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教研:初中(毕业班)临界生备考策略的研究
(2016-04-11 19:11:07)
标签:
教育文化育儿健康初中应考必备 |
初中(毕业班)临界生备考策略的研究
初二阶段波荡起伏的,渐次落位的初三第一学期,考试的偶然性还是存在的,考前的波动也是不可避免的,此时的学生成绩也并非是“波澜不惊”一层不变的。尤其是对于考生个体来说,变动是不可避免的。可以说每一届初三毕业生在中考当中都发生了这样的事情:平时成绩很棒的、老师家长放心的某些考生,在中考时却走了“麦城”,而一些平时成绩忽上忽下,常弄得老师、家长内心七上八下打吊桶的考生,却在中考时发挥超常,一鸣惊人。这是怎么回事呢?难道这仅仅归咎于考试的偶然性和考生的运气吗?当然也有其中的因素,但不可否认的是,这里面一定还有一些问题存在。我们暂且把这部分在中考中出现“意外”的学生称作“临界生”吧。
关于“临界生”这个概念,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广义上的“临界生”,特指在优秀、合格界线外徘徊,通过加强个体辅导和努力能使其达到要求的学生。中考复习阶段的临界生,成绩好的学生,可界定为向重点高中进军的临界生;成绩次一点的学生,可界定为考入普通高中的临界生。对每一个考生来说,学科内的知识点也有临界的考点,通过努力,临界生可以突破“界限”,更上一层楼。
临界生的学生通常有以下几方面特点:
其一,考试成绩不稳定。一些临界生平时的测试成绩忽时高时低,波动性大。每次测试,不要说家长、老师,就是学生本人也没有把握自己能考多少分数。每次考完试,有时高估了自己,有时又低估了自己,总是弄得心神不宁。等到试卷发下来,往往抱怨考试时错看了题目什么的,又是后悔把原本答对的答案后来又改错了等等,总是在考前显得十分紧张,而考后又怨天尤人,后悔连连,不能心平气和地对待平时的测试。
一是恐考型。
这些学生平时作业、课堂表现、思维能力、理解运用能力都是让人放心的,应该说,他们在考前的准备还是比较充分的,按理参加中考应该能够正常发挥自己的真正水平,获得预想的成绩。但就是这些本应考出好成绩的学生却考得让人大跌眼镜。回想他们在平时的大考中也发生过类似情形。他们往往性格比较急躁,追求好成绩心切,心理压力过大,考试当中心情紧张,思维一下子凝固了。就像有的同学说的,有些平时已经非常熟练的问题,一到了考场内就什么也记不起来了,急得手心直冒汗,脑子好像被白蚁蛀光了,一片空白。可当考试结束的铃声一响,脚步一跨出考场,思维却很快复活,什么都想起来了。这种考场发挥的失败,严重影响了以后的参考自信心,给自身的心理压力加重,往往就产生了恐考症。所以造成这种“临界”成绩的主要因素是缘于心理因素。那些情绪不稳定的学生,平时的情绪波动频繁,学习热情高时,成绩就理想一些。而当情绪低落时,成绩就下降。而这种波动,也在很大程度上给他的心理造成了压力,往往对考试有害怕、拒绝的心理。越是害怕拒绝,越是不稳定,如此形成恶性循环。正因为缺乏坚定、顽强、持之以恒的心理素质,造成他们考试成绩的不稳定和学习情绪的不稳定,失去了考出自己真实水平的机会,致使他们成了中考当中的临界生。
二是失衡型。
这是临界生队伍的主流。他们的情型雷同,基本上是都有一项学习成绩薄弱的学科。学科成绩的不平衡造成他们的总分成绩上不去,因为总有一项薄弱学科的成绩在拉后腿。若是追根溯源起来,这些学生在小学的时候就有偏科现象,到了初中则更加明显。因为他们不甚明了基础教育学习的真正目的,只把学习当作他们玩玩具一样,完全按照自己的兴趣进行,也不明白兴趣是可以培养的,是需要培养的。其实,中小学教育阶段都是基础教育过程,所学习的内容都是本阶段需要了解、掌握的基础知识范畴,并没有到达需要分学科分专业学习的时机。就是到了大学阶段,也需要进修相关学科及其它公共学科。所以,无论是长远意义还是近期目标,学科平衡都是十分需要的。
失衡的主要原因是学生学习的目的性不明确,导致学生仅凭狭隘的学习兴趣学习,结果是某学科基础较弱,成绩不理想。到后来,这些不理想的成绩愈加使人失去学习的兴趣和信心,最终凭借强项学科的高分,勉强济身于临界生的行列。
三是惰性型。
这类临界生大多是男生的专利。造成惰性和忽视良好学习习惯培养的首要成因是自恃聪明。因为觉得比别人聪明,就以为可以不必像别人那样认真努力,那样勤奋刻苦。可以比别人轻松就拿到好成绩。即使与别人拉下了一段距离,也认为可以轻易赶上;其次是老师家长的迁就。肯定他们聪明已成为大家的定向思维,所以对其要求不知不觉放宽了,特别是一些细节上,放松了规范要求。这些“自恃”和“迁就”的后果就是养成了他们懒惰、不自觉、习惯差的习惯,正应验了“聪明反被聪明误”的说法。
四是桎梏型。
相对于惰性型的男生,这类临界生大多是女生。乖女孩谁不喜欢呢,清纯、漂亮、文静,做事认真,学习勤奋,从小就是家长老师的最爱。但这个“乖”字若放在思维的前面,那一定得加一个“巧”字。只有“乖”(认真勤奋)与“巧”(灵巧机敏)相结合,才能摆脱思维的桎梏,百尺竿头更进一尺。这部分临界生成为临界的主要原因是将行为习惯的遵规守纪延续到了学习和思考上,这就桎梏了思维的角度、广度、深度,也限制了学习方法的灵活性、多样性、创造性。
辅导应包括提高心理素质的辅导、平衡学科学习的辅导、培养良好学习习惯的辅导、改进学习方法的辅导。
1.心理素质辅导策略
①培养成功心理,增强自信心。
鼓励与期望 → 给予成功的机会→ 及时表扬与评价。
对于中考临界生,首先要给予他们更多的期望与鼓励,千万不要因为一次的失败而讽刺挖苦他们,以免打击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对临界生的鼓励方式应因人而异,对那些领悟能力较强、上进心较强的临界生,尝试运用“你能行”的鼓励方式;对那些学习自主性相对较差、情感依赖型的临界生尝试运用“鼓励 + 目标+ 引导” 式的鼓励方式。即
基本操作方法是:
在告诉学生“你能行”的同时,教师要给该类学生一个比较具体的阶段性的奋斗目标和努力方向,让学生心中有数,明确自我奋斗目标与努力方向,并朝着该目标前进。
由于该类临界生对情感依赖性较强,心理易受挫,情绪波动较大,所以老师应给予他们较多的学习与心理上的照顾,进行多方面的指导,尤其是中考信息咨询和考前心
理辅导等。由于临界生缺少成功的经历和机会(出头露面的机会大多被优秀生占据),他们大多有长期受压抑的受挫的心理。
在中考冲刺阶段应尝试及时地表扬与评价的策略,培养临界生的成功意识,增强他们对成功的自信心。
②调整考前心态,自我减压,优化情绪。
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考试,对考生的复习考试影响很大。有句话叫做“态度决定一切”,说得不无道理。以积极的态度去对待考试,有助于进入状态,主动拓宽了走向成功的路子;以消极的态度对待考试,不利于进入状态,人为压缩了发挥能力的空间。考生若把考试看作是一种挑战,就会激发自己进入状态的信心;考生若把考试看作是一种锻炼,就会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到考试当中;考生若把考试看成是一次机会,就会以一种珍惜的心情去对待;考生若把考试看成是如临大敌,就会心神不定紧张不安;考生若把考试看成是一件十分倒霉的事情,就会心灰意冷一败涂地。
①树立向弱科倾斜的意识。
指导临界生在时间的安排上有意识向弱科倾斜,重点突破弱科的基本知识和基础习题,
将弱科成绩提高到不拉总成绩后腿的程度,但切不可为了弥补弱科而丢掉了强科。切忌喜欢哪一科就只在哪一科上使劲,不喜欢的学科一周也不学。
②与薄弱学科零距离接触。
要求临界生主动与自己的薄弱学科的任课老师亲近,培养与老师、与学科的感情,使
之对该学科的特点有较深入较全面的了解,掌握学习的要领。凡有问题都要当时解决,在与老师的共同争论探讨中,问题才能越辩越明,对学科的学习能力有所提高,才能促进学习成绩的进步。
3.学习习惯纠正策略
①培养临界生“三管齐下”的学习习惯。也就是在日常复习时,一要管好自己的口,不懂就问,不留后患;二要管好自己的手,边听边记,边看边练,注意记要点、记难点、记疑点,注意练规范、练速度、练重点、练技巧、练能力,避免出现一听就懂、一看就会、一做就错的情况发生;三要管好自己的脑,通过设问去发现问题,带着问题去解决问题。
②纠正临界生“三不到位”的答题习惯。也就是纠正审题不到位、书写不规范、答题不完整等毛病。教师在指导、批改过程中,要对临界生特别注意,及时提醒,可以通过面批、同学互批等方式当场纠正,反复强调,不厌其烦。
4.学习方法优化策略
①合理计划,把握主动。
指导临界生制定个人复习计划,合理安排时间,保证每天完成一定量的复习内容及作业练习。要掌握复习的主动权,不能一味地跟着老师亦步亦趋。而课任老师的复习安排是根据大多数学生的学习程度、学习能力从整体的角度来制定的,对于临界生来说是不适合的。又因为临界生的临界原因各不相同,临界生根据个人的特点来制定复习计划很有必要。
②灵活多样,激活思维。
采用灵活多样的教育教学方法,拓宽临界生的视野,打开思路,发散思维。如,激发学
生对同一问题寻求不同答案,学会从不同的角度观察思考,从不同的方面得出不同的结论。反之,则进行概括归纳,
多项同类合并。通过指导实践,学会知识的迁移,训练他们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和灵活运用理论知识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