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古代人物传记两篇(文白对译)

(2016-05-16 15:04:08)
标签:

教育

历史

情感

文化

网络资料

                                                  1、晁错传
         【原文】
晁错,颍川人也.以文学为太常掌故.错为人峭直刻深.上善之,于是拜错为太子家令.是时匈奴强,数寇边,上发兵以御之.错上言兵事,文帝嘉之.后诏有司举贤良文学士,错在选中.由是迁中大夫.错又言宜削诸侯事,及法令可更定者,书凡三十篇.孝文虽不尽听,然奇其材.当是时,太子善错计策,爰盎诸大功臣多不好错.景帝即位,以错为内史.法令多所更定.迁为御史大夫,请诸侯之罪过,削其支郡.错所更令三十章,诸侯喧哗.错父闻之,从颍川来,谓错曰:上初即位,公为政用事,侵削诸侯,疏人骨肉,口让多怨,公何为也?”错曰:固也.不如此,天子不尊,宗庙不安.”父曰:刘氏安矣,而晁氏危,吾去公归矣!”遂饮药死,吾不忍见祸逮身”.后十余日,吴、楚七国俱反,以诛错为名.上问爰盎曰:今吴、楚反,于公意何如?”对曰:不足忧也,今破矣.”上问曰:计安出?”盎对曰:吴、楚相遗书,言高皇帝王子弟各有分地,今贼臣晁错擅适诸侯,削夺之地,以故反,名为西共诛错,复故地而罢.方今计,独有斩错,发使赦吴、楚七国,复其故地,则兵可毋血刃而俱罢.”上默然良久.后乃使中尉召错,绐载行市.错衣朝衣,斩东市.谒者仆射邓公为校尉,击吴、楚为将.,见上.上问曰:闻晁错死,吴、楚罢不?”邓公曰:吴为反数十岁矣,发怒削地,以诛错为名,其意不在错也.且臣恐天下之士箝口不敢复言矣.”上曰:何哉?”邓公曰:夫晁错患诸侯强大不可制,故请削之,以尊京师,万世之利也.计划始行,卒受大戮,内杜忠臣之口,外为诸侯报仇,臣窃为陛下不取也.”于是景帝喟然长息,曰:公言善.吾亦恨之!” (节选自《汉书》)
   【译文】
晁错是颍川人,凭着文学才能担任太常掌故,他为人严峻刚直苛刻,皇帝看重他,于是任命他做太子家令.那时候匈奴强大,屡次骚扰边境,皇上派兵抵御.晁错上书就战事发表意见,汉文帝很赏识他.后来命令有关负责官员举荐贤良文学士,晁错在人选之中.由此他升任中大夫.晁错又进言议论应该削弱诸侯的事情,以及法令可以更改修定的地方,一共上书三十篇.汉文帝虽然没有完全听从他的意见,但是认为他是个奇材.当时,太子认为晁错的计策好,爰盎等大功臣大多不喜欢晁错.汉景帝即位,让晁错任内史.许多法令都(按照晁错的意见)更改修定.晁错升任御史大夫(以后),呈请(查究)诸侯的罪过,削减他们支系亲属的封地.晁错所更改的法令有三十章之多,诸侯一片哗然.晁错的父亲得知此事,从颍川赶来,对晁错说:皇上刚即位,你当权处理政务,侵害剥夺诸侯利益,疏远人家骨肉之情,招致许多责难怨恨,你为的是什么呢?”晁错说:本该如此.不这样做,天子不得尊崇,王室不得安宁.”晁错的父亲说:刘家安宁了,可是晁家就危险了,我离开你回去了.”于是喝毒药自杀了,我不忍看到灾祸殃及自身”.后来过了十几天,吴、楚七国全都造反了,名义上是说要诛杀晁错.皇上问是盎:如今吴、楚谋反,依你的意见怎么办?”爰盎回答说:这件事不值得忧虑,现在就可以解决.”皇上问道:怎样定计呢?”爰盎回答说:吴、楚送来书信,说高祖皇帝的分封子弟为王各有领地,如今贼臣晁错擅权眨谪诸侯,削夺他们的土地,因此才反叛,名义是共同向西来诛讨晁错,恢复原有的封地也就作罢.如今谋划对策,只有斩杀晁错,派出使者赦免吴、楚七国(造反的罪过),恢复他们原有的封地,那么不必动用武力就完全可以平息叛乱.”皇上沉默许久没有说话.后来就派中尉去叫晁错,骗他乘车在街市上走.晁错穿着朝服在东市就被杀害了.谒者仆射邓公是校尉,攻打吴、楚叛军担任将领.回到京城见皇上.皇上问他:听到晁错已死的消息,吴、楚叛乱平息了没有?”邓公说:吴地谋反几十年了,(这次是)发怒于削夺他们的封地,借诛讨晁错为名,他们的本意并不在于晁错.而且我担心天下的士人将要封住嘴巴不敢再进言了.”皇上问:为什么呢?”邓公说:晁错忧虑的是诸侯强大了无法控制,所以请求削弱他们的势力,借以提高朝廷的尊严,这是千秋万代的利益啊.计划才实施,突然遭受杀身之祸,(这样一来)在朝廷之内堵住了忠臣的嘴,在朝廷之外替诸侯报了仇,我私下认为陛下不该这样做.”于是景帝长长叹息,说:你说得对.我也感到遗憾了!”
                                                          2
、张纲传

     【原文】
张纲少明经学,虽为公子,而厉布衣之节,举孝廉不就,司徒辟为侍御史.时顺帝委纵宦官,有识危心.纲常慨然叹曰:秽恶满朝,不能奋身出命扫国家之难,虽生,吾不愿也.”汉安元年,选遣八使徇行风俗,皆耆儒知名,多历显位,唯纲年少,官次最微.余人受命之部,而纲独埋其车轮于洛阳都亭,曰:豺狼当路,安问狐狸!”帝虽知纲言直,终不忍用.,广陵贼张婴等众数万人,杀刺史、二千石,寇乱扬、徐间,积十余年,朝廷不能讨.以纲为广陵太守.前遣郡守,率多求兵马,纲独请单车之职.既到,乃将吏卒十余人,径造婴垒,以慰安之,求得与长老相见,申示国恩.婴初大惊,既见纲诚信,乃出拜谒.纲延置上坐,问所疾苦.乃譬之曰:前后二千石多肆贪暴,故致公等怀愤相聚.二千石信有罪矣,然为之者又非义也.今主上仁圣,欲以文德服叛,故遣太守,思以爵禄相荣,不愿以刑罚相加,今诚转祸为福之时也.若闻义不服,天子赫然震怒,大兵云合,岂不危乎?若不料强弱,非明也;充善取恶,非智也;去顺效逆,非忠也;身绝血嗣,非孝也;背正从邪,非直也;见义不为,非勇也;六者成败之几,利害所从,公其深计之.”婴深感悟,明日,将所部万余人与妻子面缚归降.纲乃单车入婴垒,散遣部众,任从所之;子弟欲为吏者,皆引召之.人情悦服,南州晏然.天子嘉美,征欲擢用纲,而婴等上书乞留,乃许之.纲在郡一年,年四十六卒.百姓老幼相携,诣府赴哀者不可胜数.张婴等五百余人制服行丧,负土成坟.《后汉书-张纲传》)
      
张纲单骑诣贼垒,谕张婴而降之,言弭盗者侈为美谈.然纲卒未几,婴复据郡以反,纲何尝能弭东南之盗哉!民行为盗,无以自容,使游泳于非逆非顺之交,翱翔而终思矫翮;抑且宠而荣之,望其悔过自惩而不萌异志,岂能得哉?张纲者,以缓一时之祸,而不暇为国谋也,何足效哉! (王夫之《读通鉴论》)
    【译文】张纲年轻时就通晓经学,虽然是官宦家庭的公子,却磨砺布衣的节操,被举荐孝廉,他却不赴命,后来被司徒任命为侍御史.当时顺帝纵容宦官,有识之士都恐惧担心.张纲慨然感叹:污秽丑恶之人聚满了朝廷,如果不能挺身而出献出生命,为国家扫除灾难,即使活着,也是我所不愿意的.”汉安元年,朝廷选派八位使者巡视各地的风气民情,使者大多是年老而德高的儒者和知名人士,大多先后担任要职,只有张纲年纪轻,官位低.其他人都奉命到位,只有张纲却在洛阳都亭停车不行,说:豺狼一般暴虐奸邪的人当政,怎么还要查问那些像狐狸一样奸佞狼狈的坏人!”皇帝虽然明白张纲说话真率,但最终还是不愿意重用他.当时,广陵的张婴等人率领数万人反叛,他们杀了刺史、太守,在扬州、徐州一带作乱已经有十多年,朝廷却一直不能讨伐征服他们.于是,派张纲担任广陵太守.先前派遣的郡守,大多向朝廷要求很多的兵马,唯独张纲却请求轻车简行赴命任职.到任以后,就率领差吏兵卒十多人,径直造访张婴营垒,安抚慰问,要求与头目会见,表明国家的恩惠.张婴起初非常吃惊,见到张纲的诚信后,才出来拜见.张纲请他坐在上座,询问疾苦.劝导他说:前任太守大多肆虐贪婪残暴,所以致使你们各位心怀愤怒聚到了一起.太守确实有罪,然而你们这样做也是不义的.如今皇上仁慈圣明,要以文德劝服反叛之人,所以派我前来,想以爵禄使你们荣耀,不想用刑法惩罚你们,现今实在是转祸为福的好时机啊.如若听闻仁义却不顺服,一旦天子赫然震怒,派遣大军聚集于此,难道不危险吗?如果不能正确估量双方力量的强弱,就是不明智;冒充美善而趋从邪恶,就是不聪明;放弃顺服而效仿叛逆,就是不忠诚;自己断送了子孙的性命,就是不孝顺;违背正道而走向邪路,就是不正直;明白正义而没有作为,就是不勇敢;这六方面是关系到你们成败、利害的重要因素,希望你能够仔细考虑.”张婴被深深地感动并醒悟,第二天,率领部下万人和妻子儿女,双手反绑投降归顺.张纲就单车进入张婴营垒,遣散了张婴的部下,让他们去自己想去的地方;想要当差的,都召而来之.于是人们喜悦信服,南州一片安定.皇上给予了好评,想提拔张纲,而张婴等人上书乞求留任张纲,皇上应允了.张纲在郡守位上一年,四十六岁时逝世.百姓老幼相扶到张纲府邸吊唁的人多得无法计数.张婴等五百多人穿着丧服为他操办丧事.背负泥土为他垒筑坟墓.
        
张纲单车独骑去到叛贼营垒,劝喻张婴并降伏了他,主张安抚盗贼的人都把这作为美谈.然而张纲死后没多久,张婴又占领郡地而反叛,张纲哪里能使东南的盗贼止息啊!民众一旦做了盗贼,就会无法自容于世,处在既非叛逆又非顺服的状态下,徘徊之中始终想着展翅高飞;况且让他受到恩宠,得到荣耀,期望他悔过自惩而不再萌生反叛的意向,怎么做得到啊?张纲这样的人,只能缓解一时的灾祸,却不能用他为国家作长期的谋划,哪里值得效仿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