笔,赶紧托他捎回平安的口信,真切地表达了思家的深情。这“传语”二字,寄托了诗人全部的思家之情;而“平安”二字,却是家人最挂怀的讯息。纯朴的描写流露出诗人远涉边塞的思乡怀亲之情。
《晚春》阅读参考答案
1、
2、
3、
4、
5、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