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人教版七上5课《秋天的怀念》教学设计

(2017-08-05 11:50:47)
标签:

健康

教育

文化

育儿

情感

5课、《秋天的怀念》

史铁生

【教学目标】

1、分角色朗读,揣摩人物感情,读出人物的语气。掌握生字词的音形义。把握文章的感情线,寻找并品味感情浓烈的,实现认知上的迁移。理解文章标题的含义和作用。

2、了解作者不平凡的一生,学会珍惜并感恩生活的拥有。

【教学安排】两教时

第一教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布置预习作业:

1、网上查找史铁生的生平资料。2、掌握课后生字词的音形义,每个生词含拼音各抄写三遍,课下注释抄写一遍。3、朗读课文,边读边画出课后生词以及感动身心的语句。

二、新课导入

  学生课前三分钟发言:1、简介史铁生。2、朗诵与秋天有关的古诗词。

三、检查预习作业完成情况,未完成者个别谈心,查找原因。

四、找出文中暗示季节的景物;找出暗示时间点的词语或短语;找出描写母亲的语句;理清课文的感情线索。

(一)代表季节的景物:北归的雁阵暗示春天,北海公园菊花开了暗示秋天。

(二)暗示时间点的短语:双腿瘫痪后,那天,又是秋天。

(三)找出描写母亲的语句

第一段行动和语言;第三段语言描写;第五段神情和语言描写

(四)什么是文章的线索

文章的线索,就是贯穿一篇文章,即在文章的不同段落中都可见的词、句子或是情况等等;并且在解读文章时可以依照用来解读文章含义,了解文章主旨的关键词条。   

文章线索的分类分为以下几类:  

 1、以人物为线索 2、 以事情为线索 3、以物品为线索 4、以地点为线索 5、以时间为线索 6、以感情为线索。   

文章线索的作用:贯穿全文,使文章浑然一体,使结构完整严谨.这是明线,如果有暗线,就与明线共同贯穿全文,也为抒发的感情找到了一个很巧妙的切点;但有时会有双线索,即两条线索相辅相成,既处处相关联,又看似毫无关系,这是文章线索的难点!

【本文的感情线索】我对母亲态度的变化——从不理解母爱,到良心的自责并努力珍惜生活。五、教师引领学生解读课文:

1、听示范朗读

2、听完朗读,你觉得文中的“我”是一个怎样脾气的人?

 ——性情暴躁、脾气暴怒

3、从文中哪些语句,可以感受到我的暴躁?

——(第一段)

师:望着望着北归的雁阵,他会——

生:把眼前的玻璃砸碎;

师: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他会——

生:猛地把东西摔向前面的墙壁

师:还有呢,妈妈要他去北海看菊花,他喊着——

生:不,我不去,我活着有什么劲!

4、为什么,他的脾气会这么暴躁?

—— 双腿瘫痪。是啊,原来生龙活虎,现在突然坐在轮椅上,自然会脾气暴躁。

  【深入分析

1、面对这样的儿子,他的母亲又是怎样做的呢?

——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我的动静

——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

——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

——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悄悄地”——对儿子的理解、体贴

“偷偷地”——对儿子的牵挂、关切

“扑过来忍住哭”——坚强、坚韧

“好好儿活”——强忍着痛苦,劝儿子要坚强

“抓住我的手”——执着

 2、品读第二段,母亲又是怎样对待儿子、表达对儿子的爱?

“挡在窗前”——怕儿子触景生情

“一会坐下,一会站起”——为儿子愿意看花而产生的难以抑制的喜悦之情

“央求般的神色”——母亲的执着

“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细心、体贴

 3、母亲此时,自己的情况是怎样的?

——身患绝症   儿子瘫痪

【拓展阅读】:“那时她的儿子还太年轻,还来不及为母亲着想,他被命运击昏了头,一心以为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个,不知道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加倍的。她有一个长到二十岁上忽然截瘫了的儿子,这是她唯一的儿子;她情愿截瘫的是她自己而不是儿子,可事实无法代替;她想,只要儿子能活下去,哪怕自己去死也行呢,可她又确信,一个人不能仅仅是活着,儿子得有一条路走向自己的幸福,而这条路呢,没有谁能保证她的儿子终于找到------这样一个母亲,注定是活得最苦的母亲。”

 4、“深受苦楚”的母亲:有没有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有没有猛地把手边

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有没有大声呼喊我活着什么劲?——自己做坚强的母亲,让儿子成为坚强的儿子

 5、“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朗读描写菊花的句子,找出形容菊花的品质的词语:——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

风中正开得烂漫。淡雅 高洁—— 母亲的写照,热烈而深沉——母爱的写照

 6、文中多次提到菊花,有何用意?

 ——母亲带我看花,是对生命的热爱

  ——菊花的淡雅高洁,是母亲品质的写照

    ——菊花热烈深沉,是母爱的写照

   ——母亲爱花,我看菊花是对母亲的缅怀

 【归纳总结】:课文讲述了一位重病缠身的母亲,体贴入微地照顾双腿瘫痪

的儿子,鼓励儿子好好活下去的故事,歌颂了伟大而无私的母爱。

六、布置作业:

1、找出你喜欢的语句,说说你喜欢的理由。2、写一则读后感,谈谈你对亲情的理解。200字左右,3、准备听写生字词。4、阅读年段统一印发的课外阅读资料,做点摘抄。

 

第二教时

一、检查作业完成情况。

二、复习旧课:本文的感情线索是什么,本文的中心意思是什么?学生口头回答。

三、课堂品读,说说句中蕴含作者对母亲的情感:

 【拓展阅读一】:“我坐在小公园安静的树林里,闭上眼睛,想,上帝为什么早早地召母亲回去呢?很久很久,迷迷糊糊的我听见了回答:“她心里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了,就召她回去。”我似乎得了一点安慰,睁开眼睛,看见风正从树林里穿过。”                                     ---------《合欢树》

 【拓展阅读二】:“我一直有一个凄苦的梦……在梦中,我绝望得哭喊,心里

怨她:“我理解你的失望,我理解你的离开,但你总要捎个信儿来呀,你不知道我们会牵挂你,不知道我们是多么想念你吗?”但就连这样的话也无从说给她听,只知道她在很远的地方,并不知道她在哪儿。这个梦一再地走进我的黑夜,驱之不去。”                                         ---------《有关庙的回忆》

 【拓展阅读三】:“摇着轮椅在园中慢慢走,又是雾罩的清晨,又是骄阳高悬

的白昼,我只想着一件事:母亲已经不在了。在老柏树旁停下,在草地上在颓墙边停下,又是处处虫鸣的午后,又是鸟儿归巢的傍晚,我心里只默念着一句话:可是母亲已经不在了。把椅背放倒,躺下,似睡非睡挨到日没,坐起来,心神恍惚,呆呆地直坐到古祭坛上落满黑暗然后再渐渐浮起月光,心里才有点明白,母亲不能再来这园中找我了。”                         

  -------《我与地坛》

四、 课文题目的内涵:

——怀念母亲对儿子博大无私的爱

——怀念母亲坚韧的性格

——以勇敢面对人生的决心,告慰母亲在天之灵。

 四、课后练习

1、文章最后自然段情景交融,借景抒情,学习这种写作手法,试着写一段

景物描写以抒发某种情感。

2、写一段给母亲的话,表达自己对母爱的深刻理解。

附板书设计:

秋天的故事描写患难与共、相依相偎的亲情

秋天的菊花象征淡雅高洁、热烈深沉的母亲,

秋天的怀念寄语无比忏悔、深切感恩的儿子。

五、学习课外散文《秋思二章》,学生说说对秋天的印象和情思,看看课内外文章在写作意图上的不同点在哪里。

秋思二章

                          (一)

  入秋后的气温降了许多。风无知觉地生起,光裸的手臂处,有脆生生的凉意。

  雨也是常客了,伸脚就来。不再是生猛的阵雨天,而是绵柔淅沥地落着。若不是地上的落花和黄叶让你生了警觉,恍惚间还以为二月杏花天又回来。

  一场雨,一些落叶,是秋漫不经心的韵脚。直待你恍然醒悟,秋已色质分明。气温顺着手指划过,阴静凉意渐次将夏天割离。绷紧的阳光被秋风吹几下,秋雨落几声,便松软下来,有了凉和的眉目。

  雨天的屋瓦,浮漾着灰而低沉的流光,生着落寞的轻烟。每一片叶子都安静地蜷缩着。风经过的时候,它们伸出惆怅,瑟索几下,然后又是沉默对峙。坐在屋里,听上几场秋雨,旧式庭院、秧田蛙鸣、远去尘嚣、来往过客,借着风雨的袭来,跻身而进,不容推脱。

  这些熟悉的声息会流动,会漫溢,让人忧伤且暖和着。如旧时宅院里伸出的天井,幽暗天光从梅雨和霉湿侵蚀过的暗黄壁檐缝隙里挤进来,在幼时的心灵里投下懵懂的影像。然后随着年岁的递增,这种昏暗的气息日愈清晰、成熟和饱满。那些青苔幽幽、灰瓦青砖的印象,是经年的雨水冲刷不去的深刻记忆。

  屋角茁壮的仙人掌,坚硬厚实,肥腻宽大。蓬勃的野蔷薇开始流溢黯淡的气息。四处攀爬的牵牛花在院墙上逐渐萎落。狗尾巴草的瘦杆在雨中精神饱满地伫立。黄色小菊花在风中攒簇,朵朵硬实,芳香浓郁。院子里搁着椭圆的晒箕,摊开着刚收下来的番薯条,手工切成的丝状细条,粗细不匀。晒干后,有些硬,嚼起来却更觉清甜。花生是连根带叶成捆拔出的,堆放在庭院中,待忙碌后的闲空慢慢取出果实,根叶放进灶房里当柴火烧。

  灶房里祖母的小脚忙碌而迅疾,碗筷碰击的清脆响声,灌木枝叶等干柴在火灶里发出噼啪脆裂声音,天井打回的水倒入水缸时发出沉闷的流动声,鸡鸭在庭院嘎嘎惊叫着,吵醒一个寻常的凉秋清晨。躺在蓝花印背的老式棉被中,幼小的心灵接受着这些密而交织却不喧杂的声息,内心寂静,充满期待。

  被秋雨惊醒的夜里,暗自惆怅,不知老家院后那几株无人护理的老树,如今是不是在一叶叶凋落。它们日渐衰老的躯干,是否经受得起这凄苦秋雨的敲打?而那凄凄的衰草,是不是又爬满祖母的坟头?光阴如斧钺钩叉,顺着记忆的壁崖,削出往事略含凄伤的棱角。

  很多思绪就这样安静下来。如晚唐宋末的残诗旧词,嗖得从明艳的霓裳曲调落入凄凄的词牌小令,不得张扬。听雨,将记忆里的村庄重新搭建,即使只剩下断壁残垣的痕迹,静坐里,独自拥有,也是怅然里绵生着暖意。气息熟悉,兀自盛开。
                                 (二)

  秋日里,阳光下走着,看见路边攒立的小菊花,安静而听话地待在角落里。抬头,大朵大朵的白云兀自开合,远方的线条很明朗,伸出无可触及的距离,天高云淡。胸口的意念便会无际的阔达。登高望远,是秋给予的境界,成熟淡定,从容不迫划分季节的泾渭。

  秋天,让人情不自禁想要读词。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榈庭多落叶,慨然知已秋。”看梧桐、银杏等树上的黄叶,颤悠悠在风中旋转,以轻巧的弧线,划出秋的脉络;挤掉春天的水分,明黄纯净如佛龛上的经卷,安然承受光阴的凉实。枯索里,呈现沉寂之美,即便是凋零萧瑟的姿势,也要坚持殷实成熟的态度。轻轻踩过去,便会发出吱吱的脆声。

  秋天的景色总有独到之处。“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寒烟二字,清冽,深沉,将秋的底蕴纤毫毕露,更是秋独特的文风。你在玩味这个字眼的时候,自然会想到深秋的某个早晨,欠手欠脚地出门,那些楼房、树木、电线杆、灌木丛、河面、栅栏,都瑟索着。屋顶和瓦面的白霜,恍恍间让人误以为昨夜下了一场白雪。繁茂之后的荒芜败落在这个季节愈发显得急切逼取。黄叶地,秋霜瓦,雁渡寒塘等等影像在心口腾移,内心的浮躁会一点一点低落着,平静下来。

  人走在风中,思绪无所归依。我们习惯面对春花的明艳、夏虫的热闹,而对于风中的落叶、雨中萧瑟草木、寒霜冻土,又该是怎样的惆怅?

  语言,是人与人之间表述的外壳,而对于一片落叶,或者一朵凋零的花,默然是最好的解读,无言即相通。生命是一条有迹可循的暗道,各有不可堪破的隐伤。葳蕤至凋零的指向极为明确,却各以具体的形式填补本质的空荒。行走在秋风里,静静感受这一份无声的悲喜。远处的烟尘下,总有一些事,一些人,慢慢转身而去。

  秋天里,采来向晚的寒菊,窗台下读一些好书。隔着玻璃和楼房,想起故乡那片稻田,收割后参差不齐的稻茬,是季节遗留的深刻句读。天边,一阵雁唳。带着温暖的记忆行走,怀揣着坚毅的希望。黄昏的散步,可以看见归鸟,悠闲踱在枝桠和电线杆上,扑入行人匆忙路过的乍然一瞥里。屋檐在暮色里很有骨韵,有夏天阵雨淤积后的渍迹,一不小心让人生了凝望的姿势,揣想着去年的春燕是否寻得了今秋的巢穴。

  “一霎车尘生树杪,陌上楼头,都向尘中老。”我们都会在尘烟里慢慢老去。放弃一些琐碎的细节和心情,穿过那些幽长的雨夜,去闻一场桂子清香,去看枝头闹腾的红柿子,去看山头火红的丹枫,去读刘禹锡的“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日子在熙熙攘攘的尘烟里平静流逝。

  以平常心接受四季的无常,秋亦明媚。

  秋天的心情没有终点,始终在光阴里跋涉前行,不能贴着固定的标签,需要不断地反复着重新抒写。许多人,都在承受着这个过程。文字是最好的见证。

  秋思,是一个亘古不老的姿势。

六、教学反思: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