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桥村隐含世外桃源的影子
望秋园
《桃花源记》的结尾,暗示了渔人发现桃源的故事是虚构的,桃花源在当时是个并不存在的理想社会。至今,人们依然喜欢用“世外桃源”暗喻心中向往的美好生活图景。
教陶渊明的《世外桃源》,我恍然发现鲁迅短篇小说《社戏》中的平桥村,俨然含有东晋渔人发现的桃花源村的影子。我们知道,《社戏》写于1922年10月,当时的江南水乡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三座大山的统治下,经济凋敝,政府苛捐杂税,百姓民不聊生。在食不果腹的经济状况下,人与人之间不可能是平等的,即使在乡下,地主也绝不会放过农民的租税。由此可见,平桥村的那种安居乐业社会氛围,应该就是鲁迅受《桃花源记》一文启发之下而虚构出来的一个理想社会。
由此可见,鲁迅创作《社戏》时,心中理想社会的构图非常明确,就是一个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的和平世界,这里民风淳朴,人们热情好客,辛勤劳动,老少平等,生活稳定,幸福快乐,都能安居乐业,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
之所以认为现实生活中的平桥村,并没有小说中的平桥村那么好,是因为当时旧中国社会环境还没有条件达到这样的境界;它是鲁迅艺术加工之后的一个“世外桃源”,表现了鲁迅先生对美好幸福生活的热切向往,反映了旧中国广大劳动人民的强烈愿望。
一个都市少年热爱乡下生活,除了江南水乡特有的纯天然的美丽风光,还有乡村少年社会实践中体现出来的自信、勇敢、能干、无私,以及乡村老人身上特有的淳朴、真诚、幽默等人性美紧紧吸引着他那颗稚嫩的心灵。所有这些,是都市里所没有的。都市里,常见等级森严的封建秩序、家长专制,令孩子们难以呼吸到自由的精神空气。所以,少年迅哥儿离开之后如此念念不忘。平桥村孩子给他的友情,老人给他的温暖,都让他难以忘怀。可见,平桥村是一个多么令人无比神往的理想生活环境啊!
任何美好的文化元素,都是一脉相传的,作家的创作方法也不例外。这是一个继承与弘扬的文学问题,是将优秀的传统的创作思维发扬光大的客观规律,实在不可忽视!
2015年9月12日
加载中,请稍候......